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聯電子背後的熱點與真相
作為光伏新興賽道,鈣鈦礦概念從來不缺乏資本熱度。而隨著國內鈣鈦礦企業不斷迎來技術突破,鈣鈦礦概念又一次迎來炒作熱潮。
2月13日晚,兩倍牛股奧聯電子(300585)回覆深交所問詢函稱,公司暫未有已建成可投入生產的產能,預計2023年鈣鈦礦項目將新建中試線。
就是這麼一家中試線都未建成的企業,在宣佈投資成立鈣鈦礦子公司後,股價在短短兩月內翻倍。
去年年底以來,因鈣鈦礦概念股價起飛的公司不止奧聯電子一家。
Wind數據顯示,自2022年12月23日至今,Wind鈣鈦礦指數自2391.34點一路躍升至3189.43點(2月13日收盤),區間漲幅高達33.4%。
不僅二級市場,一級市場上,鈣鈦礦也屢獲關注。
2022年12月中旬,協鑫科技(3800.HK)旗下崑山協鑫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下稱協鑫光電)宣佈完成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創下了整個鈣鈦礦領域迄今為止最大的融資金額,
此前10月,另一家鈣鈦礦產業化頭部企業纖納光電業已宣佈完成D輪融資。
資本如此追捧,鈣鈦礦電池技術究竟是價值投資風口,還是市場盲目追風炒作?
圍繞鈣鈦礦產業化進程和難點,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了多名產業界人士。
在頭部企業人士看來,儘管國內鈣鈦礦產業化進度超市場預期,但最新產業化進度距大規模量產還有較大差距。
目前,國內只有頭部寥寥幾家企業擁有100MW級中試能力,尚未有企業形成GW級產線量產實力。
另外,鈣鈦礦技術要取代晶矽發電短期內幾無可能。在晶矽技術完全成熟的前提下,作為新興技術,鈣鈦礦電池即便實現GW級量產,鈣鈦礦若要想取得晶矽的發電地位也並非一朝一夕。需要證明長生命週期下其綜合度電成本低於晶矽電池,而這並非實驗室可以證明,有待更多時日的產業實踐檢驗。
鈣鈦礦概念並非第一次引發市場熱度。
2022年5月5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業績說明會上稱,公司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進展順利,正在搭建中試線。隨著該消息發佈,市場曾引發過一輪鈣鈦礦炒作熱潮,相關概念股也曾有過一輪翻倍式上漲。
2023年1月20日,經中國計量院第三方測試認證,北京曜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北京曜能”)自主研發的小面積鈣鈦礦/晶矽兩端疊層電池穩態輸出效率達到32.44%,相比主流晶矽路線已提高了5.63%的效率絕對值,再次刷新國內轉換效率紀錄。
正是這則產業化進展消息成為本輪鈣鈦礦行情發動的催化劑。
目前,我國在鈣鈦礦電池領域產業化位居國際前沿。全球三條100MW級及以上的平米鈣鈦礦產線均在國內。由此帶來的產業化想像也恰好給足了市場“炒作”空間。
據悉,北京曜能成立於2017年,是全球最早進行鈣鈦礦太陽電池產業化研發的公司之一,於2021年8月完成數千萬A輪融資,投資方為高瓴資本。
北京曜能32.44%的疊層電池輸出效率折射出的含義是:隨著晶矽電池效率日益逼近理論極限,鈣鈦礦單層電池效率正在迅速追上晶矽電池。
2009年,日本科學家Tsutomu Miyasaka製備的第一片鈣鈦礦光伏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PCE)僅有3.8%。此後,經過韓國的Park和英國牛津Snaith優化,鈣鈦礦電池效率突破10%大關,再後來,鈣鈦礦效率快速進步,單層電池效率也快速攀升至25.7%,接近晶矽單層電池的最佳轉換效率26.81%。短短十餘年內幾乎追趕上晶矽光伏電池過去四十餘年取得的最佳效率。
晶矽電池目前最佳轉換效率由隆基綠能(601012)創造。2022年11月,隆基綠能自主研發的矽異質結(HJT)電池轉換效率達26.81%,此前26.7%的轉換效率紀錄由日本企業保持了五年,進一步逼近晶矽電池29.43%轉換效率的理論極限。
有產業界人士認為,耗時5年才取得轉換效率突破,說明晶矽電池在逼近轉換效率極限的情形下,再向更高效率突破難上加難,而這恰好給了鈣鈦礦電池的發展機會。
申萬宏源研報援引NREL數據顯示,目前,單層鈣鈦礦電池的理論轉換效率極限值預計可以達到33%。因此,理論來說,單層鈣鈦礦電池依舊有較大效率提升空間。
