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 組網引發連鎖反應,AI 如何重塑衛星與車路雲網絡版圖?
這幾天,SpaceX 的一則發文,讓全球通信行業的目光再次聚焦。星鏈的手機直連衛星組網成功,意味著 SpaceX 即將開啟全球手機直連衛星互聯網服務的大門。這一消息雖未引發鋪天蓋地的報導,卻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層層漣漪,給傳統通信行業,尤其是 5G,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堪稱一場降維打擊。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日常使用的手機網絡,目前其信號高度依賴基站。在城市等人口密集區域,基站星羅棋布,我們能輕鬆享受流暢的網絡體驗。但一旦踏入偏遠山區、廣袤的海洋,或是行駛在沒有基站覆蓋路段的高鐵上,手機信號便會變得微弱甚至完全消失。無論是 4G 還是 5G,這種傳統的地面基站依賴型技術路線,存在著兩個難以踰越的硬傷:成本高昂與覆蓋受限。在偏遠地區建設基站,由於用戶數量稀少,投入產出嚴重失衡,運營商往往要承擔巨額虧損。而在海上、天上等特殊場景,受地理條件和技術限制,基站根本無法落地建設,導致這些區域成為網絡覆蓋的 「真空地帶」。據國際電信聯盟(ITU)2024 年發佈的報告顯示,全球仍有 32% 的人口,約 26 億人,被排除在互聯網世界之外,無法享受到網絡帶來的便捷。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恰似一道曙光,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他計劃發射 4.2 萬顆衛星,構建一個環繞地球的巨型衛星網絡,旨在覆蓋全球每一個角落,包括那些地面基站難以企及的區域,如高聳入雲的珠穆朗瑪峰、神秘深邃的東非大峽穀、廣袤無垠的太平洋,以及翱翔天際的飛機等。從成本對比來看,中國截至 2023 年底,為建設 5G 網絡投入了 7300 億元巨資,建成了 337.7 萬個基站,即便如此,仍未能實現全國範圍的全面覆蓋。而星鏈計劃中,每顆衛星造價約 25 萬美元,發射成本 35 萬美元,總成本約 60 萬美元 / 顆。若星艦實現商用,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至 30 萬美元 / 顆。按此計算,4.2 萬顆衛星的總成本約 252 億美元,折合人民幣 1800 億元,遠低於 5G 建設的巨額投入,且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覆蓋。
過去,星鏈網絡存在一個明顯的短板,用戶需要配備額外的接收器,如體積較大的天線,這極大地限制了其便捷性與普及性。如今,SpaceX 實現了重大突破,手機直連衛星組網成功,普通手機無需任何改造或外接設備,即可直接連接衛星互聯網。目前,已有 300 多顆具備手機直連功能的衛星在軌運行,這些衛星如同散佈在太空中的 「網絡基站」,已足以覆蓋全球,為用戶提供網絡服務。
在商用前景方面,美國運營商已率先邁出步伐。例如 T-Mobile 推出的衛星互聯網服務,高端套餐用戶可免費開通,其他套餐用戶每月只需額外支付 10 – 15 美元,約合人民幣 70 – 105 元,即可享受該項服務。隨著用戶數量的不斷增長,規模效應將逐漸顯現,服務價格有望進一步降低。這一趨勢對傳統通信行業的影響深遠,對於電信設備商而言,5G 基站的市場需求可能會受到抑制,尤其是那些正在大規模建設 5G 網絡,但尚未實現全面覆蓋的國家。而對於運營商來說,與 SpaceX 等擁有衛星互聯網技術的企業合作,引入衛星互聯網服務,將成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關鍵手段。SpaceX 憑藉其領先的可回收火箭技術,大幅降低了衛星發射成本,在 2024 年,SpaceX 成功發射 134 次,發射次數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這些節省下來的成本,被投入到技術研發中,如雄心勃勃的火星計劃,而非單純用於商業擴張,進一步鞏固了其在衛星互聯網領域的技術優勢與壟斷地位。
