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AI帶來新一輪文藝複興
封面新聞記者 易弋力

當前,人工智能(AI)正滲透到我們經濟與社會的毛細血管之中,重新編織一個新的世界。如何看待AI帶來的深刻變革?5月22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分享了他的精彩觀點。以下為文章全文——
人類的科學,從0到1用了5萬年,這是人類原始社會和農業社會;從1到10用了500年,這是工業社會;而從10到100,很可能只要5年,這就是AI社會。
很多人在談現代科技,但一談到現代科技史,我們就發現其實就是人類社會最近500年的事,但事實上人類社會有幾百萬年,光說農業社會,那也是幾千年,為什麼科技集中在最近500年?
很簡單,因為文藝複興。文藝複興最大的貢獻,其實就是找到了一些科學方法。就比如臨床對照實驗,在此之前,人類治病方式是靠感覺,神農嚐百草,歐洲也一樣,但這麼找肯定找不到正確的藥,因為有些病是會自愈的,後來,出了個事,說出海的船員容易得白血病,但喝了柳丁汁的船員不會得,於是就有人在出海的船員上做實驗,這就是最早的對照組實驗。我們如今看這是很簡單的常識性實驗,但人類社會幾百萬年,農業社會幾千年,我們都不是用這種方式來理解世界的。
所以,這是一種科學方法的革命,有了這個革命,人類社會才真正的走入科學探索時代,而不是跳大神的時代。而這種思想,或者這一類思潮,就是來自文藝複興。那麼文藝複興是怎麼來的呢?因為兩樣東西,造紙術和古登堡印刷機,讓知識傳播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人類社會很多知識通過口耳相傳是容易失真的,但有了紙張記錄,有了廉價書籍,很多人就可以通過看書來學習前人的科學知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此,人類的科學就成為一種積累。歷史上,人類有很多文明因為沒有記錄而衰亡,比如美洲的瑪雅文明,而有了印刷和造紙,人類再也不會遇到文明斷代的問題,科學大廈只要一層層的堆疊就可以。
人工智能,如果要類比的話,那就是那個時候的造紙術和印刷機,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信息的載體,機器學習,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吃數據,人工智能通過吃數據來模仿人的行為,從而生成內容,從此以後,人類不再需要自己寫書,而是書籍可以自己生產書籍,未來人類的文化認知水平,很可能將呈現幾何級數爆發的程度。
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開始用AI在製作完整的CG動畫,且質量非常出色,AI也在不斷的創造著代碼,人類軟件工具種類正在加速擴容。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人類正在誕生新的科學方法,文化生成方法。就好像科學對照組實驗,讓我們找到了自然科學的規律,而人工智能是另一科學方法,人工智能能夠模擬出自然環境,從而揭示那些我們尚未瞭解的科學規律。比如,如今的自動駕駛發展,大多數是在虛擬環境中運行,比如,2024年諾貝爾獎得主給了DEEPMIND,也就是那個2016年用阿爾法狗打敗圍棋界的公司,如今他用阿爾法摺疊預測蛋白質結構,準確率超過99%。
你看,阿爾法狗打敗圍棋界,是AI掀起的新文藝複興,是一種文化活動,但阿爾法摺疊預測蛋白質結構,則是一種科學方法。人類正在從新文藝複興中找到新的科學方法。而這個科學方法很可能加速我們的科學進程。人類的科學,從0到1用了5萬年,從1到10用了500年,而從10到100,很可能只要5年,這就是AI帶來的新科學方法論革命。
AI帶來文藝複興,那麼我們這批人,需要怎麼對待本輪文藝複興呢?
文藝複興為什麼在歐洲,因為當時的歐洲教會雖然固執,但歐洲社會有包容性,那麼我們也要對AI帶來的文藝複興保持包容性,我們不知道最終革命性的科學方式從哪裡誕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讓中國的人工智能文化創作興旺發達,發展起來。其實,也不需要刻意去引導,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會有文藝文化的興旺發達。而現階段,很多人對人工智能的擔憂,其實基於一些偏見,而這些偏見,很多是過去幾十年,荷李活商業電影給我們灌輸的,比如機器人殺戮的荷李活大片。人工智能可能會帶來一些副作用,但相對於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希望”,這些副作用無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