協鑫光電董事長範斌即持有此類觀點,他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晶矽的實驗室轉換效率2017年是26.7%,2022年11月,隆基綠能才做到26.81%,5年時間效率只提升了0.11%,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說明晶矽效率基本到頭了,可能再提高個0.1%、0.2%,再多不太可能。”
未來5年,鈣鈦礦組件的轉換效率可以輕鬆來到25%-26%,而組件效率則停留在23%左右。因此,從長遠來看,鈣鈦礦的效率是會比晶矽高。
北京曜能消息發佈後,鈣鈦礦概念炒作熱潮又一次被掀起。
從去年12月23日至今(2023年2月13日),Wind鈣鈦礦指數區間漲幅高達33.4%。
相關概念個股中,奧聯電子(300585)今年以來漲幅115.2%,為市場最高。京山輕機(000821)、杭蕭鋼構(600477)、傑普特(688025)、金晶科技(600586)漲幅依次緊隨其後,均在30%以上。
另外,寶馨科技(002514)、拓日新能(002218)、中來股份(300393)、萬潤股份(002643)、淩達股份(300125)漲幅則在20%-30%之間。
二級市場如此熱潮翻湧,相關公司實際情況到底怎麼樣?
2月9日,奧聯電子收到交易所的關注函,問詢公司進軍鈣鈦礦相關事項。
據瞭解,2022年12月9日,奧聯電子披露了《關於全資子公司簽署鈣鈦礦投資合作協議暨設立公司的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擬與自然人胥明軍共同出資設立奧聯光能,並簽署《投資合作協議》。奧聯光能擬從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及其製備裝備的研發、生產、製備、銷售等。自那時起,奧聯電子股價累計上漲超過200%。
深交所要求公司詳細說明,公司從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發製造相關領域的背景,與公司業務是否具有協同性;並要求公司說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行業的競爭格局,資金及技術進入壁壘。
此外,深交所還要求公司說明,奧聯電子計劃實現“2023年50MW鈣鈦礦中試線投產”“2024年600MW鈣鈦礦裝備和120MW鈣鈦礦電池組件生產線投產”“5年內形成8GW鈣鈦礦裝備和2GW鈣鈦礦電池組件生產能力”的產能設計依據、合理性。
公開資料顯示,奧聯電子此前主營業務為汽車電子相關,此前從未從事過光伏製造領域,且相較於傳統的光伏巨頭而言,其體量並不大。
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分別為27498.14萬元、-707.42萬元,同比分別下滑21.31%、123.98%。
公司於今年1月16日披露的最新調研信息公告顯示,奧聯電子敢於轉型鈣鈦礦的主要底氣來自合夥人胥明軍。
公司宣稱,胥明軍長期從事科技型企業運營管理,專注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究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備工藝裝備的國產化、自主化和體系化。今後,胥明軍將負責奧聯光能的運營管理、鈣鈦礦太陽能技術研發團隊組建與管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產業化裝備研製團隊組建與管理。
至於資金來源,公司表示,後期擬視奧聯光能經營及產業化落地情況,通過多種融資方式獲取投資所需資金。
類似奧聯電子,“臨時起意”轉型鈣鈦礦電池的企業不在少數。
2月2日,寶馨科技(002514)公告稱,公司近日與張春福教授、朱衛東副教授等合作設立合資公司西安寶馨光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開展鈣鈦礦-異質結疊層電池技術的研發、開展鈣鈦礦-異質結疊層電池產業化技術研究以及商業化解決方案推廣。
據公司公告披露,在院士團隊的支持下,其鈣鈦礦-異質結疊層電池不晚於2026年實現產業化,有望直接衝擊主流晶矽產品市場。
清越科技(688496)則在互動平台表示,鈣鈦礦技術為現階段公司佈局的研發項目之一,目前尚處於初期階段。
去年8月才剛剛宣佈轉型光伏電池的乳企——皇氏集團(002329)最近同樣宣佈涉足鈣鈦礦。皇氏集團表示,雙方的合作目標是通過黑晶光電的鈣鈦礦疊加技術的應用,使皇氏農光子公司安徽皇氏綠能生產的TOPCon電池產品效率達到顯著提升,其中2023年效率達到26%以上、2024年達到27%以上、2025年達到29%以上,最終目標實現36%以上。
奧聯電子、寶馨科技、皇氏集團為代表的一眾企業紛紛宣稱,一兩年內,旗下的鈣鈦礦電池項目從投入到量產,果真會如此嗎?
