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追捧的人形機器人多久能進家庭?業內人士:可能要再等二三十年

·目前市面上的人形機器人沒有任何一家實現量產,現在的競爭階段只停留在實驗室研發階段

·從整個科學生態圈視角來看,“未來中國一定會有偉大的人形機器人公司”。藍馳創投合夥人曹巍告訴澎湃科技。

長達半個多世紀以來,著筆於未來的各類文學和影視作品里不乏可以看到人們對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生活的各類想像和探討。

1950年,圖靈在開放性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中提出機器可以像人類一樣,與環境互動,感知周圍,自主地規劃、決策、行動,並擁有執行這些決策的能力;2017年上映的科幻經典影片《銀翼殺手2049》則描繪了複製人K和仿生機器人之間相愛相殺的故事。

現實世界里,製造人形機器人也是無數工程師的終極夢想,2023年伴隨人工智能熱潮迭起,人形機器人再次在科技圈走紅。

今年7月,國內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獨角獸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宣佈推出機器人多模態大模型 RobotGPT,8 月發佈了雙足通用人形機器人。

達闥機器人。

與此同時,備受關注的科技自媒體博主、曾被媒體稱為華為天才少年的稚暉君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遠征AI”於8月18日完成首次亮相。

伴隨著走紅的同時,對於人形機器人技術與倫理之間的爭議也引發人們關注。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還需要多久才能實現?有從業人員在接受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可能再等二三十年,但也可能不好說。

人形機器人為何再次走紅?技術突破打開市場想像空間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從業近二十多年楊東(化名)明顯感受到,最近兩三個月時間內,國內市場對於人形機器人的熱情非常高。他認為,人形機器人走紅的原因離不開技術層面有了關鍵突破。此前,一代“網紅”人形機器人ASIMO(阿西莫)從最初走紅到2018年宣佈終止研發,關鍵原因在於技術上無法突破。“卡在了技術,還是遙控操縱,機器人不具備自主能力。”此外,無法實現商業化,沒有實用場景。

而2021年特斯拉宣佈Optimus擎天柱人形機器人、2023年波士頓動力公司發佈仿人機器人,讓人們看到了人形機器人具備強人工的特徵。

特斯拉Optimus擎天柱人形機器人。

此外,今年以來,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AI的普及,極大降低了AI應用成本,讓機器人具備一定的智能型有了可能性。

在科技愛好者、人工智能領域專欄作者胡雨眼裡,ChatGpt的橫空出世,帶火了人形機器人,“因為這是機器人技術層面上體現的一個關鍵性的突破,是自動化向智能化的能力突破。”

胡雨稱,過往人們看到的都是自動化機器人,將指令輸給機器人便可以開始操作比如泡咖啡等服務活動,但這類機器人沒有一定的自主性,甚至更談不上獨立的決策。

“而新一代大模型、人工智能的技術模型,使得機器人有了場景的突破,它們可以在不同的應用場景內做自主的判斷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質的飛躍。”胡雨說。

機器人關節硬件上的突破與AI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人機溝通產生變革,人們開始相信,未來人形機器人走進生活場景的可能,而且可能會比預期到來的更快。

“(人形機器人)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件事,很有可能會是一個新的產業,可能顛覆市場體量和空間。”藍馳創投合夥人曹巍告訴澎湃科技。

作為早期的科技投資機構,藍馳創投從2014年開始關注機器人賽道,在早期階段投資了包括高仙機器人、優艾智合、藍芯科技等在內的機器人項目。

曹巍分析認為,人形機器人的走紅背後原因是因為人形機器人的想像空間和市場空間比較大。

馬斯克他曾在一次股東大會上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每個人都應該有兩個人形機器人。未來,全球的人形機器人數量有望達到100億到200億。”

曹巍稱,馬斯克提到的是非常長期的願景。具體落地到垂直領域,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

此外,曹巍分析,在大模型的變化變量驅動下,人們看到了人形機器人軟件和硬件在不斷快速迭代和優化,這讓整個機器人落地的可能性和速度變得值得讓人期待。

作為投資人,曹巍坦言,人形機器人是當下他們比較看好的投資項目。他認為,未來兩三年內,中國的服務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會席捲全球。

“現在的競爭還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澎湃科技注意到,被外界高度關注的人形機器人目前作為新興科技產物正在加速推進落地。

然而,眾多行業內的受訪者在接受澎湃科技採訪時指出共同的問題,此波人形機器人的概念雖然火了,但市場上誕生的人形機器人技術層面上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商業層面上還未實現量產。

“目前市面上,還沒有任何一家機器人實現量產,現在的競爭還只停留在實驗室研發出新產品對外發佈的階段。”國內某位頭部獨角獸機器人公司公關人員張宇(化名)告訴澎湃科技。

張宇坦言,實現量產最關鍵的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需要機構和企業不斷往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里燒錢,同時,允許短期內做不出市場化的產品,而這往往涉及到研發的成本會非常高,“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領域中最燒錢的產業,可能資本市場投入100個億在短期內也很難會有產品和技術產生。”

