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機器人,瘋狂割老外的「草」

其實跳出具身智能的概念,機器人已經廣泛地應用於各種場景,無人物流車、無人環衛車、掃地機器人……

而割草機器人,這個對於國內生活的大多數人有些陌生的產品,卻成為國產機器人企業攻入歐美市場的主流產品。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賣爆了。

根據海關數據,國內出口海外的割草機數量看,德國、英國、美國是主要消費市場。

然而,隨著佈局門檻的逐漸抬高,這片看似有潛力的藍海,如今也泛起了一片紅。

一、血戰在即?

上月,國內割草機器人公司森合創新創始人在社交平台發佈公開信稱,雖全力推進產品交付,但受團隊意外重組、製造難題以及資金限制等因素影響,公司已無力維持運營,宣告解散。

而本月初,另一家機器人公司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根據招股書,這家視覺技術覆蓋超600萬台機器人的公司,如今將割草機器人業務變為第二增長曲線。今年5個月就賣了15000台割草機器人。

還有公司簽下了超過百萬台量級的零部件大單。

5月份,速騰聚創與Mammotion庫獁科技宣佈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開發高端智能割草機器人解決方案,首批訂單約定三年內合作120萬台。

速騰聚創將自己研發的芯片和激光雷達用在了割草機器人上,能夠幫助割草機器人精準探測地形並識別99%以上庭院障礙物,覆蓋面積能夠應對1500平方米複雜庭院。

而這,已經是車規級的全固態激光雷達技術。

割草機器人在國內算是相當小眾的產品,畢竟國內住宅大多是樓房,沒有割草的需求。但在海外,割草、修理草坪都是剛需,每次都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草坪的打理。

傳統的手推式和騎乘式割草機每年出貨量在1150萬台左右,痛點在於人力和時間成本,引入智能割草機器人,本質就是改造割草場景並實現自動化,掃地機器人就是一個近似的參照。

中國割草機企業其實已經走向海外,國產割草機產品已經被賣向全球,成為隱形的出海品類之王。

據中國海關總署等公開數據,在國內出口海外的割草機數量方面,德國是歐洲市場中出口量最大的國家,其次是英國,美國排名第三。

行業熱度不斷攀升的同時,悲喜交替的事情接連發生,而這通常意味著重要的格局變化。

為什麼有的企業能夠快速進入,甚至接近上市,有的公司蟄伏幾年,卻即將面臨解散?

隨著庭院經濟的爆髮式增長,在用戶需求激增的同時,各家都在試圖以技術專利、垂直場景解決方案搶佔山頭。先前提到的激光雷達,便是從感知方案去定義割草機器人產品的升級迭代。

但對於許多創業公司而言,錢不是燒不完的。初創企業一般會針對產品痛點進行改造,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譬如前面提到的這家森合創新,是第一個採用捲軸刀片的割草機,針對傳統旋轉刀片存在草坪切口參差不齊、草屑飛濺等問題進行了改良。

但如果沒有訂單量支撐,或者沒有成熟業務提供現金,對供應鏈就沒有議價權,產品性能、良率一般也有個爬坡的過程,這些都是整機成本上升的因素。

智能硬件賽道中,能否生存下來取決於木桶短板效應,技術、供應鏈、渠道……任何環節的薄弱都可能成為壓倒整體效能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星割草機器人企業的墜落,並不代表行業就達到了拐點。

根據Statista統計報告顯示,全球現存約2.5億個庭院花園,美國以1億個庭院的規模佔據全球市場的40%,歐洲地區有8000萬個庭院、是僅次於北美的第二大消費市場。

其中,智能割草機器人在歐洲地區的滲透率在10%~15%,而在美國的滲透率僅為2%,許多用戶仍在使用傳統的手持式割草機作業。

但近幾年,切入這條賽道的企業也越來越多。高工移動機器人不完全統計,2019年~2024年間,國內共有32家企業先後入局。

有的公司甚至已經邁入上市的梯隊,未來將繼續加大對割草機器人市場的投入。

有業內人士評價,「2025年的割草機器人市場是血戰,到2026年,市場格局基本定型,今年卷不出來,基本就沒有機會了。

這條新賽道有哪些特點,如何才能生存下來?新進入的玩家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競爭格局?

