重磅|百家上市公司數據資產入表一週年觀察 誰吃到了數據資產化的第一波紅利?
南方財經全媒體研究員 陳璐 徐小瓊 廣州報導
數據資產入表實踐一年以來,一個關鍵問題浮出水面:將數據資源資產化,究竟會給企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是估值提升、融資便利、優化財務報表的加分項,還是一場投入高昂、回報未明的“魄力遊戲”?
隨著5400餘家上市公司公佈2024年年度報告,百家企業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數據資產入表元年”圖景:數據資產入表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入表金額更是較一季報放大近28倍。其中,以數據為核心能力的數據原生企業,對數據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以國企佔比較高的數據非原生企業,整體資產負債率明顯下降,有企業通過數據產品成功獲得授信支援。
還有超過98%的A股上市公司選擇按兵不動。有企業人士向南財數據團隊表示,企業在業務層面上具有推動數據資產入表的積極性,但從財務角度來看,由於缺乏估值等更為明確的政策細則和可借鑒的典型案例,總體上仍然持審慎態度。
完成一次數據確權、分類、評估與審計的成本,仍是一個難以迴避的現實考量:這筆投入,究竟值不值得?本文將以2024年報中實現數據資產入表的100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嚐試從企業類型、行業分佈、概念標籤、財務表現等多個維度,尋找答案。
一、總體概覽:數據資產加速“入表”,金額增長27.6倍

在2024年實現數據資產入表的100家上市公司中,北京地區企業數量居首,共計24家;其後依次為浙江、上海、廣東、江蘇和山東。值得注意的是,山東省入表企業多集中於傳統行業,代表性公司包括山東高速、山東黃金與青島港等。


在完成入表的數據原生企業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佔比接近50%,非國有企業佔比為67.6%。相比之下,數據非原生企業的行業分佈相對分散,覆蓋郵政、水上運輸、製造業等多個領域,國有企業佔比相對較高,為65.15%。

這兩類企業在多個方面展現出不同的特徵。數據原生企業通常將數據作為核心資產,入表金額相對較高,增長態勢明顯;相比之下,數據非原生企業雖在入表金額上變動有限,但不少企業的財務結構呈現出改善跡象。我們將從概念標籤分佈、數據資產占營收比例、資產負債率變化等方面,對兩類企業的差異進行進一步分析。
二、涉及股票概念:人工智能、國企改革頻次高

在34家完成入表的數據原生企業中,除融資融券概念外,DeepSeek概念出現的頻次最高,共計28次,緊隨其後的是數據要素和人工智能概念,分別出現27和26次。這意味著,數據原生企業與新興的AI行業存在較強聯繫。

在66家數據非原生企業中,除“融資融券”外,“富時羅素概念”與“國企改革概念”的出現頻次並列最高,均為37次。值得注意的是,“數據要素概念”在該類企業中的出現頻次明顯偏低,僅為10次,位列第18位。

這一標籤分佈特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數據非原生企業的數據資源入表實踐,更多與“國企改革”等政策導向型概念相關聯,而與“數據要素”等概念的關聯相對有限。在部分數據非原生企業中,數據資源的入表不僅停留在賬面層面,還進一步延伸至融資實踐。例如,神州數碼通過其數據資產,獲得建設銀行深圳分行3000萬元的授信支援;山東高速則於2024年6月,以數據資產質押的形式,從建設銀行濟南分行成功獲得融資。
三、金額比例:12家企業入表金額占總營收比超過1%
在2024年年報中,共有12家企業數據資源入表金額占營業收入比例超過1%。其中11家均屬於數據原生企業,僅有一家為數據非原生企業。


在12家數據資產入表金額占營業收入比例超過1%的企業中,讀客文化是唯一一家數據非原生企業,且以21.37%的佔比位居首位,入表金額為8665.58萬元,占其全年營收的五分之一以上。年報顯示,讀客文化所披露的“數據資源”計入存貨科目,然而其存貨主要解釋為圖書類庫存商品,對於其數據資源的詳細內容還有待觀察。
除讀客文化之外,其餘11家企業均為數據原生企業。卓創資訊和每日互動分別位列第二與第三,入表金額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0.89%和9.29%。這兩家公司具有較高的數據業務依賴度,其中卓創資訊在年報中對數據成本核算方式進行了相對詳盡的披露;而每日互動則已基本完成向數據要素賽道的轉型,2024年其近九成營收來自數據要素價值化相關業務。
海天瑞聲(5.96%)、拓爾思(5.03%)和合合信息(3.16%)的數據資源入表金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也相對較高,三家均為數據原生企業,並在年報中對其數據服務業務進行了明確披露。海天瑞聲以定製化數據服務為主要業務方向,面向不同行業客戶提供定向數據解決方案;拓爾思的數據服務類 Open API 產品已在多個數據交易所上線;合合信息則聚焦用戶側的數據查詢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數據獲取與處理工具。
除前述企業外,航天宏圖、國源科技、萬興科技、數字政通、佳華科技及開普雲等6家數據原生企業的數據資源入表金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也超過1%。儘管佔比相對較低,但從年報披露情況來看,數據資源已在這些企業的營收結構中佔據了一定位置。
四、資產負債率:數據非原生企業資產負債情況改善顯著
理論上來說,一定的費用資產化之後,有助於企業降低資產負債率,改善財務報表。數據資源入表是否如預期中起到了優化報表的作用?南財數據團隊結合資產負債表和其他財務數據,對上市公司進行了觀察:

