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是否需要蔚來手機?分析師:不太看好

9月21日,蔚來首款手機NIO Phone首次亮相併開啟銷售。企業供圖9月21日,蔚來首款手機NIO Phone首次亮相併開啟銷售。企業供圖

“我們不是要把手機變成主業,而是為了讓車變得更好用,讓用戶體驗更好。”9月21日,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在接受貝殼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表示。

當日,蔚來首款手機NIO Phone首次亮相併開啟銷售,售價6499元-7499元,蔚來汽車用戶可使用蔚來積分支付,最高可用1萬積分。李斌透露,在蔚來手機發佈前,有不少電商平台前來洽談合作,並承諾包銷數量,但均被婉拒。他強調,“我們不把手機當成主要業務,核心當然是智能電動車。”

儘管在發佈會當天李斌多次強調蔚來做手機為提升用戶體驗、滿足用戶使用場景。不過,在汽車業務尚未盈利的情況下,蔚來仍投入到了手機這樣早已是“紅海”的行業,也引發了疑問。

市場是否還需要蔚來手機這樣一個新品牌?誰會為蔚來手機買單?

手機可當做智能車鑰匙和智能汽車控製台,與一代車型互聯功能有限

“蔚來不是在亂花錢”,在發佈會現場,李斌強調造手機的初衷,蔚來做手機不是因為手機公司都在做車,也不是因為蔚來造車賺錢要用手機盈利,而是用戶需要一款與蔚來汽車無縫連接的手機。他認為,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車企若不做底層正向開發,難以獲得持久競爭力。在當前的產業大變革時期,要從更長週期來評估研發投入。他表示,蔚來汽車沒有CTO一職,在具體工作上,他承擔了這個崗位,負責研發。

早在去年3月,李斌就曾對外透露有造手機的計劃,網上全是不看好的聲音,認為蔚來做手機是“不務正業”、“車企就應該好好做車”。

不過,此前蔚來一直並未直接回應這些言論。從手機項目立項到亮相,用時一年,蔚來成為首個發佈自研手機的車企。

據李斌介紹,NIO Phone搭載了蔚來自研的SkyUI系統,實現了0系統廣告、0商業預裝,僅預裝蔚來相關軟件。

“今天安卓系統的生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互聯網收入都是它們非常重要的一個收入(來源)。但這件事情肯定要佔用更多手機資源、系統資源,我們沒有這樣的包袱,我們團隊沒有用廣告掙錢的念想。”李斌強調,NIO Phone是一部為蔚來車主而生的手機。

“手機基於NIO Link蔚來全景互聯技術,讓手機和車相互融合。”9月21日,蔚來產品介紹團隊一位工作人員向貝殼財經記者演示車機互聯功能時介紹到,NIO Phone可以代替車鑰匙,用戶可以在手機上實現遠程控車、近場控車、車內控車等。同時,手機還支持與蔚來汽車中控雙向互聯,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端和車機大屏無縫銜接,實現導航剪貼板接力功能,即用戶在手機上複製的地點文字,可以一鍵同步到車機大屏上,方便快捷地開啟導航等功能。

“一發佈我就都下單了,預計10月份交貨可以拿到手機。”9月21日下午,蔚來車主趙先生在體驗蔚來手機後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使用蔚來積分支付後,EPedition版本手機的最終現金支付價格為4000多元。

他透露,今年8月份就收到了蔚來APP推送的意向收集,其所在的車友團也開始徵集用戶購買需求。“蔚來堅決要做手機,出發點非常簡單,就是手機車控場景的深化和生態互聯場景深化一定是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關於造手機,斌哥(李斌)思考了比較長的時間,此前也和手機廠商交流過合作,但因車機系統或交互數據的原因,最終沒能談成,決定自己做。”

