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最新路演揭示最新AI創業生存法則:再不垂直,就是死

10年前的創投圈,如果創始團隊擁有Google、Meta 的大廠技術光環,疊加每年 10% 的穩定增長,或許能輕鬆叩開投資機構的大門。而如今,這條法則正在失效。

當許多人還在稱道「從0到1」的大模型「奇點」時刻,YC的風向已經悄然轉入了一場更為務實的革命——在一個足夠細分和垂直的成熟賽道中,用AI重塑工作流程,正在取代對通用技術的追逐,成為如今創業的生存法則。(註:我們將解決某個特定行業垂直工作流問題的初創企業歸為垂類AI應用,將解決多個行業同一環節問題的AI應用歸為水平通用AI應用)

這家成立20年,矽谷最大的加速器,經歷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繁榮,其已經累計孵化了超過3000家初創公司,其投資組合已超過8000億美元的市值,在40多年歷史的風險投資行業,有一半歷史,都與這家孵化器息息相關,如今在股票市場上火爆的公司——Airbnb、Stripe、Dropbox等背後都有YC的影子,YC也被《紐約時報》譽為「矽谷的創新企業製造機」。

進入YC加速器的創始團隊要進行三個月的項目培訓,在培訓期間,他們會接受YC的創業輔導和經驗分享,例如,曾經參加YC訓練營的創始人說,會讓他們用一句話介紹自己的產品、或是會審查初創團隊每週賺了多少錢。訓練營最後一天被設置為路演日,YC每年有四次路演,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上週,YC剛剛結束其YC S25的路演,當生成式AI出現後,YC再次進入了全球風投的焦點,其每一屆YC的項目路演都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關注,能夠參加這場路演的初創公司,成為了創投人手中炙手可熱,反復研究的標的,只是,在生成式AI出現後的這幾年時間,創業的邏輯每一年都不斷髮生變化。

虎嗅與親臨現場UpscaleX合夥人Alan Zong交流,並結合業內人士的觀點,梳理了此次YC路演的關鍵信息:

1、 AI原生公司崛起:這兩次YC項目路演中AI初創公司比例高,並皆為AI原生公司,迭代速度更快,幾個月內搭建出團隊,落地產品;

2、 垂類應用方向清晰:以前的項目是在多個行業里解決一個環節的問題。現在的創業公司敢於在一個業務線、一個行業里解決多個環節的問題;

3、 單純技術背景不佔優勢,關鍵在於對於垂直業務的深度理解。

創業技術門檻降低,AI實現技術平權

「一些白手起家的超級年輕團隊,年收入甚至可以在不到12個月裡,年收入增長至1000萬美元,甚至只需要不到10個人的團隊。」YC的CEO Garry Tan不止一次在訪談中提及生成式AI下創業的新變化,相比之下,也只有上一波科技商業革命的代表——Airbnb,作為那一代最好的公司能夠做到每週10%的增長。

當以Cursor、Windsurf等這些AI編碼企業讓氛圍編碼(Vibe Coding)如病毒一般在行業里傳播,YC的初創公司中,就有四分之一的創業者正在通過氛圍編碼構建自己的理想產品。

氛圍編碼指的是,將代碼生成的重擔交給AI工具,開發者更多承擔「架構師」的角色,只需關注高層次目標,而非代碼細節。這與傳統的「AI輔助編碼」不同,開發者無需仔細審查和調整AI生成的代碼。

這帶來的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技術已經不再是門檻,真正的門檻成為了對垂直細分領域的深入理解。淘汰與競爭,圍繞這場變化展開,誰能夠在行業的毛細血管中紮得夠深,方能在這場競爭中取勝。

更為明顯的發生在2025年,根據風投機構UpHonest提供的數據,2023年YC一次創業營中垂類細分的AI賽道創業項目佔比為19%,水平通用的AI賽道創業項目佔到了49%,但到了今年,垂類細分賽道的AI創業項目則佔比提高到了40%,水平通用的AI賽道創業項目僅為26%。

數據來源:YC官網、Uphonest Capital  製圖:陳伊凡數據來源:YC官網、Uphonest Capital  製圖:陳伊凡

對於親臨現場的Alan而言,和YC W25一樣,這一次的AI濃度依然很高,不過創新風向更加明顯。

儘管這一次也有不少初創項目在路演之前還在轉換方向,這是每一期YC的特點,Alan表示,關鍵問題是創業團隊是否有想好,如果一換再換,再融資就難了。在這屆YC路演現場,投資人的積極性很高,對這一屆垂直細分行業創業的認可度強,表現在很多項目很快完成融資。

不光是含AI濃度高,Alan發現,這一次的YC路演,幾乎都是AI原生創業公司,他們在短時間內搭建起團隊,完成產品落地。這也反映了此輪AI創業的窗口期越來越短,如果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產品落地並迅速形成收入,可能會面臨淘汰。

