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特曼終極手工「小作文」稱未來10年AI將變革一切,不點名罵馬斯克「如此刻薄」

6月11日消息,美國OpenAI公司今晨發佈推理模型最高版本、也是迄今為止該公司性能最強大的推理型AI模型——o3-pro,而且將o3的價格大幅下調80%,降至與GPT-4o相當的水平。
與此同時,OpenAI CEO奧爾特曼(Sam Altman)也在其個人博客上也發表了一篇題為《溫柔的奇點》(The Gentle Singularity)的「小作文」,他稱這是本人最後一篇手工完成的長文,之後再發文將可能會使用 AI 工具輔助發文章。
「我意識到,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在沒有任何人工智能幫助的情況下寫這樣的文章了。」奧爾特曼表示。

奧爾特曼在長文當中期望未來到2030年代 AI 能夠變革人類的工作與生活。他提到,未來,AI讓科學家效率翻倍,而且人類習慣了AI寫作、診斷甚至創業。奧爾特曼甚至還大膽暢想了未來的機遇和挑戰,提醒我們——這場變革,已經在你我身邊悄悄上演。
奧爾特曼提到,隨著數據中心生產自動化,AI 成本最終應該會趨近於電力成本。他指出,目前大家平均一次查詢ChatGPT平均耗電約0.34瓦時,相當於一台烤箱一秒多一點的耗電量,或一個燈泡幾分鐘的耗電量。另外,ChatGPT查詢還會消耗約0.000085加侖的水,或者「大約十五分之一茶匙」。
不過,OpenAI尚未回應奧爾特曼是如何得出這些數字的。事實上,近期研究人員發文指出,到2025年底,AI的耗電量可能超過比特幣挖礦,此前《華盛頓郵報》與研究人員合作文章稱,使用GPT-4生成的一封100字電子郵件需要「略多於一瓶水」,而用水量可能取決於數據中心的位置。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ChatGPT 已經比任何人類都強大。數億人每天都依賴它,並完成日益重要的任務;一個小小的新功能就能帶來巨大的積極影響;一個小小的偏差乘以數億人,就能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2025年,我們會看到能夠進行真正認知工作的Agent的出現;編寫計算機代碼將不再是以前的樣子。2026年,我們可能會看到能夠得出新穎見解的系統的出現。2027年,我們可能會看到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執行任務的機器人的出現。」奧爾特曼在博客文章中表示,AI 將推動科學進步和生產力提升,對生活質量的提升將是巨大的,未來將遠比現在更加美好。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週6月6日,許久沒有露面的OpenAI聯合創始人、前首席科學家伊利亞(Ilya Sutskever)出現在了多倫多大學的校園里,接受母校授予他的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伊利亞在這次演講中表示,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AI時代,AI 最終將能夠完成人類所有的工作,這將帶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但也蘊含著最大的機遇,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積極觀察 AI 的發展,培養對其能力的直覺,並為即將到來的深刻變革做好準備。因為無論我們是否願意,AI 都將深刻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可以說,當前的挑戰是:AI 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和職業生涯。但真正的挑戰在於,AI 將發生極大的變化,未來的影響將比現在更為深遠。我們已經看到,AI 可以與我們對話,理解我們說的話並用語音回應,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AI 不僅能理解我們的語言,還能編寫代碼,這真是不可思議。然而,它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做得還不夠好,依然有很多缺陷。所以我們可以說,它在很多方面還需要追趕,但它的潛力是巨大的,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在未來的某個時刻,AI 將不斷進步,可能是三年、五年或十年後,但 AI 會逐步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AI 將能夠完成我們所有能夠做到的事情,而不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伊利亞稱,AI 帶來的挑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克服它也將帶來最大的回報。
