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睜眼虧3萬,養牛人正艱難度日

記者丨周琦  編輯丨江昱玢

“這輩子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牧場主徐漢如此形容。

他在河北的中型牧場,奶牛存欄數5000頭左右,前不久還被中國奶協評為“S級牧場”。

徐漢現在每天虧損3萬元,一個月虧超50萬元,“之前也有週期性虧損,像如今這樣虧得看不到頭的,是頭回。”徐漢告訴《21CBR》記者。

“對畜牧業來說,已不是賺多和賺少的問題,而是生和死的問題。”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高鴻賓公開評論說。

每日巨虧

“所有牧場都在虧錢。”

徐漢表示,他的奶牛廠算虧得少的,有些缺少環保設備、不規範的小牧場,早已倒下。

原奶供給階段性過剩。

2020-2022年,中國牛奶產量增長730萬噸,進口當量增長200萬噸,共計930萬噸;液態奶消費增量590萬噸左右,供給過剩約340萬噸。

據悉,今年2月最難時刻,國內乳企平均每天過剩噴粉儲藏的生鮮乳高達1.08萬噸,占收奶量的17%。

產品賣不出去,乳企普遍限奶20%,即只收8成牛奶,而養牛成本仍在攀升,牧場主們腹背受敵。

受厄爾尼諾天氣影響,外盤豆類期貨持續走高,國內連豆粕行情跟漲。豆粕現貨價格持續攀升,7月上漲超11%,一度突破4500元大關。

徐漢算了筆賬:自己牧場奶牛2000頭,日產奶70噸,成本均下來在3.9元/公斤,而賣出價只有3.2元。

“之前都是各大乳企提高價格搶奶,最激烈時,一公斤牛奶能賣到6元,一個月能淨賺200萬元。”徐漢有些懷念從前時光。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5月,生鮮乳月度均價為3.88元/千克,環比下跌1.53%,已連續7個月下跌,同比下跌6.7%。

“慶幸的是,毀約情況較少。”徐漢說,只是在續約時,乳企更理智了。

按慣例,續簽日期少則1年,長則7年,牧場主張立告訴記者,自己的牧場5月到期,乳企只續簽到年底。

“都在觀望,不知道年底還會不會續約。”張立表示。

降本活命

小型乳企能想到的出路是,賣牛關門。

“把奶牛送到屠宰場,當作肉牛賣。”

徐漢減掉了飼料中用於“下奶”的營養劑,並在人員配置上做了精簡。“寧願捨棄產奶量,反正也賣不出去。”

情況稍好的牧場,沿用之前的牛場、設備、草料,轉成肉牛廠。

實屬無奈之舉,“奶牛低價甩賣都賣不出去。”

徐漢說,每頭奶牛進價3.5萬元,轉賣價從2萬一路跌至1.5萬元,前段時間甚至降到了幾千元。

他現在的原則是,硬著頭皮、繼續賣牛,“這兩週肉牛價格還不錯,漲到15元/公斤,能少虧一點是一點,維持運轉只會虧得更多。”

徐漢每日運營成本核算後虧損3萬元,靠賣牛、精簡成本,他將虧損控製在50萬一個月。

更慘的是貸款建廠的牧場主。

過去乳企都在搶奶,甚至會主動給牧場主介紹銀行貸款。

“我貸了500來萬,就算把所有奶牛都賣了還有200萬的空缺。”一位牧場主告訴記者,這種情況不在少數。

大環境下,也有好運者。

大乳企收走8成的牛奶,剩下的被奶販子以1.4元/公斤的超低價收走,賣給小型乳企們。

這些乳企沒有自建牧場和固定奶源,此前都靠高價搶奶。

不過,他們需求量普遍不高,買不完過剩的原奶。

讓牧場主們犯難的是,大乳企對牧場原奶流向“強管控”。

“就算收不了全部,也不允許轉賣,一旦發現,立即終止合同。”

徐漢向記者透露,大乳企話語權很重,“他們強製牧場主使用合作公司的產品,如清洗劑、消毒劑、飼料、獸藥等,否則會加大限收力度,或拒收。”

因此,更多牛奶只能被倒掉。

都不好過

週期面前,巨頭也無力。

“乳業上下遊不連貫,下遊乳企趨向高端化,消費者不願賣單,導致原奶需求更少了。”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除已開工的牧場,絕大部分乳企都暫停了自建牧場計劃。

《21CBR》記者對已披露半年報的四家上市牧場公司進行統計——一半虧損,一半盈利水平下滑。

伊利系的優然牧業,虧損近10億元;蒙牛系的現代牧業盈利同比下降6成,聖牧下滑近9成;澳亞虧損0.4億美元至0.5億美元,去年同期盈利0.3億美元;

拋去原奶價格持續下降及大宗農品價格高位運行因素,“奶牛公允價值”也是原因之一。

乳業專家宋亮則告訴《21CBR》,奶牛公允價值變動,並非實際經營性虧損。

“奶牛是生物資產,通過體型、產奶量、年齡等因素對其進行估值。如以國內會計準則計量,牧業巨頭應該都能保持盈利。”

換句話說,牧業巨頭們只是沒那麼賺錢了。

“奶業消費增長和國民收入水平屬於正相關,國內奶業並未碰到天花板。”高鴻賓認為,渡過難關,靠科技進步,提升單產、降本增效。

如雲養牛科技,推出“智能項圈”。

基於原生數據,牛隻的發情揭發、健康預警信息,直接展現在雲養牛智慧牧場平台,有效提高找牛、數據錄入效率,降低夾牛時間。

截至7月,其智慧牧場管理平台已覆蓋80萬頭奶牛。

“目前,原奶行業面臨的階段性過剩問題,暫時看不到結束跡象,預計今年內奶價將維持低位運行。”宋亮表示。

牧場們何時脫困境,要看乳品消費市場何時回暖。

(應受訪者要求,張立、徐漢為化名)

(作者:周琦 編輯:江昱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