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拚了

順境奔跑,逆境成長。

今晚,小米首款SUV YU7將正式揭開面紗。

小米CEO雷軍一天前便為這款新車預熱,他稱YU7 “有不可替代的獨特魅力”。新車定位豪華高性能 SUV,與 SU7 一脈相承。“小米YU7,就是我們為先進的時代精英,潛心打造的先進SUV”,雷軍說。

面對競爭更加激烈的家用SUV市場,YU7似乎有複製SU7成功的潛力。據藍鯨新聞報導,5月21日小米YU7還未發佈,網上就出現了代搶的黃牛,最高加價萬元,號稱能優先提車。摩根士丹利則上調小米集團目標價至62港元,予“增持”評級,認為YU7可能成為今年小米的“重要催化劑”。

但過去一個多月,小米從雲端跌落,本該在4月底上海車展發佈的小米YU7,也被推遲。雷軍坦言,“這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直到5月10日,雷軍重新在微博分享健身日常,這是他停更微博一個月後的首次發聲。

消失在公眾視野這段時間,雷軍跟小米集團管理層、汽車同事開了很多次會。“會議的主旨只有一條——我們如何系統地去解決問題?如何拿出更有說服力的經營和治理表現,去回應公眾對我們更高的要求。”5月15日,雷軍的內部演講中說。他表示,“小米已不再是行業新人,在任何產業里都沒有新手保護期,要有更高的標準和目標。”

小米將自己的15週年戰略新品發佈會的關鍵詞定為“新起點”。揮別新手保護期後,小米等待 YU7 再次證明自己。

YU7,逆風上市

5月中旬,有網友發現,網絡上出現了一些針對YU7的可疑言論。其中有批評YU7的空間和實用性的,也有指責YU7的質量和安全的。但是,YU7並未上市交付,使得這些言論頗有些“黑稿”嫌疑。此外,雷軍放在微博里的小米YU7圖片二維碼,遭遇第三方篡改。這明顯是有組織提前策劃的結果。

但這些都沒有再次打亂YU7發佈的節奏。

作為小米旗下第二款產品,定位中大型SUV的YU7,使命是覆蓋更廣泛的用戶群體,進一步鞏固小米汽車的市場地位。而SUV車型向來是大部分汽車市場的銷量主力,它挽救過保時捷的財務,撐起了蘭博基尼的銷量,創造了Model Y的銷冠神話,在全球十大暢銷車型中佔據六把交椅。

雷軍把造手機的經驗復刻在造汽車上,如拚性能、拚性價比,這些在手機市場屢試不爽的方法,在小米YU7也能看到。

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小米YU7是一款中型SUV,全面對標TeslaModel Y。在車身尺寸方面,YU7的長寬高分別為4999/1996/1600mm,軸距為3米。作為對比,2025款長續航全輪驅動版Model Y車身尺寸為4797/1920/1624mm,軸距2890mm。相比Model Y,小米YU7無論長度、寬度還是軸距,尺寸都更加龐大。

在外觀上,YU7的車頭保留了轎車修長的特徵,前蓋肌肉線條設計與SU7如出一轍。YU7車門把手從半隱藏式換成了全隱藏式,前蓋多了導流孔,兩側翼子板的進氣孔面積更大,這些設計都能降低風阻係數,提升續航里程。

在動力方面,小米YU7由純電驅動,搭載最大功率691馬力的雙電機四驅系統,最高車速為253km/h,電池方面將搭載寧德時代生產的三元鋰電池。2025款長續航全輪驅動版Model Y最大馬力為450匹,最高車速為201km/h。小米YU7在動力表現上更優。

性價比之外,小米生態也是YU7的武器。

雷軍是造手機出身,熟稔軟件。在SU7的發佈會上,雷軍有兩句首尾呼應的發言,“(汽車)未來十年是智能化的十年”,“智能和生態,是小米最核心的優勢”。

單論智能,SU7難擠上第一梯隊。但如果說生態,小米配得上一句遙遙領先。

在SU7新車亮相之前,小米汽車便開始將“人車家全生態”作為主要賣點預熱。月活用戶達到6.41億的小米手機,接入超過6400款產品的小米IoT平台,甚至在Apple放棄造車時第一時間站出來宣佈兼容,雷軍早早在IoT布的一盤大棋開始在汽車上收攏,為SU7帶來其它車企難以複製的產品力,最終造就了SU7的成功。