二、老外愛上新「割」法

與掃地機類似,割草設備的迭代正在經歷從人工操作到完全自動化的階段。

早期的割草機形態包括手持式、騎乘式以及步進式;按照動力來源,也經歷了從手動、燃油,再到以鋰電池作為動力系統的無線產品形態。

割草機器人發展的驅動因素在於,歐美戶外草坪需要清潔打理,全自動機器人不僅解放了戶主維護草坪的時間投入,並且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平均成本明顯要優於僱傭工人的成本。

歐美家庭中,有70%~80%會自主維護草坪,同時也存在比較濃厚的DIY文化,有些高端住宅區甚至會僱傭園林工人進行打理,每年的支出花費少則100美元,多則要接近1500美元。

一款高端割草機器人的價格大約在2000~5000美元左右,初期購置成本雖然比較高,但按照5~6年的使用週期來看,節省了一大筆費用。

從技術形態來看,早期割草機器人為埋線式產品,通過在草坪中預埋線框定割草區域,但使用要提前埋線,且成本較高,只適用於小花園。

而相比於美國,歐洲花園平均面積較小,且相對封閉,有圍欄邊界,因此產品進入市場更快。

瑞典老牌割草機器人企業在1995年發明了第一台太陽能驅動的割草機器人,奠定技術路線,率先吃下市場紅利,其賣到歐洲市場的割草機器人佔全球比重超過了7成。

2024年,全球割草機出貨量在120萬台左右,主要被老牌割草機企業富世華、寶時得所佔據,合計佔了75%左右份額。

國內割草機行業內,有一些傳統企業已經深耕多年,如寶時得、格力博、大葉股份、富世華泉峰控股等,都已經積累了強大的技術實力,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2021年後,一些新興的互聯網企業開始入局,如一直聚焦於短交通和服務機器人的小米生態鏈企業九號公司,甚至有一些科技企業因為其所具備的技術能力,而被視為潛在的市場進入者,比如大疆,科沃斯等。

與此同時,圍繞感知方案的技術路線正在進行著新一輪迭代。

埋線需要付出人工成本,尤其對於大面積草坪來說更貴,割草路線缺少算法的精確規劃,因此效率比較低。與掃地機器人類似,智能化的割草機器人也需要較強的定位、路徑規劃和避障能力。

2021年9月,九號旗下未嵐大陸發佈了全球首款超超靜音無邊界智能割草機器人Navimow,採用RTK定位技術,實現行業重要突破。該業務營收近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形勢。

科沃斯於2022年首次在割草機器人產品上使用UWB超帶寬無線載波通信技術,但由於在實際應用中,UWB仍然需要多點部署,科沃斯後續產品轉向了定位精度更高的RTK方案。

目前,定位技術(RTK/UWB)+視覺傳感器的感知方案成了主流,但技術上還存在一些局限性,譬如需要人工部署基站,信號干擾引起定位偏差等問題。

而車規級激光雷達則能有效改進割草機器人在複雜地形/天氣下的感知能力,伴隨著激光雷達近幾年的快速降本,其天然的3D建圖、避障能力有效回應了消費者對智能割草機輕量化、便捷化以及更高可靠性的需求,推動激光雷達融合方案也成為一大重要的方案選型。

依靠和覽沃的合作,追覓成為第一家將激光雷達用在割草機器人上的廠商。2024年,追覓發佈第二代產品A2,首次引入激光雷達+視覺方案,截至2025年2月8日,追覓宣佈,割草機器人產品累計出貨量突破10萬台。

根據機構數據,在割草機市場中,當下割草機器人行業規模達到了25億美元,銷售額滲透率僅12.5%,銷量滲透率約為4%~5%。

作為下一形態的戶外電動工具,無論是傳統老牌企業,還是已在其他品類取得成績的跨界新銳玩家,都將其視為下個自動化戰場,競爭不僅體現在技術和成本中,還體現在渠道上。

但區別於掃地機器人,出於安裝使用和售後服務需求,割草機器人的銷售渠道更多以線下為主,而線下渠道則被富世華等傳統品牌牢牢把控。而線上銷售佔比僅20%~30%,在亞馬遜等電商平台上,九號(旗下Segway)和鬆靈(旗下Mammotion)份額領先。

三、尾聲

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數據,2023年全球割草機市場規模為323.1億美元,預計2023年至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6.0%。

市場內部結構開啟了一場由技術創新引起的自動化變革。其中,割草機器人在2030年市場規模將超159.37億美元,滲透率料將達到33%。

國產企業憑藉AI,感知技術方案的升級,用更出色的自動化表現顛覆了傳統的割草場景。

然而,充滿潛力的市場從技術、渠道各個維度也充斥著競爭,對歐美戶外場景更加熟悉的老牌企業一直在奮起直追,避免被顛覆,同時,新銳入局的門檻也在陡然增高。

掃地機器人企業過去在成本、性能等角度拚殺鏖戰超過10年,終於才有今天幾家分食的格局。

割草機器人,是否將會重覆同樣的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古朗彙APP (ID:hkguruclub),作者:費爾迪,數據支持:勾股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