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規律:科技顛覆往往源自跨領域的創新。就像電動車的崛起顛覆了傳統汽油車市場,而如今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又可能對電動車產業帶來新的變革。同樣,SpaceX 這家以火箭技術聞名的公司,正在以衛星互聯網為突破口,對傳統電信行業發起挑戰。在科技浪潮洶湧澎湃的今天,看清技術發展趨勢,才能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而一味固守舊有技術,終將被時代的車輪無情碾壓。衛星互聯網憑藉其低成本、全球覆蓋以及手機直連等技術優勢,正在向傳統 5G 模式發起強有力的挑戰,未來通信行業的格局,或將因此被重塑。
車路雲網絡:駛向智能出行的 「高速路」
將視野從衛星互聯網拓展到車路雲網絡,會發現二者雖應用場景不同,但底層邏輯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如同一個個移動的智能終端,需要實時獲取周圍環境的精確信息,與雲端進行海量數據的交互,同時還要與其他車輛、道路基礎設施實現高速、穩定的數據傳輸。這種數據交互與傳輸的需求,對網絡的穩定性、速度和覆蓋範圍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出現信號中斷或數據丟失,必須確保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實現 「永不失聯」,保障出行安全。
現有的移動通信網絡,在城市等人口密集區域,憑藉密集部署的基站,實現了較為廣泛的覆蓋,為人們的日常通信和部分智能交通應用提供了支持。但一旦車輛駛出城市,進入偏遠地區、海洋、沙漠等特殊環境,這些區域要麼基站建設成本過高,運營商望而卻步;要麼地理條件複雜,基站建設難度極大。在這些地方,傳統移動通信網絡的覆蓋能力便顯得捉襟見肘,難以滿足車聯網對網絡的嚴苛要求,成為製約車聯網發展的瓶頸。
面對這一困境,業界將目光投向了天空,期望借助衛星通信的力量,構建全新的汽車網絡,突破傳統手機網絡的路徑依賴。近期,銀河航天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智慧出行團隊的合作,便是這一探索的生動實踐。在香港,這個擁有眾多島嶼和大量山地環境,部分地區通信網絡覆蓋存在盲區的特殊場景下,他們首次應用低軌衛星互聯網,成功驗證了網聯自動駕駛系統。通過將銀河航天的衛星移動終端安裝在自動駕駛汽車上,利用低軌衛星組建的 「小蜘蛛網」 星座,實現了車輛與自動駕駛雲端管理平台的穩定連接,完成了自動駕駛相關數據的傳輸及導航信息的接收與執行。
當汽車前方出現施工或道路改道等突發情況時,雲端管理平台能夠根據車輛當前位置,通過衛星網絡實時下發更新的導航信息,幫助車輛及時調整行駛路線,提升行駛效率。在測試過程中,先後有 3 顆低軌衛星經過測試區域,為車輛提供了穩定的衛星網絡覆蓋。測試結果令人振奮,低軌衛星通信展現出了卓越的性能,數據傳輸端到端時延小於 100 毫秒,完全能夠滿足自動駕駛汽車對低時延數據傳輸的嚴格需求。
技術演進:天地一體化網絡革命的興起
衛星互聯網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是全球通信網絡技術演進的必然趨勢,是對傳統網絡發展路徑的一次大膽顛覆。從 2G 到 5G,移動互聯網的網速實現了質的飛躍,從早期的 100kbps 提升至數十 Gbps,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網絡通信需求。但在萬物互聯的新時代,以自動駕駛、物聯網、遠程醫療、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興應用場景不斷湧現,這些應用對網絡性能提出了更高、更複雜的要求。5G 在面對這些新興應用時,逐漸顯露出其局限性。
中國在推進 5G 通信發展初期,依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定義的 5G 三大應用場景,製定了清晰的發展規劃,涵蓋增強移動寬帶、超大規模機器通信和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三個核心方向。但在實際商業化進程中,由於電信運營商的核心資源和業務重點主要集中在公眾移動通信網絡領域,導致當前 5G 技術規模化落地的重點,更多地偏向於增強移動寬帶。而原本規劃中,面向汽車、工業控制等領域的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儘管在技術層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受多種因素製約,尚未形成規模化商業應用,實際發展進度滯後於預期。
