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施一公、李彥宏、比爾·蓋茨站上論壇時,他們都強調了這兩點| 中“關”察

2023中關村論壇 

中關村論壇是前沿科技的盛會,

從人工智能到量子科學,

全球高科技在此一覽無遺;

中關村論壇更是思想和文化的盛會,

人們在這兒思考科技的各種可能性,

發展科技必須具有全球視野。

5月26日,最受矚目的2023中關村論壇全體會議召開,諾貝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等科學大咖及產業界領軍人物站在聚光燈下,暢言思想觀點,共商創新大計。

# 施一公:破局大國競爭 人才是關鍵 #

中國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的國際科技合作是相輔相成的。中國的發展和強大會造福人類,推動世界發展,讓人類命運共同體變得更加美好。”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如是說。

在施一公看來,多樣性、差異性極大地促進了創新,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繼續向前發展,則必須展開跨國界、跨領域、跨學科的合作。為此,他舉了兩個來自天文學的案例:一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Virgo合作團隊2016年宣佈:人類首次探測到來自約13億年前兩個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二是,經過全球30多家科研機構的超過200名科學家共同努力,天文學家於2019年公佈了世界首張黑洞照片。

施一公同時也指出,大國科技競爭近年來日益加劇。“破局的關鍵是人才,尤其是國際頂尖人才。

他認為,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是構成世界主體最根本的基石,通過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流通、合作,才能讓世界共贏。他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才對外開放程度顯著增加,受益於留學,中國的科技人才儲備極大地豐富,和中國本土培養的人才交相輝映。不過,在人才越來越豐富,對國家和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的同時,我們也面臨頂尖人才仍然匱乏的困境。

開放的人才政策和寬鬆的學術環境特別重要。”施一公說,研究型大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策源地、尖端科學技術的孵化器、頂尖科學家的集聚地。在西湖大學,不重論文的篇數、不重影響因子、不重論文引用率、不重人才頭銜、不重獲獎情況,這樣的做法正在催生新的創新生態——目前,西湖大學已集聚180位來自境外1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與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等26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

# 李彥宏:人類需要學會和機器共生 #

“當下,我們正處在全新起點,這是一個以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新的時代,大模型改變了人工智能,也即將改變世界。”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指出,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機器會越來越聰明,能夠幹的事越來越多,效率越來越高。人類需要學會和機器共生,而不是二元對立。

“大模型成功壓縮了人類對整個世界的認知,看到了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路徑。”李彥宏說。他表示,大算力、大模型和大數據導致了“智能湧現”。過去的人工智能是讓機器學會什麼技能,就教它什麼技能——教過的有可能會,沒教過的一定不會;大模型出現“智能湧現”之後,以前沒教過的技能,它也有可能會了。

李彥宏判斷,自然語言人機交互會帶來提示詞革命。他在演講中預測:10年後,全世界有50%的工作將是提示詞工程,即通過輸入一些提示詞,讓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滿足用戶需求的文字、圖片等內容產品,“所以我們的教育首先要教會學生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他還認為,大模型會重新定義營銷和客服——誰擁有最佳與客戶溝通的方式,誰就會擁有這個客戶,“有了大模型,即使你有70億客戶,每個客戶也都可以有一個7×24小時、什麼都懂的助理去服務他。”

未來,通用人工智能會不會反客為主?李彥宏對此倒是很樂觀:“機器在很多方面比人強,但機器變不成人,也沒必要變成人。”那該如何防止失控呢?李彥宏回答,需要擁有先進人工智能技術的國家通力協作,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製定規則。而要參與規則的製定,就要先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上“牌桌”,獲得國際話語權

# 比爾·蓋茨:要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好準備 #

“我們需要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好準備。”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兼理事比爾·蓋茨直言不諱。他說,人們需要在下一次疫情全球蔓延之前有效應對,這需要加快診斷藥物和疫苗的研發生產,並致力於讓這些工具惠及世界上每一個人,“而中國的資源和生產能力將有助於實現這些目標”。

比爾·蓋茨表示,新冠疫情帶來了嚴重的次生災害——首先全球經濟遭受重創,預計到2024年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將超過14萬億美元。其次,新冠疫情與氣候變化以及地區衝突的疊加衝擊導致全球面臨糧食危機。

“儘管面臨重重挑戰,我依然樂觀,相信未來一切都會好起來。”他表示,危機不分國界,必須致力於跨國合作、攜手應對。雖然新冠疫情的迅猛之勢讓人猝不及防,但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發出了疫苗,挽救了超過2000萬人的生命,所有這些成果都是通過專注創新和全球合作來實現的。

比爾·蓋茨認為,各類全球合作夥伴關係有效推動了兒童健康、糧食安全和大流行病應對與防範工具開發等領域的進展,“所有這些,都證明人類有能力改善世界,這需要創新者發明新的解決方案,倡導者和領導者動員各方支持”。

中國長期以來致力於科技創新的投入,能夠通過分享其科技成果與成功經驗為世界作出獨特的貢獻。”比爾·蓋茨為東道主點讚。

他介紹,過去15年來中國一直是蓋茨基金會重要的合作夥伴,基金會支持中國生產的乙腦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和宮頸癌疫苗均達到國際監管標準,讓它們能保護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命。

# 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多元化是解決學術問題的最佳方式 #

“我們要努力為地球上的兄弟姐妹樹立一個正確待人接物的榜樣。我們都知道真理讓我們緊密相連,而不是讓我們分離。在危機時刻,愚者建⽴⾼牆,智者建⽴橋樑。我們必須像一個大家庭成員那樣彼此關愛。”這番話,是電影《黑豹》結尾的經典台詞,也被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引用在了發言中。

2021年,阿德姆·帕塔普蒂安與另一位科學家大衛·朱利葉斯因“對感知溫度與觸覺受體的發現”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兩位科學家在各自獨立的研究中發現了人體感知溫度和壓力的分子機制,為溫度感知、疼痛與觸覺相關的生理疾病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促進全球交流是學術界的一大重要目標。今年中關村論壇的主題‘開放合作·共享未來’對於生物醫學科研人員而言尤為重要。”阿德姆·帕塔普蒂安說。他告訴大家,生物醫學研究正處於一個黃金時代,“希望充滿求知慾的青年學生在選擇既富有樂趣又有益於社會的職業時,能夠考慮投身科研事業”。

“沒有哪個科學家可以僅憑一己之力就立足於學術界。我們都是在前人發現的基礎上作出新的研究。”阿德姆·帕塔普蒂安說,“和其他領域一樣,我們也不應該低估競爭的重要性,科學需要競爭和挑戰才能進步。”

在這位諾獎得主看來,科研人員為實現共同目標而相互合作與競爭時,科學研究才真正向前邁步。他舉例說,大衛·朱利葉斯的實驗室和自己的團隊其實在感知神經生物學領域一直處於競爭關係。但這又何妨,“這樣的競爭有助於推動科學的進步”。

阿德姆·帕塔普蒂安介紹,自己會在研討會結束之際公開參與實驗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名單——不僅是名字,還有一張世界地圖——上面標註著所有實驗人員的出生地,“這可太壯觀了,我認為這種多元性和合作是成功的關鍵。”

他強調,這可不是為了包容而包容,而是在於多元化意味著可以彙集更多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看待問題的方式,將具備不同經曆和背景的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而這是解決學術界以及全社會重大問題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