數據顯示,數據非原生企業在數據資源入表金額方面的變動較為有限,但63.6%的數據非原生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整體財務狀況出現改善趨勢。孩子王的資產負債率由2023年的65.69%降至2024年的56.82%;金盤科技則從61.35%降至53.76%。這類企業雖未大規模將數據資源作為核心資產入表,但資產負債結構上的調整,或與數據資產確權帶來的企業估值優化和信用改善相關。

儘管數據資產在財務報表中的體現尚不顯著,但部分數據非原生企業可能已通過推進數字化改革、優化資本結構或提升運營效率,帶動了負債水平的下降。財務結構的改善,或為其下一步加強數據資產管理和應用奠定了基礎。例如,南鋼股份在數據資產入表之前已經數字化近二十年,在鋼鐵行業態勢不佳的情況下,逆勢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6.37%。
相比之下,數據原生企業在數據資源入表方面呈現出更快的增長勢頭,52.8%的企業在2024年實現了入表金額的顯著提升。例如,中文在線在2024年年報中披露的數據資產入表金額是初次入表時的15.59倍,中國移動則為8.8倍。
在資產負債率方面,70.59%的數據原生企業同比上升,這一現象或反映出其在加快數據資產化進程中,傾向於採取更積極的擴張策略,如加大在平台搭建、數據採集及模型開發等環節的前期投入,短期內推高了企業的負債水平。如中文在線的資產負債率從2023年的31.04%增長到了38.45%。

五、行業情況: 運營商、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為主流領域,媒體與公用事業入表勢頭明顯
從行業分佈來看,數據資產入表金額最多的行業為運營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而在入表企業數量方面,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製造業和金融業位列前茅。


2024年年報顯示,媒體行業在數據資產入表方面增長迅速,入表金額為上一報告期的10倍。在全行業中,媒體行業入表金額位列第四,僅次於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內容型企業正加快推動其數字內容和用戶數據的資產化進程,逐步將原有的數據資源納入可量化、可管理的財務體系。
相較之下,水電燃氣行業的整體入表金額仍處於較低水平,但已有6家上市公司完成數據資源入表,入表企業數量在各行業中排名第五。可以看出,以公共事業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已開始積極探索數據要素化路徑,相關轉型正在多地有序推進。
金融業是2024年年報中數據資產入表企業數量增長較快的行業之一,入表企業數量較上一報告期增長4倍。年報顯示,在8家完成數據資產入表的金融類上市公司中,共有4家為銀行。值得注意的是,這4家銀行不僅在自身財務報表中將數據資源納入資產體系,同時也在數據資產融資實踐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均以授信方身份參與了企業的數據資產質押或信用類融資業務。據不完全統計,以杭州銀行科技支行、齊魯銀行、寧波銀行和中信銀行為代表的機構,2024年度累計為多家企業提供數據資產相關授信,融資總額超5500萬元。

此外,2024年全年,共計有7家上市公司披露數據資源後又取消披露,其中博敏電子在接受南財數據團隊採訪時表示,公司在政策執行及實際經營評估後,基於謹慎原則,調整了數據資源成本的歸類,將其從無形資產轉入存貨成本。中青寶表示公司做了一些財務調整,數據資源是否入表以年報審計結果為主。廣州港則解釋,2024年三季報中披露的數據資產為公司存貨,已於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出售,因此年報不再披露。河鋼股份於今年5月宣佈完成了“模型+數據集”雙資產形態的第二批數據資產入表工作,但除2024年三季報外,2024年年報和2025年一季報中均未再披露數據資產情況。
南財數據團隊瞭解到,目前在數據資產入表的實踐中,企業在業務層面普遍持積極態度,認為數據確實具有價值,尤其是中台系統和軟件等長期投入,理應在財務上有所體現。然而,由於在一些細則方面缺乏明確的政策指導和落地案例,企業在具體會計處理方面仍面臨不確定性,導致在是否入表、如何入表的問題上有一定顧慮,甚至會陷入“入與不入都有爭議”的困境。
當前,數據資產入表企業在A股上市公司中的佔比仍不足2%,但數據資產化已呈現出明顯加速態勢。數據資產入表,值不值得?從百家企業的實踐來看,對於具備數據管理能力、能夠將數據轉化為實際效益的企業而言,是值得的——它不僅帶來了融資支援和財務結構優化,也逐步嵌入到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中。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推動相關準則的細化,特別是在財務處理方面,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和落地性。
隨著《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的持續推進,以及數據資產化理念的普及,預計將有更多上市公司把數據資源納入財務報表管理體系。南財數據團隊也將持續關注數據資產入表的進展與變化,為市場提供長期觀察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