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過去了,她還在黑紅?

去年這個時候,《長月燼明》開播,陳都靈飾演的葉冰裳以一角之力開啟“配角上桌”元年,“掀桌”這個詞也開始被小範圍使用;

三個月後,《我的人間煙火》中魏大勳憑藉九分鍾的特出戲份爆紅,徹底摘下“綜藝咖”標籤,走上了“新中式總裁”的賽道。

一年過去,“配角上桌”不再是一個網絡新詞,也不再只是某種孤例,而是被網友頻繁提及、貫穿影視劇宣發全程,甚至成了內娛的一種新興文化現象。

一部劇還未正式跟觀眾見面的時候,配角的人設夠不夠出彩?妝造效果有沒有豔壓?都是能引發網友“審判”的重要因素;一部劇正式播出後,主角和配角的戲份占比、演技對比、觀眾好感度,也都隨時可能會被囊括進“上桌”“掀桌”的範疇。

上篇“掀桌咖”的稿件登上熱搜後,評論區有人讚同,也有人不解,似乎每個人對這個詞都有自己的定義和理解。從這些各執己見的聲音中,或許能更好地窺見影視劇輿論場上的割裂與變化。

01 誰在助力配角上桌?

不管是配角上桌,還是掀桌,“營銷”都是被網友提及的高頻詞,在部分網友的想像中,營銷團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一部作品能不能出圈、演員能擁有多大的能量,首先取決於營銷的手段和力度。

我們找到了頭部營銷公司負責人CC,對此,他表示,“營銷只是給作品錦上添花的一部分。營銷的作用是在一部65分的作品中找到亮點,把它變成70~75分的聲量,但還有更多30、40分的作品就悄無聲息地沒了,他們肯定也是有營銷這個環節的,但是就算營銷也營銷不起來。”

認為營銷能化腐朽為神奇,是外界一直以來對這個行業最大的誤解之一。相反,很多能被討論“上桌”還是“掀桌”的作品,在CC看來都已經是“水位之上”的作品。

“往往會被引戰的、大家會被帶動起來情緒的那些IP也好,演員也好,它一定是在一個水位之上的。如果演員完全沒有流量,或者說這個IP是沒有熱度的,其實那些所謂的營銷號也好、網友也好,他們並不會去參與這個討論。

(鞠婧禕、劉學義主演的《花間令》,在開播兩集後引起了”掀桌“爭論▲)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宣發人員,CC把自己的工作概括為‘讓內容找到屬於自己的觀眾’

“ 因為我們手上滾過的項目會比較多,那我們可能對內容會更有敏銳度,能夠很快找到它的亮點,然後知道它適合什麼渠道、什麼賽道,能夠快速地讓喜歡這個內容、喜歡這個題材的人去看到它,知道用什麼樣子的話題去吸引到更多人群的關注,僅此而已。”

很多劇集在尚未開播、甚至是尚未開拍之前就出現了關於“掀桌”的討論,在不少網友的想像中,這些都出自營銷公司的手筆。CC在採訪中也直接否認了這一點——

“不排除有些吃瓜號為了博流量、挑起兩方粉絲的情緒去做了一些事情,作為片方或平台,當劇還在拍攝的時候,當然是希望它越順利越好,演員之間越和諧越好,不太會有這種行為,不會還在拍攝期的時候,就讓演員之間互相有一些芥蒂啊之類的,那這劇還怎麼拍?”

(營銷號發佈的《珠簾玉幕》掀桌言論▲)(營銷號發佈的《珠簾玉幕》掀桌言論▲)

關於“上桌”“掀桌”的各種押寶和猜測,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演員未必真的能出頭,營銷號卻是實實在在地得到了流量。

飯圈和觀眾因為“上桌”“掀桌”等問題掀起爭議,並不是營銷團隊樂見其成的結果。在CC遇到的合作方中,片方也好、演員也好,都不會想要擁有“黑紅”的熱度。“就像沒有一個家長會害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創作者、出品方、宣發人員,他一定不會想說讓自己的作品因為黑紅而導致內容失焦,這不是一個文藝創作者的表達,營銷方向一定是以作品質感和劇情為優先級的。