衛星互聯網的融合,為 5G 突破自身局限提供了新的可能。衛星互聯網憑藉其全球覆蓋、傳輸時延小、成本效益高、性能卓越等優勢,能夠與地面網絡形成優勢互補,成為 5G 網絡的有力延伸和補充。隨著 6G 時代的臨近,通信技術的發展藍圖更加宏大。在 5G 通信技術三大應用場景的基礎上,6G 進一步擴展至六大核心應用場景,其中 「泛在連接」 成為 6G 時代的重要特徵之一。「泛在連接」 旨在實現全球立體覆蓋,通過將地面網絡和非地面網絡深度融合,讓通信服務無處不在,真正做到無論用戶身處地球的哪個角落,都能享受到穩定、高速的網絡服務。衛星互聯網作為實現 「泛在連接」 的核心支撐技術,將在 6G 時代發揮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中國信通院發佈的《6G 總體願景與潛在關鍵技術白皮書》明確指出,實現星地一體融合組網是 6G 時代的關鍵技術之一。在未來的通信網絡架構中,地面網絡將繼續承擔城市熱點區域的常態化覆蓋任務,而天基、空基網絡則將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實現偏遠地區、海上和空中等特殊區域的按需覆蓋。通過這種天地協同的方式,最終實現空基、天基、地基網絡的深度融合,構建起一個無縫覆蓋全球的通信網絡體系。從 5G 向 6G 的演進,絕不是傳統網絡路徑的簡單線性升級,而是一場涉及整個通信網絡結構的全面、顛覆性變革。在這個過程中,衛星互聯網將與地面通信網絡深度融合,成為構建天地一體化網絡的核心力量。它將打破傳統通信網絡的地理限制,為全球通信、物聯網、智能交通等眾多領域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推動人類社會向全域互聯的新時代邁進。
戰略爭位:搶佔未來通信製高點
在全球通信網絡向 「天地一體」 架構加速演進變革的大背景下,衛星互聯網已成為各國競相角逐的戰略高地,是搶佔未來通信製高點的關鍵領域。某通信行業專家強調:「若缺乏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我們在國際電信組織的標準製定中將失去話語權。通過衛星網絡的賽前分析性佈局,我們實際上是在為下一代通信標準製定搶佔戰略製高點,這種爭位對未來產業競爭至關重要。」
自 2020 年 4 月國家發改委將衛星互聯網納入 「新基建」 範疇以來,我國衛星互聯網發展按下了 「加速鍵」。2025 年初,國家發改委、國家數據局、工信部聯合發佈《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明確提出構建 「天地一體」 衛星互聯網體系,相關部署在上海、深圳、西安、武漢等地如火如荼地推進。由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兩大國家級星座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21 年,經國務院批準,國資委組建了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 「中國星網」),作為國家級戰略舉措,旨在統籌規劃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2024 年底,中國星網完成 「國網」 星座首次批量組網,標誌著我國低軌互聯網星座建設進入實質階段。國家發改委核準批複的 G60 星座由垣信衛星主導,也於 2024 年 8 月發射首批 18 顆組網衛星。
隨著衛星通信網絡的加速形成,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從傳統的廣播電視、手機通信領域,逐漸向汽車、智慧城市、低空、應急救災等新興領域滲透。在眾多應用領域中,汽車因其獨特的特性,成為衛星通信的理想載體。汽車天線尺寸比手機更大,能夠接收更強的衛星信號;汽車天線仰角範圍更廣,可接收信號的有效面積更大,這使得汽車在接收衛星信號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專家預測,衛星通信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前景將遠超手機端,2025 – 2030 年或成為車企競爭的新戰場。特斯拉、吉利、比亞迪等明星車企已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率先佈局衛星通信領域。