筆者認為,我們不清楚,奧爾特曼和伊利亞前後幾乎同一時刻發表文章和演講都談 AI 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是否存在關聯性,或是有對標、對抗的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AI 對於人類的工作與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但AI對於我們人類也存在諸多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有用戶將Elizabeth Holmes照片(一滴血的騙局,創辦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騙更多人能夠滴血驗癌),替換成奧爾特曼,稱他「不斷許下越來越大但更難兌現的承諾」。對此,奧爾特曼還多篇推文回應,並且似乎針對馬斯克(他沒有點名)表達不滿。
值得一提的是,2015 年 4 月,馬斯克與Elizabeth Holmes一起出現在麥簡尼研究所,這距離《華爾街日報》首次報導爆炸性新聞僅過去六個月。2022年,馬斯克回覆網民時表示,他幾年前就知道Elizabeth Holmes是個騙子,認為《華爾街日報》的調查「並不是一個天才之舉」。
「不知道他是一個巨魔還是智力上極其不誠實。數億滿意的用戶,全球第五大網站,人們談論它是他們生產力有史以來最大的變化…… 我們在實實在在做出成果,他卻一直像趕外人一樣排斥我們。我認為這可能是在搞怪——他這麼長時間以來一直如此自信,如此錯誤,更不用說如此刻薄,我真的不明白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奧爾特曼發推文稱。

奧爾特曼在文章中重申,我們(整個行業,不僅僅是OpenAI)正在為世界構建一個大腦,它將極其個性化,人人皆可輕鬆使用,而OpenAI首先定位是一家超級智能研究公司。「我們眼前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前方的道路大部分已經照亮,黑暗區域正在迅速消退。我們非常感激能夠從事我們所做的事情。」
奧爾特曼透露,預計會在今年夏天晚些時候,OpenAI會發佈首個開源巨型模型,但不是在今年6月。「我們的研究團隊做了一些出乎意料且非常令人驚奇的事情,我們認為這非常值得等待,但需要更長的時間。」
奧爾特曼強調,「願我們(OpenAI)能順利、平穩、持續地邁向超級智能的未來」。
(本文正選於鈦媒體App,作者|林誌佳,編輯|蓋虹達)
以下是奧爾特曼博客文章原文翻譯整理:
我們已經邁過了技術的「臨界點」,變革的起飛已經開始。人類距離創造出超級智能的人工智能已經非常近了,不過到目前為止,這一切並沒有我們原本想像的那麼奇怪。
現在,街頭還沒有機器人隨處可見,我們大多數人也還沒整天和AI聊天。人們還是會生病、死亡,太空旅行依然不容易,宇宙里還有太多我們不懂的東西。
但其實,我們最近已經造出在很多方面比人類還聰明的AI系統,可以大大提升人們的工作效率。最難的部分已經過去,像GPT-4和o3這樣的AI背後的科學突破非常不容易,但這些成果會讓我們走得更遠。
AI會以各種方式改變世界,尤其是讓科學進步和生產力提升變得更快,這會讓我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未來會比現在好很多。科學進步其實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最大動力,想想我們還能取得多少新成就,真的很讓人期待。
從某種角度說,ChatGPT已經比歷史上任何一個人都更強大了。每天有數億人在用它,完成越來越重要的任務。AI哪怕多了一點小能力,都能帶來巨大的正面影響;但如果AI有一點小問題,影響到這麼多人,也可能帶來很大的麻煩。
2025年,我們已經有了能做「腦力工作」的AI助手,比如寫代碼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了。2026年,可能會出現能自己發現新想法的AI。2027年,也許會有能在現實世界里幹活的機器人。
以後會有更多人能寫程序、做藝術創作。但世界對這些東西的需求也會更大。只要專家們願意用新工具,他們還是會比新手厲害得多。總體來說,2030年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情,跟2020年相比會有天壤之別,很多人會學會如何利用這一點讓自己受益。
最重要的是,2030年代在很多方面其實不會變得特別陌生。人們還是會愛家人、發揮創造力、玩遊戲、在湖里游泳。
但在另一些很重要的方面,2030年代又會和以前完全不同。我們還不知道AI能變得比人類聰明多少,但很快就會知道了。
到2030年代,聰明才智和能源——也就是好點子和實現點子的能力——會變得非常豐富。這兩樣東西其實一直限制著人類的進步。如果有了充足的智能和能源(加上好的管理),理論上我們就什麼都能實現。
現在我們已經習慣了和強大的數字智能一起生活。最開始大家還會感到震驚,但很快就覺得理所當然了。比如,AI能寫一篇好文章讓人驚訝,接著我們就會期待它能寫出一本好小說;AI能做出救命的醫學診斷讓人驚喜,接著我們就會想它什麼時候能直接發明新藥;AI能寫個小程序很厲害,接著我們就希望它能直接創建一家公司。這就是技術變革的節奏:新奇的事情很快就變成了日常。
科學家們已經說,AI讓他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兩三倍。AI的意義很大,其中最特別的一點是:我們可以用AI來研究和改進AI本身。我們或許能發明新型計算機、開發更好的算法,甚至更多我們還沒想到的東西。如果一年、甚至一個月就能完成過去十年的研究,那進步的速度當然會完全不同。