02 上桌和掀桌的區別

在上篇稿件引發的爭議中,不少網友都在發言中試圖釐清“上桌”和“掀桌”的區別,配角演得好是“上桌”,但如果配角是為了自己的熱度去拉踩主角,甚至傷害整部劇的口碑,這種行為則被認為是“掀桌”。

(網友評論▲)(網友評論▲)

但誰擁有對這二者的定義權?又如何分辨哪些營銷手段是出自惡意?由哪一方來給出答案似乎都不太公允。

深度參與了多個S+項目宣發的小田表示,對於整部劇集的宣發來說,團隊會選擇讓宣發的主打節奏跟著劇情點做延展發散,裡面會涉及到主角、也會涉及到配角,但整體依然是“立足於劇情去做傳播的”,通過營銷“配角上桌”來製造熱度,對於片方而言其實是一種“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行為

“主角有主角亮眼的故事線、很好的成長線,配角也有自己的閃光點,我覺得他們不是對立和矛盾的,所以在整體的營銷策略上,我們並不是一個選邊站的過程,而是一個找認同的過程,是針對不同的內容面向不同的受眾發聲的過程。”

同時他也提到,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藝人在看完劇之後,對於自己在劇中的表現也會有一個基本判斷,“可能很多大家看到的營銷行為,根本就不是劇方的行為。”此前在新浪娛樂與產出二創視頻的UP主們的對話中,也有人明確表示過,“商業投放大部分是藝人公司或粉絲找過來的。”

(圖文無關,僅供參考)(圖文無關,僅供參考)

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有一些攪混水的聲音出現,擴大粉絲群體和觀眾群體之間的矛盾,“比如說主演的競品演員,一旦這種不好的聲音出來了,那Ta一定希望放大某一種宣泄的情緒、憤怒的情緒,讓大家去掀起罵戰,然後讓這部劇的各方都嚐不到甜頭。”

如果關於配角的表現止於正面討論,那片方的宣發團隊並不會做太多幹預;但如果事態開始向不可控的方向發展,團隊只能盡力去做好輿情管理,讓外界的關注回歸內容本身。

03 上桌的本質

在不少老劇當中,並不乏配角比主角更出彩的情況,為什麼之前是觀眾的自然選擇,近年卻得以成為一種反複被特意提及的現象呢?

在CC看來,這首先源於互聯網的發展讓每個觀眾都可以自由的去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同觀眾之間找到共同話題的渠道也在變多,飯圈的存在又加劇著同溫層的形成;另一方面,娛樂消費的選擇變多之後,作品被看到越來越難了,一部配角出彩的作品,被討論的空間也是更大的。

(圖文無關,僅供參考)(圖文無關,僅供參考)

據他的體感,關於“掀桌”的討論依然僅停留在飯圈內部,“飯圈有三月秀粉,但我覺得劇粉更無情,他們對待演員的態度可能就是劇拋,看一部愛一部;而那些不喜歡這部劇的人,就更不願意攪在這個渾水裡面,所以在我看來‘掀桌咖’可能真的只是一個飯圈內部特定的術語。

比起“掀桌”來,更需要重視的是這些討論背後澎湃的觀眾情緒,所謂的“掀桌咖”其實更像一個飯圈偽命題。

“我覺得(配角演員)也沒有辦法強行掀桌,即使是‘掀桌’,也一定是順著某一種輿論或由頭,去做了這件事。配角營銷自己的亮點這種做法沒什麼問題,如果真的有人靠惡意拉踩上位,那我覺得他的路也是走不遠的。”

(鄭合惠子工作室發佈聲明▲)(鄭合惠子工作室發佈聲明▲)

反映到宣發側,“上桌學”對CC所在的團隊的影響更多是預警:管理好粉絲的情緒、更加註重和演員的溝通、同時在營銷上的選擇更謹慎一些。

上桌也好,掀桌也罷,影視創作中唯一恒定不變的是觀眾永遠會選擇好的內容,與其盤算如何上桌吃飯,更筆直清晰的道路是專注於優質內容的產出。

相信內容的力量,也相信觀眾的選擇。

(*文中CC、小田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