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源股份擬20億元投磷酸鐵鋰電池回收等項目

  證券時報記者 張一帆

  2月22日,芳源股份(688148)宣佈計劃斥資20億元,發力報廢鋰電池回收業務,並進一步加碼現有鋰電正極材料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芳源股份這次大手筆投資瞄準的鋰電技術路線是磷酸鐵鋰,而非公司長期深耕的三元鋰電池。芳源股份解釋,這一安排的原因系優化公司產品結構,未來兩種技術路線的競爭還會繼續。

  芳源股份公告顯示,為擴大公司在新能源行業的市場規模,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公司計劃投資建設磷酸鐵鋰電池回收、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該項目擬投資金額不超過20億元,計劃分兩期建設,一期為建設年報廢30萬噸磷酸鐵鋰電池回收項目,二期為建設年產8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芳源股份未披露項目規劃的達產時間。

  兩項目的實施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一期項目或為二期項目實施的重要支撐。芳源股份也提示,如公司未能拉通磷酸鐵鋰電池的回收渠道,將存在電池回收量不足、產能過剩的風險,影響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生產的供應穩定。

  芳源股份強調,本次投資事項公司尚未簽署相關協議文件,項目的實施有待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公告披露的項目投資總額、建設週期、項目建設內容等數值均為計劃數或預估數,存在不確定性,不代表公司對未來業績的預測。

  開年以來,在產業發展及有關政策的支持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投資火熱,不少是大公司投入的大手筆。代表性的投資包括:

  今年1月底,寧德時代控股子公司邦普循環擬投資238億元,建設50萬噸廢舊電池材料的回收、三元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生產等項目;1月初,國軒高科年產50GWh電池回收項目開工,達產後預計實現年產值約110億元;更近的案例是南都電源,公司在前天宣佈,投資38.5億元建設年處理15萬噸“鋰離子電池綠色回收綜合利用項目”,公告發出次日南都電源大漲近5%。

  “大規模的動力電池退役潮即將到來”的判斷,是各家上市公司紛紛大手筆投入的核心原因。根據統計,2017~2021年動力電池出貨量合計為486.5GWh,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統計,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裝機量約260.94GWh,同比大幅增長86%,按照鋰電池一般為5年的生命週期推送,動力電池退役潮確實即將到來。

  芳源股份表示,公司進行磷酸鐵鋰電池回收項目有利於降低對原生礦資源的需求、形成有效的金屬資源保障,同時可以充分發揮公司在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先發優勢,不斷提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符合公司的發展定位。

  除了大手筆投入鋰電池回收項目,芳源股份決心引入磷酸鐵鋰的新技術路線同樣頗有意味。

  目前,在動力電池市場,主流技術路線分別是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前者的優勢在於高能量密度、高續航里程,後者的優勢在於高性價比、高安全性,兩條技術路線長期保持競爭態勢。

  不過自2021年以來,因鋰鹽成本高企以及相關技術的成熟,磷酸鐵鋰電池的出貨量逐步壓倒三元鋰電池。GGII統計,2022年中國磷酸鐵鋰型動力電池出貨量291GWh,市場占比61%,三元動力型電池出貨量189GWh,市場占比39%。日前,福特汽車引入寧德時代技術斥資35億美元投建動力電池工廠,也是看好後者在磷酸鐵鋰電池領域的技術積累。

  談及此次投資中對技術路線的選擇,芳源股份表示,未來兩種技術路線的競爭還會持續,開展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業務有利於拓寬公司在動力電池方面的技術路線,優化公司產品結構,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提升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

  芳源股份進一步介紹,目前,公司已對磷酸鐵鋰回收料貧鋰渣的溶解性能研究、磷酸鐵鋰優先提鋰的方法、磷酸鐵鋰前驅體的液相合成研究等科技計劃項目進行了立項研究。公司將以現有的新能源材料研發技術,加強核心技術及儲備研發技術的知識產權佈局、規劃和實施,促進知識產權轉化,以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和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