協鑫光電董事長範斌認為,部分企業100MW級的產線都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就開始宣傳在建GW產線,從邏輯上來說並不現實。
範斌早年師從鈣鈦礦結構電池發明者邁克爾·格拉策爾。2013年歸國創業,與清華同學田清勇、白華在廈門創立惟華光能,專攻鈣鈦礦技術。其後,惟華光能被協鑫科技收購,成為後來的協鑫光電。迄今為止,範斌在鈣鈦礦的產業化研究上已經花費接近10年。
據瞭解,2021年9月,協鑫光電建成全球首條100MW量產線,組件尺寸達1m×2m。目前,公司組件效率已突破16%,預計2023年組件效率突破18%。公司已完成A、B、B+在內三輪融資。前兩輪融資中,寧德時代、騰訊科技分別參投。最新一輪——2022年12月份完成的B+輪融資中,淡馬錫投資、紅杉中國、IDG資本領投,川流投資等機構跟投。
範斌表示,鈣鈦礦作為光伏前沿領域,建設100MW產線是鈣鈦礦產業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投建100MW產線的目的在於,將鈣鈦礦量產的工藝、設備、材料等都確定下來,才能夠去放大。“一定是100MW(產線)充分跑通,才能夠上GW線。”
範斌還表示,協鑫光電計劃在2023年的年底將100MW線完全跑通,並在2023年年底開始GW級產線建設。
除了協鑫光電外,目前市面上公認的,已完成100MW級中試的“鈣鈦礦”企業還包括極電光能和纖納光電。
極電光能起源於長城控股集團,2018年開始鈣鈦礦技術研發,2020年4月落地無錫。
2022年,極電光能陸續在302、702、802等尺寸上實現18%-20%的效率突破。2022年12月8日,極電光能宣佈150MW鈣鈦礦光伏生產線(1.2m×0.6m)正式投產運行,這標誌著極電光能鈣鈦礦電池從實驗室研發轉向產業化。
極電光能副總裁薑偉龍同樣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鈣鈦礦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並沒有那麼容易。
薑偉龍解釋,鈣鈦礦電池技術發展方向是從小面積向大面積發展,而實驗室和生產線最大的差別就是設備規格尺寸和連續化生產的差別。實驗室受限於設備,一般來說只能做到幾百平方釐米的尺寸,且無法連續生產。但如果走向量產的話,它必須在平米級尺寸上結合自動化連續生產來進行工藝的驗證。“就相當於同樣一個炒菜的工藝,大師傅在小鍋小灶上精挑細炒可以很好吃,但換成學徒在大鍋大灶上流水式批量炒,味道就會差得很多。”
薑偉龍總結道,“鈣鈦礦產業化的成果,需要同時具備深厚的研發經驗積累、強大的研發力量、豐富的產業化經驗、專業互補的團隊和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以上缺一不可。鈣鈦礦的產業化,絕非上市公司短時間招幾個人就能快速落地的。而對於只有小面積電池研發成果的初創企業來說,同樣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坑要去經曆。短期內行業熱度的快速攀升有利於新技術產業化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但也難免會存在一些炒作,這也是任何一個新技術在發展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作為從業企業,還是應該踏踏實實解決產業化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全力以赴,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