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創新創業者的專業“助夢人”

孔繁榮(中)在評估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 孔繁榮(中)在評估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

3年前,身為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的王群龍一籌莫展:如何才能將自己的實驗室成果,開發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便攜式製氧機呢?如今,已身為氧隆科技總經理的他,不僅撥走了當年愁雲,夢想中製氧機升級到第四代,今冬在青海、西藏等高海拔地區實地測試達標後,就可以投入市場大規模應用了。其中,讓他最感動的創業拐點,出現在一個人的身上。他就是,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工業智能技術研究所所長孔繁榮。

創業者的貼心助夢人

“2009年我們開始成為中國(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運維服務商,將工智所技術專長賦能科技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工業智能技術研究所團隊前身,是嵌入式工程中心團隊。經過近20年技術積累和能力沉澱,工業智能研究所在創新孵化、製造業能力驗證及評估、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開展的技術研發和服務在行業內逐步積累了“助夢師”的讚譽。

創業者王群龍就是得益於孔繁榮團隊“7×24小時”全年無休式的助夢服務,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將實驗室成果落地為第一代智能便攜式製氧機。“我們最初4個人,年營收只有三四十萬元。入駐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信息電子產品試製平台遇到孔繁榮後,就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公司規模連年翻番,每年差不多一倍以上的營收增長,今年能達到1000多萬元。”王群龍說,有時為了幫助初創企業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孔繁榮團隊還幫著找資源。

助創業者衝浪“數字潮”

十年來,孔繁榮帶領團隊傳承上海軟件中心的“首創”精神,圍繞中心服務軟件產業發展的戰略佈局,首創“融資成熟度評估模型”等服務方式,打造了“研發+試製+產業+資本”四位一體的應用創新體系,培育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能力。截至目前,團隊已累計孵化中小微企業(團隊)916家,其中科技型獨角獸企業25家,並誕生了4家上市公司。

近年來,大數據、雲計算、AI等技術迅猛發展,企業對技術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孔繁榮敏銳地捕捉數字化趨勢,帶領團隊積極應對企業需求,通過探索共建共享模式,根據最新科創熱點在電子實驗試製平台中引入“AI視覺感知與視覺機器人實驗室”及“人工智能GPU算力公共服務平台”,更好地服務於基地的中小企業。

面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困境,孔繁榮帶領團隊推動搭建資源和能力共享平台,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共性需求,與合作夥伴推出輕量級、低成本、標準化的解決方案,即智能工廠彈性管控平台,通過“低代碼”定製化服務模式,開創了一條低成本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帶動中小企業加快智能製造步伐,相關共性技術的研究也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立項支持。

憑藉工業領域的專業服務能力,同時依託上海軟件中心建設的上海市級專家服務基地,孔繁榮團隊充分發揮行業專家資源的力量,近年又活躍在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上個月,上汽乘用車順利通過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四級評估,成為國內首家通過該項等級的整車製造企業。

本報記者 馬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