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攻殼機動隊》到現實,Neuralink 讓你秒變擎天柱!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前不久,馬斯克再度出手,一舉把整個科技圈炸翻了天。

雖然發佈會只有短短一個小時,但 Neuralink 帶來的內容確是高能不斷,讓人腦洞大開。
老狐看完都忍不住要給下巴買個保險:這真不是在拍科幻大片,而是可能實現的未來。

首先亮相的,是已經有七位誌願者完成了 N1 植入手術。
他們當中有人脊髓損傷,有人患漸凍症(ALS),原本只能靠眼動追蹤或咬嘴棒+平板才能艱難地發出一點信號。
而現在,只需一個念頭,就能玩《馬利歐賽車》,能操控機械臂寫字、畫圖,甚至可以跟親人隔空「石頭剪刀布」。

這確定不是真人版《攻殼機動隊》拍攝現場嗎?
也難怪有網民感歎:我們正在經歷人類進化史上的「機械元年」。

發佈會上,馬斯克驕傲地拋出一句話:「有了 Neuralink,每個人類都可以意念操控一台特斯拉擎天柱!」
想像一下,你坐在客廳,腦海一動,機器人就像你的化身:
控制機械臂搬運貨物、組裝零件?分分鐘;
用意念發郵件、寫報告?So easy。
那一刻,VR 眼鏡、手柄、鍵盤鼠標全都下崗,你和機器人的邊界被徹底抹平,思維即行動。
要實現這一切,Neuralink 還公佈了雄心勃勃的未來三年路線圖:

2025 年 Q4,在言語皮層植入設備,讓「無聲意念」秒變語音,打破「開不了口」的尷尬。
2026 年,電極數量飆到 3000,首位盲視(Blindsight)誌願者將用低解像度導航先睹為快,一步步過渡到《星際迷航》里 Geordi 那樣的多波段視覺,從雷達、紅外線到紫外線,層層解鎖。
2027 年,通道數增至 10000 條,實現多點植入,在運動、言語、視覺皮層同時發力,能力疊加。
2028 年,每個植入物通道超 25000 條,多部件協同接入,深層腦區隨意讀寫,不僅能治療精神疾病、慢性疼痛,還能讓人機思維並軌,真正開啟「全腦接口」時代。
動作敢快,技術更狠。
發佈會上首戰的第二代手術機器人,一根電極 1.5 s 搞掂,比上一代提速11倍,植入深度突破皮下 50 mm,理論上能兼容 99% 的人類大腦結構。

N1植入體也緊跟腳步,創造了一套全新的神經數據傳輸模式:
把你的生物神經網絡接入到機器學習模型里,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人類智力的硬件加速包。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馬斯克在開篇拋出的哲學命題:什麼是意識?

馬斯克認為:你就是大腦,你的經歷就是神經元的「亂燉」。
我們日常聊天,就是把上萬億神經信號壓縮成一堆文字和表情包,還要受限於打字速度、網絡延遲……大量信息在編解碼中流失。
Neuralink 的野心,就是把「帶寬」從每秒 1 比特拉升到數兆、甚至數吉比特,讓人類溝通瞬間飆到電競幀率級別。
不用打字,不用切屏,你和好友就像直接心靈連接。

為此,Neuralink 還設計了三大應用產品:
Telepathy 讓那些脊髓損傷、ALS、卒中患者重獲基本行動能力。

Blindsight 搭配內置攝像頭的智能眼鏡,讓盲人朋友先用導航級低清視覺走路,再一步步升級到超人多波段。

Deep 則瞄準神經系統疾患,目標是讓抑鬱、神經性疼痛患者少受折磨。

發佈會結束後,不少網民感歎: Neuralink 不只是科技前沿,更為身患重大疾病的家庭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當然,質疑聲也沒斷過:倫理、安全、手術風險、長期副作用……每一項都不是小問題。
有網民戲稱:這玩意兒一看就很貴,有錢人的玩具罷了。

也有網民表示擔憂:以前黑客只控制電腦,以後估計還得控制人類了。

還有網民從科幻電影中聯想到人類和 AI 的生死對決,這樣的擔憂比比皆是。

無論爭議多大,正如馬斯克所言:敢想,才能改變世界。
Neuralink 要的不只是治病救人,更要給所有人一條通往超人時代的「直通車」,讓生物極限不再是極限。

未來,當人類和 AI 思維一起迸發,我們或許真的能在思維的賽道上,跑出一場百億倍速的馬拉松。
參考資料:
新智元、券商中國等其他網絡信息
編輯:不吃麥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