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pp 2024年賺了12億美元,誰在給AI氪金?

2025年已經過半,AI的PMF雖然仍然在困擾創業者,但不影響移動端AI產品賺錢。

根據Sensor Tower本月發佈的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非遊戲App內購收入同比增長137億美元到692億美元,其中AI App雖然才佔到12億美元,但同比增長179%,且根據Sensor Tower的分類,因為融入AI而收入上漲的生產力工具也有不俗表現。

一、圖片/影片App靠亞洲「續命」?

AI這一波啟始於2022年末,2023年是野蠻生長期,而到了2024年,整個賽道更加成熟,AI產品的下載量達到14.9億次,同比增長91.8%,收入達到12億美元,同比增長179.1%。

但是,與Web端AI產品的百花齊放不同,App端最主要的產品形態仍然是ChatBot和Art Generator兩種,這也算是之前的一個共識,因而我們這篇解讀依然聚焦在這2種產品上,但更側重於用戶畫像。

從收入的角度看,這個品類的分佈呈現明顯的地域特徵,在歐美、中東等市場,只有少數幾款產品能夠進入各市場AI產品收入榜單的Top10,其中包括土耳其廠商旗下的DaVinci、Momo,以及華人團隊開發的AI Mirror,基本都是我們曾經觀察過的產品。

而「新面孔」主要出現在亞洲,有8款Art Generator能進入亞洲各市場收入榜Top10,且除了綜合的圖像生成產品外,有些市場的細分品類中有產品跑出,例如中國的換臉產品、日本用戶更偏愛動漫產品、泰國的AI換髮型等等。

但縱然如此,從2024年的數據來看,Art Generator產品仍以圖像模態為主,影片產品很少。但到了2025年年中這個時間點,我們開始能觀察到Kling、PixVerse、Hula等AI影片生成App開始跑出不錯的流水,甚至Pixverse達到了6000萬的MAU,流水也有幾十萬美元。

二、ChatBot:「高知」Pick ChatGPT,泛用戶站套殼產品

全球AI產品MAU Top5(左)、收入Top5(右),

除了ChatGPT和C.AI,都是套殼產品

ChatBot品類,大概分為有自研模型的Chatbot、套殼的Chatbot、以及AI陪伴產品。

在認知範圍內的是,ChatGPT仍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它佔據了所有AI App 23%的下載量及40%左右的收入。但比較出乎意料的是,即便Google、微軟、Anthropic等廠商都推出了各自的ChatBot App,但是目前套殼產品依舊牢牢佔據全球MAU和收入榜的前列,從數據趨勢來看,這幾款套殼產品也尚未出現明顯的下滑跡象,仍然活得很好。

從上圖也能看到,AI社交/陪伴類產品,在Top5中的存在感很低,只有C.AI,但拓展到Top10的話,還能看到Talke,甚至在某些特別的市場,一些AI陪伴類產品能進入收入Top3。

其中MAU較多的Talkie、PolyBuzz、星野、貓箱、hi waifu、Linky、築夢島等產品都來自國內廠商其中MAU較多的Talkie、PolyBuzz、星野、貓箱、hi waifu、Linky、築夢島等產品都來自國內廠商

我們在4月份對全球的AI社交App進行的觀察中,AI角色扮演佔據主導,其他產品形態如虛擬伴侶、遊戲陪玩、AI明星/網紅分身佔比較低。

這裏要特別提一下的是LoveyDovey,這款產品主要有點類似於AI角色扮演和AI明星/網紅分身的混合體,靠一系列遊戲化的設計來模擬兩人從相識、曖昧到相戀的全過程,並通過網文、網漫、愛豆的IP吸引粉絲群體。2024年,LoveyDovey的收入在日韓市場能夠排在第二位,僅低於ChatGPT。

總體而言,從產品端來說,本期報告並沒有很顛覆性的變化出現,但是在用戶行為端,則有了一些更細緻的洞察。

首先是用戶年齡、性別方面,目前AI ChatBot產品仍主要錨定在「對新技術、新事物比較敏感,且有一定生產力需求」的用戶上,最具代表性的用戶畫像是「25~34歲的男性用戶」,ChatGPT和微軟Copilot的男性用戶佔比均超過了70%,其他幾款產品也均在60%上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ChatBot的女性用戶佔比也在逐步增加,2024年中,ChatGPT女性用戶比例提升了4%,Copilot提升了7%。

而c.ai為首的AI陪伴產品,用戶以18~24歲的年輕女性群體為主,c.ai的女性用戶佔比為71.8%,根據點點數據顯示,Talkie的女性佔比也達到60%。

除了粗顆粒度的用戶洞察,SensorTower在報告中給出了ChatGPT、Copilot、c.ai、ChatOn,4款具有代表性AI產品的詳細用戶畫像及產品偏好。

我們先來看「ChatGPT正主」和「套殼工具ChatOn」的對比,總體來看,使用ChatGPT的用戶更「精英」、自主學習的意願和能力更強,而ChatOn的用戶則更偏向於工具提效。

