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從一條街到一座城

高低錯落的玻璃幕牆,陽光透過中庭的玻璃屋頂灑落,人工智能科研人員穿梭其間——走進未來科技大廈,很難讓人將這裏與昔日人聲鼎沸、推車滿場跑的電子大賣場聯繫起來。

北起清華大學西門,南至白石新橋,長達7.2公里的北京中關村大街,聞名遐邇。20年前,在孕育中國科技產業雛形的“電子一條街”上,以矽谷電腦城為代表的電子賣場次第落成。10年前,隨著中關村“黃金三角”衰落,“電子一條街”謀劃轉型,向創新要動力。

中關村大街俯瞰。饒強 攝中關村大街俯瞰。饒強 攝

如今,眾多前沿科技企業和創業服務機構已在中關村大街紮下了根,成為北京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見證者和參與者。

中關村“黃金三角”興與衰

路邊翠茂的枝葉散發著濃濃春意,推著嬰兒車的母親緩緩前行,學生和白領背著包步履輕快,電動平衡車偶爾穿行而過。在中關村大街一角稍作停留,科技與時尚的氣息撲面而來。

24年前,這條街還是另一番模樣。

1999年5月,紅黃綠相間的條幅迎風拍擊,中關村最早的專業IT賣場之一——矽谷電腦城開業了。

矽谷電腦城開業。資料圖矽谷電腦城開業。資料圖

“一鋪難求,租金不愁。”曾在矽谷電腦城工作了近20年的楊興國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昔日盛況:櫃檯緊挨著櫃檯,商戶和買家摩肩接踵,“巴不得越擠生意越旺”。由於搶占了電子賣場的先機,這裏集中了大批從事IT產業的中關村“老江湖”。

愛國者創始人馮軍,就曾是“老江湖”之一。1992年從清華畢業後,馮軍跑到中關村大街蹬起了三輪車。插在電腦上是U盤、拔出來就是能隨時隨地聽音樂的播放器——10年後,愛國者的“月光寶盒”MP3一上市,迅速風靡全國,而愛國者前身、華旗公司總部,就設在矽谷電腦城的十五層。

那是市場“弄潮兒”的時代。

新世紀前後,中關村“黃金三角”的主角漸次登場,鼎好電子大廈、海龍電子城、E世界三足鼎立,撐起了中關村“電子大賣場”時期的半壁江山。

2003年7月10日,鼎好電子城開業,顧客盈門。王海欣 攝2003年7月10日,鼎好電子城開業,顧客盈門。王海欣 攝

數據顯示,到2009年,中關村電子賣場的面積已達32萬多平方米,成為中國當時最大的電子賣場群。

“那是最鼎盛的時候。”中關村e世界副總經理劉海川,2008年7月來到位於大街11號的e世界上班,賣場里,喧囂的叫賣聲不絕於耳,推著小車的商販隨處可見,人頭攢動的場面如同當時的炎炎夏日,“電腦、手機、相機,東西太全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

海龍集團創始人魯瑞清稱這些活躍在市場中的商戶為“螞蟻雄兵”,前赴後繼,為激發中關村的市場活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3年7月,海龍電子城日均客流量都在三四萬人次,最高時突破五萬。 資料圖2003年7月,海龍電子城日均客流量都在三四萬人次,最高時突破五萬。 資料圖

繁榮背後,也有隱憂。劉海川說起,大大小小的攤位,魚龍混雜,個別黑商家惡意欺詐,市場接到的投訴居高不下,“口碑做爛了。”

中國電商的崛起,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用劉海川的話說,“舖位里的店員比顧客都多”。調整已是箭在弦上。

2009年3月,國務院批複同意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同年7月,“電子一條街”所在的中關村西區公佈其“創新要素聚集功能區”的新定位,不再鼓勵電子賣場的發展。

自此,一場轟轟烈烈的轉型大幕拉開,海龍、e世界、鼎好、四通等賣場,短短數年累計騰退的商業面積就有60萬平方米。

“騰籠換鳥”為創新主體築巢

在海澱橋西北角,“AI Bay智慧港灣”的標誌矗立在路口,在綠植掩映下泛著金屬光澤。幾年前,這裏從外部停車場改造成服務大眾的公共綠地,中關村人工智能科技高地的綠色現代門戶廣場,是它的新角色。