從現在開始,我們已經有的AI工具會幫我們獲得更多科學發現,幫助我們創造出更強大的AI。當然,這還不是AI自己完全自動升級自己,但已經是「自我進化」的雛形了。
還有其他的良性循環在發生。AI帶來的經濟價值讓我們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來支撐這些越來越強的AI系統。機器人製造機器人(數據中心製造數據中心)其實也快要實現了。
哪怕最開始我們要用傳統方式造出第一百萬台人形機器人,只要它們能自己搞掂供應鏈——挖礦、煉礦、開卡車、開工廠等等——再去造更多機器人、芯片廠和數據中心,進步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
隨著數據中心生產自動化,AI的成本最終會接近電費。(很多人好奇,ChatGPT一次查詢大約用0.34瓦時的電,相當於烤箱一秒多的用電,或者高效燈泡用幾分鐘的電。用水也很少,大概只有十五分之一茶匙。)
科技進步會越來越快,而人類的適應能力也很強。會有挑戰,比如有些職業會消失,但另一方面,世界會變得更富裕,我們也能認真考慮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政策。我們可能不會一下子改變社會規則,但回頭看幾十年後的變化,會發現其實已經很大了。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會很快學會新技能、產生新需求,也能很快接受新工具(比如工業革命之後的職業變化)。大家的期望會提高,但能力也會同步提升,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我們會為彼此創造更多美好的東西。人類有個AI沒有的優勢:我們天生在意他人、在意別人的想法和行為,而對機器其實並不關心。
一千年前的農民看到我們現在的工作,可能會覺得我們做的都是「假工作」,只是自娛自樂,因為我們有吃有喝還有各種享受。我希望一千年後的人們看到他們的工作時也會覺得很「假」,但我相信,那些工作對當時的人來說一定很重要、很有成就感。
新的奇蹟將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湧現。今天甚至很難想像到2035年我們會有怎樣的發現;或許我們今年解決了高能物理難題,明年就開始了太空殖民;又或許我們今年在材料科學上取得重大突破,明年就實現了真正的高帶寬腦機接口。許多人會選擇以類似的方式生活,但至少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融入生活」。
展望未來,這聽起來難以理解。但經歷這一切或許會讓人印象深刻,但並非不可避免。從相對論的角度來看,奇點是一點一點出現的,融合也是緩慢發生的。我們正在攀登技術進步的長弧;它總是向前看是垂直的,向後看是平坦的,但它是一條平滑的曲線。(回想一下2020年,如果2025年能實現接近通用人工智能,那聽起來會是什麼樣,而過去五年的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面前,我們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確實需要從技術和社會層面解決安全問題,但考慮到其經濟影響,廣泛普及超級智能的使用權也至關重要。最佳的前進方向或許是這樣的:
解決對齊問題,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強有力地保證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學習並採取行動,實現我們長期真正想要的目標(社交媒體信息流就是錯位人工智能的一個例子;支持這些算法的算法非常善於讓你繼續滾動並清楚地瞭解你的短期偏好,但它們是通過利用你大腦中某種超越你長期偏好的東西來做到這一點的)。
然後,專注於讓超級智能變得廉價、廣泛可用,並且不會過於集中於任何個人、公司或國家。社會具有韌性、創造力,並且適應能力強。如果我們能夠駕馭人們的集體意志和智慧,那麼儘管我們會犯很多錯誤,有些事情會變得非常糟糕,但我們能夠快速學習和適應,並能夠利用這項技術獲得最大的好處和最小的壞處。在社會必須決定的寬泛範圍內賦予用戶很大的自由度,這似乎非常重要。世界越早開始討論這些寬泛的界限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定義集體共識,就越好。
我們(整個行業,不僅僅是OpenAI)正在為世界構建一個大腦。它將極其個性化,人人皆可輕鬆使用;我們將受到好想法的限制。長期以來,初創企業的技術人員一直嘲笑「創意人」;那些有想法卻想找團隊來實現它的人。現在在我看來,他們即將迎來輝煌的一天。
OpenAI 現在有很多事情要做,但首先,我們是一家超級智能研究公司。我們面前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前方的道路大部分已經照亮,黑暗區域正在迅速消退。我們非常感激能夠從事我們所做的事情。
「智能便宜到不用計量」已經近在眼前。這聽起來也許很瘋狂,但如果2020年我們告訴你今天會怎樣,可能比我們現在對2030年的預測還要難以相信。
願我們能順利、平穩、持續地邁向超級智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