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參加」高考想到:課堂會變成被算法操控的流水線嗎?

這年頭,做個AI也不容易。

當學子們在高考考場奮力一搏時,AI們也準備好了接受高考的考驗。拿到各地作文題目後,那些儲滿語料庫的AI立刻「開動腦筋」,寫出滿腹經綸的文章,接受眾人的打分;而當難得沒人討論的數學高考結束後,AI又得研究那些看上去像「天書」一樣的數學題目。有人讓好幾個大模型做了同一套高考數學試卷,結果發現,這幾年,大模型的「智商」提升很快,高考數學題基本難不倒AI,在準確識別題目的前提下,正確率非常高。

作為一個脫離高考考場多年的「局外人」,發現如今的考題早已不是記憶里的模樣,而AI出場「參加」高考,不管是對高考生還是「局外人」,抑或是即將迎來高考的學弟學妹們而言,都或多或少能帶來一些啟發,有時看看AI寫的作文或者解數學題的思路還蠻有意思,非常標準,無可挑剔,彷彿打開了學習的另外一扇窗。

自從AI出世並不斷進化,教育領域便成了一塊「實驗良田」,雖然一開始有過質疑的聲音,比如「用AI寫作業是幫手還是兵工廠」,但現在大部分學生、家長、學校已經感受到了AI對教育領域的賦能,從批改作業、整理錯題、智能出題,到個性化輔導、VR沉浸式課堂,AI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為無法迴避的趨勢。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曾表示,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對社會提出了特別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對教育,所以這也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機遇。

要說AI給教育領域帶來的最明顯變化是什麼?我認為,一是提升效率,二是更加個性化。在上海,一場AI驅動的教育變革正在發生,或許AI變革是每一所學校的2025年必答題。

我和同事們採訪過上海的不少AI校園,從小學到大學,AI基因都在不斷髮揮作用。比如在一所中學,老師們可以用智能批閱機批改默寫卷,短短十幾分鐘就能完成以往40分鐘的人工批改量。批閱完成後,數據報告中還能顯示優秀率、合格率等,輸出難點、易錯點等共性問題,有利於老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一刀切」轉變為「因材施教」。

不僅是學校和老師,家長和孩子也離不開AI,用AI批改作業、訂正錯題,根據錯題生成舉一反三的題目,孩子還能和AI對話,詢問解題步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家長。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2628億元,人工智能貢獻率約7%,預計到2027年,人工智能對在線教育市場的貢獻率將攀升至16%左右。

從宏觀層面看,AI也能促進教育公平。過去,優質教育資源往往集中在發達地區和少數優質學校,偏遠地區和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學生很難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而AI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有網絡和智能設備,學生就能獲取到更多的學習資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一些連基本的網絡設施、AI設備也不完善的偏遠地區和學校,學生無法參與在線學習,可能導致教育不平等現象愈發嚴重。

換個角度來思考。AI是把「雙刃劍」,如果過度依賴AI,課堂會變成被算法操控的「流水線」嗎?孩子們對著屏幕刷題、和AI交流的時間長了,會缺少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嗎?畢竟,在教育領域,還有很多事情是沒法用數據來衡量的,是AI無法模擬的。

AI 能幫「打工人」做很多事,教師也可以利用AI生成教案、統計成績、分析數據等。但在AI這根「指揮棒」下,課堂會不會變得固化,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智能文本是冰冷的,而課堂應該是有溫度、有驚喜的,就像學生會突然提問「為什麼星星不會掉下來」。

同樣,學生雖然能讓AI為自己答題,但屏幕上秒出的標準答案里,沒有老師指著草稿紙說「這步思路錯得有意思」時的狡黠笑容,也缺了和同桌趴在桌上爭論「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時撞出的火花,AI正在簡化掉一些從「想不通」到「恍然大悟」的思考過程。

我們看見的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教育與AI的對話。

我想說的是,如果說AI是翅膀,可以允許小鳥們留一點「不標準」的驚喜,這是他們真實的成長痕跡。或許有一天,AI導師能在學生卡殼時遞上一句「這個思路很新穎,我們可以試試換個角度」——這樣的圖景,才充滿著AI和教育融合的溫度。

圖片/ IT時報  豆包AI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IT時報」(ID:vittimes),作者:潘少穎,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