還未看到手機真機的第一代ES8車主王女士則持觀望態度,“目前手機與二代平台車型的支持性較強,使用方便,和一代車型連接可實現的功能有限,想再等等看看手機和一代平台車型的關聯度。”王女士稱,目前蔚來手機對於一代車型用戶來說和普通手機APP功能大致相同,“僅為了車鑰匙功能再多買一個手機反而累贅”。

不過,同為一代車型用戶的秦先生則表示,雖然一代車支持的互聯功能很少,但作為蔚來車主,需要有一部NIO Phone,“哪怕就是做一個能打電話、能刷短視頻的普通機也行,就是想看看蔚來的車機互聯能做到什麼樣”。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同樣下訂EPedition版本的手機,疊加積分使用後,秦先生又支付了6499元。

對於手機銷量目標,李斌則直言,蔚來做手機並不是要去跟小米、華為競爭,邏輯不太一樣。銷量沒太高期望,“如果有一半車主買,賣個幾十萬台就不錯了”。

智能汽車和智能手機間相互融合成發展趨勢

近年來,在“萬物互聯”“軟件定義汽車”等浪潮下,智能汽車與智能手機的跨界融合正成為新趨勢。前有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佈局汽車業務,後有吉利、蔚來等汽車企業開始造手機。近日,有消息稱極星汽車也計劃今年12月在中國推出一款與品牌同名的高端智能手機,該手機將搭載基於星紀魅族現有技術平台Flyme開發的極星操作系統。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佈的報告指出,汽車將複刻手機的智能化演進路徑,以座艙的人機交互變革為起點,疊加自動駕駛浪潮,其正從出行工具轉變為下一代智能終端。手機是互聯世界的入口,而汽車則轉變為出行過程中的終端,汽車與手機,兩個在傳統意義上相距甚遠的產業,在智能生態中找到了彼此的共同點。

“在5G和萬物互聯時代,智能手機和汽車都已成為一種智能終端。尤其是汽車,未來在智能終端領域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大。不論是車企還是手機廠商,均想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通信行業資深分析師馬繼華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車企已看到手機與汽車的連接越來越普及、越來越重要,但若將智能手機技術進行外部授權或對外合作易受製於人,所以車企選擇自研相關技術或兼併一家手機企業以提高話語權,同時也可讓手機與汽車之間實現更好連接,提高用戶使用體驗。

馬繼華認為,從長期來看,智能汽車和智能手機行業間的相互融合是必然發展趨勢。“智能汽車與智能手機沒有大的區別,只不過一個是人們攥在手裡,一個是坐在車里,對於未來的產業來說,都是一個移動互聯的終端,所以兩者間很多技術相通、很多應用也會進行融合。”

環球通信行業分析師馬波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實情況是智能手機與車機系統分裂並行的,確實需要深度體驗提升的融合。畢竟手機普及率遠遠超過汽車,不同品牌手機與車機系統分割,會對車輛使用有很多不協同的地方,尤其是接下來的自動駕駛迭代升級,必然會以5G及未來的6G深度融合為基礎,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單靠車機系統或者手機系統都無法完全替代對方,因此必然需要相互融合。

儘管如此,從汽車行業進入手機行業仍面臨挑戰。

馬繼華指出,車企做手機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思維的不同。做汽車跟做手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在產品質量控製,安全性要求、便攜性外觀等方面的思維方式存有不同,在生產規模上也存有差異,“這個轉變是非常難的”。同時,經過多年的發展,手機行業已非常成熟,車企確實可以利用一些成熟的技術,但想做到差異化或具有市場優勢非常難,需要獨有的核心競爭力。

“車企自己做手機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對知名手機品牌一旦進軍造車市場帶來的降維衝擊的擔憂。”馬波表示,“個人不太看好車企造手機。”智能手機並不是一個新的藍海市場,競爭已經很充分,如果僅僅是為了實現用手機替代汽車鑰匙、導航,或者一個傳輸存儲信息功能,一是沒有必要性,二是新進手機市場很難站得住腳。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