不過,這些AI原生的公司,沒有過去的包袱,一切組織形式、思維模式以及工作方法圍繞AI而生,速度跑得比轉型後的AI公司更快。

真正門檻在於理解垂直行業的痛點

「如果我們為之提供基礎架構的軟件類型,在很大程度上看起來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就會變成一種商品。」

2022年,AI編碼公司Codeium聯合創始人Varun Mohan在面對以Transformer架構為主導的GPT等基礎大模型興起時做出了如上判斷。這成為了其轉型為AI編碼公司——Codeium的動機。這家公司在今年4月被Open AI以30億美金收購。

Mohan算是較早意識到這一變化的創始人。這個邏輯很簡單,因為大模型的出現,讓技術基礎設施更加標準化,公司之間可以用同樣的標準衡量。

不過現在,隨著Codeium、Cursor等一眾聚焦水平AI應用的公司跑出來並拿到了高估值,這些專注於提供通用基礎技術服務的公司也變得更為標準化,留給初創企業的空間就沒那麼大了。

在Alan的觀察下,當AI Agent尚未完全爆火時,許多創業者會延續原先的思路,針對綜合應用方向進行創業,例如AI銷售、AI設計、AI市場營銷、AI辦公、AI編碼等。這是兩年前AI賽道創業的特點,但如今,行業中能夠跑出來的這類通用AI工具已經有了很高的估值,新進入者極難有機會,這也是這一次AI技術革命發展更快且更殘酷的具象。

更多對於未來增長空間的想像,留給了成熟的垂直細分行業中,如何用AI改造流程。

在一個垂類客戶那裡賺更多的錢,意味著需要服務更多步驟和環節,這並不是服務很多不同行業里的很薄的需求,以至於業務擴展只能指望更多人使用。在Alan看來,垂直細分行業的服務等於可以解決一個業務流程里的不同環節,本質上可以代替小型團隊。

在這次的YC路演上,有一家叫做Kirana AI的公司,這家公司為實體雜貨店打造AI商店經理的產品,通過實時警報、數據分析,提高零售商的安全性和運營效率。

這家公司的兩位創始人是哈佛的校友,其中一位創始人Nicholas Sleeper的家族在美國緬因州經營了一家100年歷史的雜貨鋪,他每天親眼目睹父親經歷的各種運營雜貨店的挑戰。他發現,經營一家獨立雜貨店,利潤微薄。例如,他們會因為缺貨導致銷售額損失增加,員工會因為在工作時滑倒等危險增加了店舖的責任風險,影響了銷售額,微薄的利潤又導致雜貨店無法僱傭後台工作人員,而這些瑣事又分散了門店經理在優先事項——客戶服務上的注意力。

因此,Kirana AI的AI門店經理能夠直接和雜貨店的攝像頭系統集成,用於全天候的盜竊檢測、安全監控以及即時缺貨通知——全天候盜竊檢測會在有人穿過收銀台後面的「禁區」或刷商品時,實時發出警報;安全監控能夠自動發現滑倒和跌倒危險,以便商店在風險發生之前解決它們;AI門店經理提供貨架和庫存洞察——即時缺貨通知,以保持產品水平優化;這家公司還提出,其將會很快引入代理工作流程來管理雜貨商最繁瑣的任務之一——查找競爭對手的價格。

另一個聚焦垂直細分行業的初創公司叫做Eloquent AI,這家公司是第一個專門為金融服務構建的AI運營商。

之前金融機構難以大規模使用AI代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監管環境,由於通用AI代理持續出現的幻覺問題、金融機構的合規風險以及一些重大工程要求組織行動的自動化,導致在金融科技領域很難實現大規模全流程的AI代理。Eloquent AI不依賴API,其能夠將AI直接連接到客戶的數據庫、支持平台等;能夠實現快速部署,通過多模式技術觀察團隊的SOP,並進行學習;能夠將複雜的多方工作流程自動化。

當AI真正能夠代替一個團隊解決問題時,想像空間就不一樣了。不同於SaaS,針對一層需求所賺的訂閱費,垂直行業的AI代理解決的是原本需要多位員工才能完成的需求,客戶價值翻倍。Alan告訴虎嗅,如果一家瞄準訴訟行業的AI,能夠實現全流程的自動化,賺取的就不僅是訂閱費,而是律師費。

結語

Garry Tan在一次訪談中提及,一家YC的初創,提供醫療賬單服務,其聯合創始人為了深入瞭解醫療賬單員行業,在社交網絡上找到了一份醫療賬單員的工作。要是想吃這碗飯,首先要先成為這個行業的人。

這很可能是未來公司的形態,基於Cursor、Windsurf等這些人工智能的編碼平台,結合某個行業的痛點和know-how,單純具備強技術背景的初創團隊或許不會再像過去一樣那麼吃香了。

不過,新的挑戰仍然隨之而來,當AI代理開始在解決不同環節的問題時,面臨的是不同行業數據的打通,一個開放的商業環境和數據流通環境就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