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市場“添新丁” 30年期合約上市首日全線收漲

4月21日,30年期國債期貨正式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中金所”)掛牌交易。這是我國期貨市場推出的第4個國債期貨品種,加上此前已上市的國債期貨品種,基本實現對國債現券期限的全覆蓋,形成“短-中-長-超長”的國債期貨市場體系。

截至收盤時,國債期貨全線收漲,30年期主力合約漲0.37%,10年期主力合約漲0.17%,5年期主力合約漲0.07%,2年期主力合約漲0.03%。

南華期貨董事長羅旭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市場來說,投資者可選擇的投資策略、投資工具更加多樣化,能更好地滿足各類市場參與者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30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的價格波動可能會比已有合約更大,在入市參與交易時,更需要關注保證金的水平,做好風險控製和資金管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瞭解,30年期國債期貨首批上市合約為2023年6月(TL2306)、2023年9月(TL2309)、2023年12月(TL2312)。

上市首日,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早盤衝高回落,隨後趨於震盪,尾盤隨著權益市場回落再度衝高,全天漲幅0.37%,收為96.21。截至收盤時,上述合約收盤全線飄紅,其中TL2306上漲0.37%,TL2309上漲0.18%,TL2312上漲0.09%。

對於上述合約上市首日收盤全線飄紅的行情,南華期貨債券分析師高翔分析指出,今天開盤後30年期債券大幅高開,明顯強於其他合約以及對應現券,儘管盤中受風險偏好影響5、10年期國債期貨合約價格快速拉升,但30年期國債期貨合約並不跟隨,行情相對獨立。日內上行動力或來自基差的收斂,2月以來由於現券利率窄幅波動,國債期貨市場相較於現券明顯走強,迎來了一波基差修復行情。截至收盤30年期主力合約TL2306與可交割活躍券基差220024基差為0.1972,向下空間有限,後續持續性或不強。另外,由於新合約上市,市場情緒也較為積極,走勢會與長週期預期有所分化,就像午後10年期與30年期主力合約走勢的相關性一般,這在短期內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基差水平逐漸穩定,30年期合約與存續長久期合約走勢相關性或逐步抬升。

方正中期研究院國債期貨研究員牛秋樂表示,鑒於當前3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高於3%,上市後最長久期可交割國債成為CTD券(最便宜交割債券,The Cheapest To Deliver),因此賸餘期限最長的可交割券230009和220024久期分別達到19.71和18.69,國債期貨上市初期價格行為將向這兩隻券靠攏。30年期國債期貨具有久期高、利率敏感性大特點,價格波動幅度明顯高於國債期貨其餘三個品種。

據瞭解,此前,30年期國債期貨已進行4年仿真測試。數據顯示,30年期國債期貨各個仿真合約的最低交易保證金為合約價值的3%,每日最大波動幅度為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4%。

羅旭峰認為,由於超長期國債的久期較高,對於每個單位的利率變動,價格波動會更大。因此,30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的價格波動可能會比已有合約更大,在入市參與交易的同時,更需要關注保證金的水平,做好風險控製和資金管理。

30年期國債期貨這一衍生品的推出,市場普遍認為,這對國內金融市場而言意義重大。

我國國債期貨重啟交易近10年。2013年,繼國債期貨市場沉寂18年後,5年期國債期貨在中金所上市交易,之後10年期、2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相繼掛牌。近10年來,國債期貨的投資者結構不斷完善,市場功能逐步發揮,已成為市場的重要風險管理工具。

比如投資者方面,初期參與交易的投資者包括券商、基金、期貨公司等,而2020年以來,中長期資金入市步伐加快,五大國有商業銀行、部分保險公司陸續獲準參與交易。2023年1月4日,渣打銀行(中國)也獲準參與國債期貨交易,成為國有五大商業銀行之後參與國債期貨市場交易的外資銀行。

而從海外金融期貨發展的經驗來看,國債期貨包括短期國債、中期國債、長期國債和超長期國債期貨,可以滿足不同機構的需求。據瞭解,當前,海外金融市場上市的超長期國債期貨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以下簡稱“芝商所”)推出的經典國債期貨和超長期國債期貨、歐洲期貨交易所推出的德國超長期國債期貨,以及美國洲際交易所推出的英國超長期金邊國債期貨。其中,芝商所的長期和超長期國債期貨,交易較為活躍。

“根據海外上市30年期國債期貨經驗,超長期品種相對短、中、長期品種成交量占比較低,交易頻率相對更低、投資週期較長,更多為配置型機構持有。”廣發期貨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葉倩寧在研報中分析認為,30年期國債期貨上市將帶來超長期利率風險對衝工具,進一步吸引長期資金入市,完善市場投資者結構。

“2020年開始,銀保機構逐步入市,但市場缺乏超長期債券套保和久期管理工具,一定程度上影響銀保機構參與市場程度不高,保險機構曾著重提出對超長期風險對衝產品的需求。”葉倩寧認為,30年期國債期貨的推出為超長端利率資產提供高效的風險對衝工具,將進一步提升銀保等配置型機構的參與意願,逐步豐富市場投資者結構,提升市場定價效率。

“30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的推出進一步完善了國債期貨對於超長久期國債的覆蓋。”羅旭峰表示,對於市場來說,投資者可選擇的投資策略、投資工具更加多樣化,能更好地滿足各類市場參與者的需求。

以保險機構為例,羅旭峰分析認為,由於它業務本身的特性,這一類機構往往是長期、超長期國債配置的主力,同時也讓其產生了對應的套期保值需求,用來規避長期國債的利率風險。在30年期國債期貨推出之前,對衝工具與現券存在著久期不匹配的情況,會直接影響套期保值的效果,而30年期國債期貨的上市將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這一缺陷。對於其他投資者而言,也可以更靈活地調整投資組合的久期,強化風險管理能力,讓投資策略更加多樣化。

牛秋樂也表示,30年期國債期貨久期更長,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更大,上市後市場投機需求旺盛。國內超長久期國債配置缺口較大,尤其是保險資金普遍存在資產負債錯配的風險,在30年期國債期貨上市後,保險資金可以通過多頭替代策略進行缺口管理為主,機構買入需求強於其他品種。

中信期貨此前發佈研報也指出,配置型機構基於30年期國債期貨的多頭替代策略值得關注。

記者還注意到,在國債期貨的操作中,中性套保策略是眾多基金較為一致的選擇。也有基金採取曲線操作的策略,比如有債基去年二季度時同時做多2年期和5年期合約,做空10年期合約,利用收益率曲線的特點進行操作。

此外,業內也有觀點認為,隨著30年期國債期貨的推出,量化機構的策略也有望更靈活。在牛秋樂看來,對於量化機構來講,30年期國債期貨上市將為市場提供更加豐富和便捷的曲線套利策略、跨品種對衝策略模式。產品體系豐富後,四個國債期貨品種體系可以構造更加豐富的曲線套利策略,完美呈現交易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