在ChatGPT用戶的偏好產品中,有開發者社區、匿名職場社區、金融App,甚至在線課程及冥想App。能夠看出,這類用戶會更加積極地獲取信息,也更注重自我學習及對生活的管理,積極地去尋找多元化的產品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而相比之下,ChatOn作為「套殼產品」吸引的是習慣使用各種工具來提效的用戶,這類用戶偏好的產品更多提供「簡單省事」的價值,例如AI教育、繪圖、影片編輯、清理等工具。

ChatOn落地頁(1)、細分功能頁(2)、Prompt Engineering(3)、模型和聊天風格調整頁面(4)ChatOn落地頁(1)、細分功能頁(2)、Prompt Engineering(3)、模型和聊天風格調整頁面(4)

ChatOn在產品設計時也在呼應這些用戶的需求,相比ChatGPT「空白頁面直接開聊」不同,ChatOn中給出了更明確的功能板塊,當用戶在這些細分功能發出消息之後,ChatOn會自動按場景進行Prompt Engineering。

另一方面,除了GPT之外,ChatOn還提供Claude、DeepSeek等多元化的模型/回覆風格的選項,此外,還有圖像生成、AI鍵盤、PDF解讀等其他工具。更任務導向的產品設計,更多元化的模型及工具選擇,讓其看起來更具吸引力。

而從C.ai的用戶產品偏好看,除了其他AI陪伴產品,還有Gacha Game、乙女遊戲,以及Alight Motion(動畫設計APP)、Facemoji(AI輸入法)等。總體而言,C.ai的用戶群體「相對感性、喜歡進行自我表達,且有一定的創作慾望」,由於C.ai主要靠UGC驅動,本質是由官方提供模型與技術,一部分用戶生產內容,供其他用戶消耗的模式,用戶本身的創作欲是推動產品內容迭代的關鍵。

但是「好產品未必是好生意」,從DAU、用戶粘性、收入三個維度的圖表上可以看出,c.ai坐擁每日90分鐘的超高用戶使用時長(已經接近抖音等短影片產品的水平了),但是收入卻相對較低。這首先是由於平台不生產IP,全靠外部IP支撐,C.ai沒有定價權,造成了流量雖然高,但不能靠IP掙錢,只能賺較少的訂閱費用的困境,另一方面,用戶頻繁使用造成的算力成本又讓團隊無力負擔,最終只能以被Google收購而收場。

而從我們最近的觀察來看,AI陪伴類產品,也在合規擦邊、多模態內容、以及遊戲陪玩和AI網紅分身這樣的多樣化方向上進行探索。

三、AI來了,工具產品的春天回來了,但最獲益的依然是大廠

除了原生AI產品外,生產力工具品類是本期報告中的另一個亮點。從數據上看,雖然總體下載量出現了2%左右的下滑,但是用戶使用時長及內購收入都有較明顯的提升,尤其是收入同比增長了34.9%,達到143億美元。對於一個相對傳統的品類,年度IAP總收入增長三成已然不少,而驅動增長的核心,仍是AI。

全球生產力工具收入榜Top10全球生產力工具收入榜Top10

在全球收入Top10的AI生產力工具產品中,均或多或少融入了AI功能。CapCut、Canva、FaceApp等圖片/影片/設計產品自不必說,AI生圖、擦除、摳圖等等AI功能已成標配,而像Top10中出現最頻繁的雲存儲、圖庫、郵箱等產品,其實也在積極融入AI,比如ChatBot、AI寫作、生圖等等。

根據Google今年5月給出的數據,從2024年2月開始,包含AI功能的Google One訂閱方案驅動了訂閱用戶數超過50%的同比增長,目前已突破1.5億。

從各市場為生產力產品的付費情況看,所有市場的年ARPU值均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上漲。澳州超過美國登頂,英國排名第三,這三個市場的年ARPU都超過了2美金,屬於獨一檔,且英國、澳州市場在2024年ARPU分別增長0.58和0.49美金,增幅算是相當的大了。而除了第一梯隊,後面的情況與我們此前的認知基本一致,歐美日韓、中東市場仍保持了競爭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泰國市場超過了巴西和沙特位列新興市場靠前的位置。

總體來看,各工具產品都在AI的加持下增強了用戶的體驗,而從全部市場都能達成年ARPU值增長的情況來看,用戶也是願意為AI付費的,未來,隨著AI能力的不斷迭代,加持工具產品,找到落地場景,仍頗有看點。但從本期榜單的情況看,除了Google字節等大廠,Meitu、Photoroom、Luzia、VivaCut等在各細分市場有一定名氣的產品,也能夠在部分市場進入下載Top10榜單,但在MAU和收入端,仍以大廠產品為主。

美洲地區生產力工具下載榜,紅圈中是非大廠產品美洲地區生產力工具下載榜,紅圈中是非大廠產品

參考資料:

1、State of Mobile 2025

2、Character.AI都要賣身了,投資人正在拋棄AI伴侶

數據來自SimilarWeb、點點數據、Semrush、廣大大等三方平台,可能與真實數據中存在一定誤差,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