馬斯克曾在7月20日透露稱,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需求產量雖然十分可觀,但其量產還存在很多挑戰,例如並沒有供應商生產Optimus所需的執行器,必須進行定製,而這需要一定週期。

曹巍認為,從技術能力和儲備來看,國內實現量產是有可能做到的,但需要一定的時間週期。“我們投的企業3至5年能夠進入到快速的商業化階段,已經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了;真正形成量產規模至少需要10年一個週期。”曹巍說。

人類總是期待,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能夠無微不至的為我們服務。它們走向生活應用場景,也始終成為資本、技術和市場共同期待的目標。在從業者眼裡,目前市場上人形機器人所展示的功能和理想中的“家庭保姆”還有非常遠的距離。

在張宇看來,機器人落地推廣到實際應用場景中,最難的環節在家庭場景。當下,機器人較為容易落地的場景都集中在較為標準化的場景中,如工廠辦公室、物業等。“比如,馬斯克做的人形機器人第一個設定的應用場景在工廠辦公室等,因為環境相對固定,不會產生太大變化。”而家庭場景相對於工廠辦公室這類固定場景,是最不標準化的場景。越不標準化對機器人的硬件和軟件的要求越高。

眾多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及技術專家認為,人形機器人,走進生活完全融入社會,在安全層面上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曹巍認為,國內目前還不能說已經來到了人形機器人的時代,更為合適的是通用機器人的時代。曹巍稱,機器人的發展經過了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通用機器人的階段。通用機器人雖然不一定具備人形,但能夠解決各類不同的任務。而從通用機器到人形機器人,中間機器人的通用能力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未來人形機器人或通用型機器人走進人來的家庭生活中,尤其需要注意材料方面。“萬一家庭里小孩不小心,跑步的時候摔到機器人上面,受傷了該怎麼辦”?

楊躒則從技術層面表示擔憂,他指出,人形機器人對安全回路的控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機器人自己在家裡,也不敢保證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安全不僅局限在和人交互的安全,還有人形機器人能否接受外部信號,做出獨立判斷過程中的安全也需要重視。”

人形機器人的熱度是否會受資本的影響最終只是曇花一現?人類能否在有生之年等到人形機器人走入生活的場景實現?

袁建軍表示,短期內過度追捧人形機器人對行業發展不利,因為這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從發明出樣機,到生產出真正能夠融入生活的產品,需要很長的時間。

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楊躒始終對人形機器人保持理性的態度。他認為,對於人形機器人的態度應該回歸理智,首先要練內功,把它在實驗室裡面做到最好之後再發佈。

張宇則認為,也許可以在二三十年之後,會等來那天的到來,但也不好說,“這個東西(人形機器人)只要有一家科技公司做成了,馬上整個行業就一起上去了。”

“中國一定會有偉大的人形機器人公司”

多位人形機器人從業者及投資者還指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個人形機器人適用的“科學生態圈”。

張宇以小米為例分析,小米研發的CyberOne全尺寸仿生人形機器人,更像是小米的“科技生態”自然進化而來的產物,也是小米科技生態的代言人。

小米自成立以來,從智能手機,到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再到智能製造、智能電動汽車以及仿生機器人,貫穿其中的是一套不斷融合進化的技術體系。小米機器人未來的場景設定主要在小米工廠的智能製造領域。

曹巍認為,人形機器人之後投入使用,打造科學生態圈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當下國內有非常明確的人形機器人政策指引和政策落地,這是好的開始。

曹巍曾分析指出,從需求端來看,人口老齡化是當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近年來,我國人口增長放緩,人口紅利不在。新形勢下,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夠引領人類邁向新的台階。尤其隨著技術成熟、市場教育,機器人的類型不斷增加、性能提升,其應用場景和範圍都在進一步擴大。中國目前已經成為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公司。

此外,從供給端看,中國創業者群體有活躍的community(社區文化),不僅設置機器人工程專業的高校多、創業的人多、資本也多,還有上下遊生態,這讓產品迭代相較其他國家快。

從整個科學生態圈視角來看,“未來中國一定會有偉大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曹巍稱。

澎湃科技注意到,國內多地政府相繼出台關於推進人工智能高智能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

北京、深圳、上海先後發佈了產業支持政策。5月31日,深圳發佈《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提出,孵化高度智能化的生產機器人,加快組建廣東省人形機器人製造業創新中心。6月15日,上海市印發《上海市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瞄準人工智能技術前沿,構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領域發展產業生態,建設國際算法創新基地,加快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

在科技愛好者、人工智能領域專欄作者胡雨(要求匿名或化名處理)眼裡,這系列利好政策表明,中國的一線城市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和應用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胡雨用熱帶雨林的比喻表述科學生態圈。他認為,“真正的科學生態圈是一個熱帶雨林,我們雖然無法預知下一個物種什麼時候會出來,但我們永遠知道雨林裡面會有物種出來,這才是一個好的科學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