小米法務稱警方破獲“黑公關”團夥

5月19日,小米法務部在微博發帖,稱從2024年12月起,小米汽車遭遇了“黑公關”,近萬個社交媒體賬號對小米汽車惡意造謠、散播不實言論。目前,這個作案長達半年的“黑公關“團夥已經被警方一鍋端,多名嫌疑人被採取刑事強製措施。

但接下來,小米還需要在幾個方面證明自己:

第一,小米需要證明自己在更實用的家用SUV市場仍能取得成功。

與SU7的轎車車型不同,SUV的購車主體是家庭用戶,需求明顯不同:對車內空間有強烈需求。適闔家人乘坐、舒適寬敞的車內空間,足夠放下一家人出行物品的後備箱空間,是家庭用戶購車的主要考慮因素。從公佈的產品圖看,經過改善的風阻係數或會給YU7帶來更長的續航里程,但溜背造型可能會侵占車內空間。想要成為真正的爆款,YU7面對的更多是一個無法忽略空間實用性的市場。

而小米YU7面臨的競爭將異常激烈,除Model Y外,從 2024Q4 開始,純電市場迎來了兩位強有力的競爭者,一是極氪 7X,其 2024Q4 的月均銷量突破一萬輛;二是智界 R7,其 11 月和 12 月的銷量分別為 1.1 萬輛和 1.6 萬輛。在增程SUV市場,理想和問界也會分流YU7的目標用戶。

第二,小米需要靈活改變,或者重新證明自己的營銷策略。雷軍出色的營銷功底為小米汽車帶來了潑天的流量和銷量,但也讓小米汽車的每一步發展都被消費者和媒體放在聚光燈下去審視。

因為雷軍個人IP高度與小米汽車綁定,他本人作為小米的第一IP,當產品出事時幾乎所有的網民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他,想聽到他的聲音、聽到他的解釋,即便公司是公司,雷軍是雷軍。雷軍的行為、言辭甚至沉默都會受到嚴厲審視,被記錄在案,甚至比公司本身的公關更重要,這對公司的正常經營發展存在極大風險。並不只是小米一家有這個問題,Tesla也在面臨這樣的問題。

因此,小米接下來的策略,可能是以此為契機,解決人車不分、個人和公司捆綁、個人和品牌捆綁的問題,以車為中心。當然,小米也可以繼續貫徹之前的創始人IP策略,但其發言策略和危機公關都需要變得更加彈性,更加靈活,以應對下一次危機。

最後,小米需要證明自己作為跨界新人,擁有持續造好車的能力。手機作為電子消費品,天生具有快速迭代、稀釋預期差異的特點,但汽車是高客單價、長生命週期、強安全屬性的重製造業產品,過度宣傳與產品實際稍有錯位便會被無限放大。在汽車上,小米一開始營造了非常美好的產品印象,但後期遭遇了反噬。

2021年3月30日,雷軍正式宣佈躬身入局,跨界造車。在此之前的2013年,雷軍曾兩次去美國拜訪Tesla CEO 埃隆·馬斯克。面對當時市值一年漲 7 倍,超過 200 億美元的Tesla和它所在的智能電動汽車行業,雷軍在自己的公眾號上撰文稱,他對此有極大的好奇心。

那一年,小米手機的銷量能躋身全球前三,但全球手機銷量增長已陷入停滯。思考了八年之後,雷軍終於決定造車,並收穫了SU7的首戰告捷。

但小米汽車能否從“現象級爆款”蛻變為“可持續巨頭”,關鍵在於其能否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守住用戶信任與技術敬畏,這比單純的銷量更具意義。

成敗在此一舉。小米YU7,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