來到相距幾十米的未來科技大廈,智慧門禁、共享辦公區、立體綠植牆、挑高中庭,現代化辦公樓的要素一應俱全,曾經的矽谷電腦城已改天換地。“前幾天這一整層都被預訂了,樓里的人工智能企業剛確定要擴租。”海國投黨委書記張國斌介紹,4年前,作為中關村西區最後一家電子城,矽谷電腦城啟動改造。站在頂樓,整片中關村西區盡收眼底,以未來科技大廈為圓心,3公里半徑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中國人民大學等中國頂尖高校與院所林立。

未來科技大廈

“敢為天下先”是中關村與生俱來的氣質。騰籠換鳥,考量的也是自我革命的魄力。

如今的未來科技大廈,已成為北京人工智能原創科技高地,吸引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萬里紅、暗物質、神州醫療等眾多人工智能機構與企業。

鼎好電子城也已升級改造,以“鼎好DH3”的新身份亮相,捕捉創新的孵化機構取代了賣電腦光盤的“小攤位”。創投公司盛景網聯,就在這裏打造了一個全球科創路演中心,自2023年1月起,幾乎每週都有項目路演、企業家沙龍、企業經營者閉門論壇等活動在這裏開展。投資人、科技創新成果、專精特新企業彙聚一堂,創新火花“一觸即發”。

“創新生態就是要有交流與互動的土壤,有了環境與服務的滋養,更多創新思想與成果才能夠應運而生。”鼎好DH3總經理王劍峰說。

源源不斷的創新主體與資源彙入中關村大街。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觀察到,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科研人員下海,到九十年代中期海歸人才創業,再到2010年以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8年以來的硬科技創業與高校院所成果轉化已成為中關村創新創業的新主流。

從一條街到一座城

全景染色試劑盒、仿真月球車教學用具、高級別智能駕駛場景異構嵌入式車載計算平台……離未來科技大廈不遠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創新展示中心裡,全是各行業最具創新性和領先性的產品。

中關村創業大街創新展示中心,解說員演示一款將人工智能互動體驗與侵入式學習場景相結合的布丁機器人。王海欣 攝中關村創業大街創新展示中心,解說員演示一款將人工智能互動體驗與侵入式學習場景相結合的布丁機器人。王海欣 攝

2014年6月,海澱圖書城落下帷幕,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曾經的前沿知識“供給地”變成了創新創業的“熱土”。車庫咖啡、3W咖啡……人群熙攘的創業咖啡館,見證了從這裏源起的一輪創業浪潮。“連上廁所的工夫,推門出來都會有人塞幾份商業計劃書給你。”一位投資人回憶。

3W咖啡

佳格天地的創始人張弓,就是2015年走進創業大街的。北京孩子張弓,小時候總愛到海澱圖書城淘買科學書籍,尤其喜歡天文學。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多年後,張弓回國創業,立誌整合不同衛星和氣象數據源的數據,服務於農業生產,這裏又成為他獲取創業資源與服務的“第一站”。“從企業註冊到敲定辦公室開始辦公,一週不到,幾天就完成了。”創業夥伴張文鵬回憶。

如今,走進大街運營方搭建的創業會客廳里,“咖啡桌”變成了一站式服務“中島”,相比於點一杯咖啡等待與投資人、創業夥伴偶遇,在這裏,政策諮詢、投融資對接、人才引進、辦公空間對接、企業管理諮詢、產業鏈上下遊對接等一系列創業者所需的資源,都能“一站式”獲取。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創業會客廳,創業者們在這裏享受從企業審批到投融資的一站式服務。饒強 攝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創業會客廳,創業者們在這裏享受從企業審批到投融資的一站式服務。饒強 攝

與張弓的腳步同頻,高精尖創業者已經成了大街目前孵化與服務的主要對象。據統計,創業大街目前重點服務的700多家生態企業中,“專精特新”占到21%,創業領域覆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高科技領域。

一條街的變化,見證著中關村科技產業的變遷。如今,“一區十六園”的中關村早已突破北四環的地理範疇,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代名詞和金名片。

從創業大街開啟創業夢後,佳格成長迅猛,幾度變更辦公空間,但從未離開中關村大街。張弓說,這是他夢想開始的地方。

編輯 趙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