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深鏡丨造“最實用最酷的機器人”,“天才少年”稚暉君重出江湖

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自稱“不是天才也不是少年”,放棄200萬年薪,前“華為天才少年”、B站up主、“野生鐵甲奇俠”彭誌輝加盟的初創公司智元科技終於與粉絲見面。

8月18日,跟著他一起亮相發佈會的,除了現場的30餘位團隊成員,還有據稱花了不到半年時間研發、“效果炸裂”的人形機器人遠征A1。掌聲中邁著小碎步走上舞台的機器人遠征A1,用網友的話來說,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然而它卻承載著彭誌輝的倔強和夢想。

遠征A1

半年醞釀“效果炸裂”機器人

雖然,自稱與公眾有距離,一年到頭只發佈兩三條視頻,稚暉君在網上是有名的“野生鐵甲奇俠”,自動縫合葡萄皮的機器手臂、自動駕駛自行車、螃蟹殼做的火星車……這些酷炫的發明都出自他手,讓他在B站擁有超過200萬的粉絲。尤其是在2022年底離開華為前發佈的視頻,稱要追尋自己的星辰大海,更讓年輕人對稚暉君激起偶像般的崇拜。

時隔半年,稚暉君終於在萬眾期待中,帶著團隊造出的一代機器人遠征A1,站在了聚光燈下。略微青澀、ppt式的演講,沒有掩蓋其“人因夢想而偉大”的野心——“造最實用最酷的機器人”。

萬里“遠征” 始於足下

能夠直立行走、上下台階、可以按照指令辨別、挑選物件的靈巧手……彭誌輝通過一段視頻向觀眾展示了遠征A1的技能。未來它的工作場景將包括汽車工業生產線、家庭陪伴、科學實驗等。

在掌聲中,遠征A1緩慢走上了舞台。和此前亮相的特斯拉機器人、小米鐵大類似,遠征A1最大的特點是人形。金屬頭部、身體四肢齊全,下半身膝蓋部分呈反曲狀,足部成三角支撐狀。

為什麼要設計人形機器人,稚暉君的回答是,我們人類習慣於在人形的環境中生活,人形機器人更加符合人類熟悉的生活、生產場景。也有網友幫忙腦補:“我們現處的文明社會是以人類人形為第一便捷構造的,所以機器人發展最難的就是人型,人型跑通了,其他的就簡單了,無非在此基礎上改一改。”

彭誌輝

追夢赤子心

自發佈離職宣言後,彭誌輝在公眾視野中消失了大約半年。但是人在江湖就有他的傳說。有人說,他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公司估值達十幾個億美金。19日,記者撥通彭誌輝電話,希望他對網上的聲音進行回應,他以不方便為由婉拒。

還有人質疑,幾個月就發佈一款機器人,這是不是一個噱頭?彭誌輝曾經告訴記者,自己的新公司將於下半年官宣,所以8月這波亮相,也算是按節奏進行。在8月18日的發佈會上,彭誌輝也坦言,公司於2月就在上海註冊,“每天有十幾個投資人來找我”半年前接受封面新聞採訪時,彭誌輝這樣回答。封面新聞記者通過天眼查查詢到,彭誌輝所在的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法人為舒遠春,該公司註冊資本為4847萬人民幣。該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了智能機器人研發和銷售、服務消費機器人銷售等。

有人給智元算了一筆賬,按一個技術人力成本50萬算,100個人的大約5000萬,再加上機器人硬軟件研發的投入巨大,一年下來這個項目燒的錢至少上億。

不過,奔赴熱愛的彭誌輝並沒有談及這些,而是高度表揚了一起創業的團隊。大家一起挑戰傳統思維,嚐試前所未有的創新方案,具有超凡的才華和創業的熱情,是真正的追夢者。

彭誌輝表示,智元二字,“智”就是智慧,“元”看起來像兩足的人,讓人聯想到這是一家機器人公司。它是將先進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與人類生活緊密結合,讓機器人成為人類得力的助手。這也是彭誌輝堅持的方向:通用人工智能。

從技術角度,彭誌輝介紹了遠征A1的機器人本體設計,它採用49個自由度,具有高度靈活和精確的全身運動控製能力。同時它的核心零部件如自主研發的輪轂電機,都實現了模塊化和標準化設計,這是實現商業化量產的關鍵。

機器人的成本努力控製在20萬以內。彭誌輝表示,公司計劃先將機器人應用於工業製造場景,同時也會建立開放平台,鼓勵開發者基於該機器人平台進行創新應用開發。

因夢想而偉大還是太理想化?

2022年,特斯拉發佈了人形機器人,當時馬斯克號稱價格16萬。有人把稚暉君的機器人和特斯拉機器人比較,表示兩者“還有差距”。“跟鐵大相比如何?”有人拋出了小米造機器人。

跑酷、後空翻、機器狗……稚暉君曾經在視頻中數次提到的波士頓動力是機器人領域的佼佼者,然而在曆史上也幾經轉手;也有人善意提醒,“要達到通用的能力,真的要模仿人類的身體結構嗎?也許還有別的機械結構可以實現更好的力學性能和通用性,如果只盯著人形,可能就會錯過了。”“感覺以現在的人類科技來說,如果要實用,人形可能不是最優解。”

視頻評論區,關於人形機器人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到底是無用之用還是噱頭炒概念?

如何實現量產,這也是網友的疑惑。來自康複機器人領域的一位創業者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機器人熱從十多年前就有一波了,這兩年不少創業公司受到了特斯拉的影響紛紛下海。“但是資本的風口是不斷在變化的,一旦熱度降低或者資本發現無法變現,那麼項目就有可能擱淺。”

“機器人量產不是生產多少台機器人讓它變成庫存,而是看市場有多大的需求,只要市場有需求,就是賣50萬一台也有人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