馬斯克的 SpaceX 發射的 「星鏈」 星座低軌衛星,已部署超 6600 顆。2024 年 5 月,星鏈軟件開發師 Julien Villa – Massone 透露,SpaceX 正積極推進特斯拉汽車直連衛星計劃。預計到 2025 年底,所有配備 4G 功能的特斯拉汽車有望獲得基礎性網絡接入,這將為特斯拉車主帶來全新的網絡體驗。
從通信網絡到 AI 網絡:技術融合的終極演進
當我們深入剖析衛星互聯網與車路雲網絡的底層邏輯,會發現二者本質上都是 「通信 + 感知 + 計算」 的復合型網絡。衛星互聯網通過部署在太空中的衛星群,構建起全球通信鏈路,同時依託星載傳感器與地面終端實現環境感知,再通過星上計算與地面數據中心的協同,完成數據處理與應用輸出;車路雲網絡則以 5G/6G 通信為橋樑,結合車載傳感器、路側感知設備與雲端算力,實現車輛與萬物的實時交互。二者的核心差異僅在於網絡節點的空間分佈與感知設備的形態,但其技術架構的本質高度趨同。
這種 「通信 + 感知 + 計算」 的三元架構,正在向「感知 – 認知 – 推理」的智能邏輯演進。以自動駕駛場景為例,低軌衛星不僅能提供全球通信覆蓋,其搭載的高精度定位載荷還能實現釐米級定位(誤差範圍可縮小至 5-10 釐米),配合車載激光雷達、視覺攝像頭等設備,構建起 「天 – 地 – 車」 三級感知體系。當車輛行駛在無地面網絡覆蓋的山區時,衛星通信鏈路會實時傳輸路面障礙物、天氣變化等數據至雲端大模型(如基於 Transformer 架構的多模態模型),模型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對數據進行認知理解,再基於交通規則與歷史經驗進行推理決策,最後將優化後的行駛路徑回傳至車輛。整個過程的端到端時延可控制在 100 毫秒以內,完全滿足自動駕駛的實時性要求。

這種智能交互邏輯正在重塑傳統網絡的技術邊界。SpaceX 計劃在 2026 年部署的第三代星鏈衛星,將集成 AI 加速芯片,實現星上數據預處理與邊緣計算,使衛星從單純的通信節點升級為具備認知能力的智能節點;中國星網的 「國網」 星座也規劃引入聯邦學習技術,讓分佈在全球的衛星群通過協同訓練提升數據處理效率。與此同時,車路雲領域的大模型應用也在加速落地 —— 商湯科技研發的車路大模型,已能基於衛星遙感數據與路側攝像頭畫面,實時生成三維道路拓撲圖,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更精準的環境建模。
寫在最後的產業啟示:當衛星互聯網遇上 AI 大模型
技術演進史反復驗證著一個真理:能夠實現 「規模經濟 + 智能升級」 的技術體系,終將成為產業變革的主導力量。衛星互聯網通過可回收火箭技術將單顆衛星成本降至 30 萬美元以下,配合 4.2 萬顆衛星的全球組網,實現了傳統 5G 無法企及的覆蓋規模與成本優勢;而車路雲網絡通過 「5G + 衛星 + PC5」 的融合組網,將 RSU 部署成本降低 40% 以上,同時借助大模型的認知推理能力,讓網絡從 「信息傳輸管道」 進化為 「智能決策中樞」。
這種變革的本質,是網絡從 「連接工具」 向 「智能體」 的躍遷。未來的 AI 網絡將具備三大特徵:
全域感知能力:衛星遙感、車端傳感器、路側攝像頭等設備構成萬億級感知節點,實時採集物理世界的動態數據;
雲端認知推理:基於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參數規模可達千億級),對多源異構數據進行實時分析與決策;
邊緣實時交互:通過低軌衛星通信、5G-A 等技術,將決策指令快速反饋至終端,形成 「感知 – 認知 – 執行」 的閉環。
站在 2025 年的技術節點回望,SpaceX 手機直連衛星的組網成功,不僅是通信技術的突破,更是 AI 網絡的序曲。當 4.2 萬顆星鏈衛星與千萬量級的智能汽車終端形成數據交互網絡,當每一次車輛變道數據都能被大模型學習優化,我們正在見證的,或許是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後的第三次網絡革命 —— 一場由衛星通信與 AI 大模型共同驅動的 「天地一體智能網絡」 變革。而那些能看清 「通信 + 感知 + 計算 + AI」 融合趨勢的企業,終將在這場重塑產業格局的競賽中佔據先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山自」,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