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一帶一路”新領域合作穩步推進,綠色和數字化將成關鍵詞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導

“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的當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以實現複蘇轉型。‘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新型全球化合作平台為共建國家提供了發展機遇。”10月10日,安永中國海外投資業務部全球主管、“一帶一路”主管周昭媚在北京的新聞發佈會上說道。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標誌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據外交部消息,中方將於今年10月在北京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目前已有來自13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確認與會。

周昭媚說,十年來,“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走深走實,中企參與的項目覆蓋領域不斷拓寬,綠色和數字經濟已成為中企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落實“雙循環”戰略的重要抓手,也為中國攜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再全球化”提供契機。

十年以來,共建“一帶一路”新領域合作穩步推進。10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十年以來,共建國家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健康、綠色、創新、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國際合作空間更加廣闊。

同日,安永大中華區在北京發佈“一帶一路”十週年《引航》系列特刊——《共建綠色絲綢之路進展、形勢與展望》和《共建數字絲綢之路進展、形勢與展望》。兩份報告分別從綠色和數字兩大維度,梳理了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共建國家在綠色和數字化領域的合作進展、成就和趨勢,同時分別總結了部分中企參與建設的範例和經驗。

談及綠色絲綢之路的進展,安永大中華區能源與基礎設施諮詢主管、大中華區碳中和主管、“一帶一路”投資併購服務主管朱亞明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自2020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以來,可再生能源就在中國對外能源合作中佔據了主導地位,特別是在2021年中國宣佈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之後,這一變化尤為顯著。此外,在交通領域,新能源車的占比也越來越大,不管是出口,還是在海外建廠。

談及數字絲綢之路的進展,安永大中華區科技、媒體與電信(TMT)行業諮詢服務合夥人、“一帶一路”數字化轉型戰略諮詢主管邵榮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這與中國自身經濟結構的變化息息相關。與十年前相比,中國整個經濟結構、在國際上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過去,中國在全球合作中還是以成本、規模化為主打標籤。但如今,中國企業正迅速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在設計端和品牌端發力。在這個過程中,不少企業已經在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輸出中國的技術和品牌。

10月10日,安永大中華區在北京發佈《共建綠色絲綢之路進展、形勢與展望》和《共建數字絲綢之路進展、形勢與展望》。圖片來源:安永

中國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大有可為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步深化,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成為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議題,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白皮書顯示,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於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2017-2022)》,與3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環保合作協議,與31個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夥伴關係倡議,與超過40個國家的150多個合作夥伴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32個國家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夥伴關係。

朱亞明認為,在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和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化的現狀下,發展綠色經濟成為各國複蘇計劃及搶占未來幾十年發展優勢的重要動力和契機。綠色發展不僅是全球各國應對氣候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目前國際社會少有的能夠達成普遍共識的關鍵領域。中國積極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也體現了對於維護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承諾與擔當。

安永在有關綠色絲綢之路的報告中重點聚焦綠色能源、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綠色消費和綠色金融五大領域。報告指出,未來,中國與共建國家將加速合作推動綠色絲綢之路發展,中國在綠色轉型發展方面的經驗和成果也將成為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談及綠色絲綢之路面臨的主要挑戰,朱亞明向21記者指出,大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都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伴隨著未來城鎮化、工業化的持續推進,囿於綠色技術能力有限、對傳統能源依賴程度較高,碳排放量必然還將進一步上升,使得綠色轉型發展面臨瓶頸。

不僅如此,他認為,很多國家還面臨地緣政治方面的挑戰,再加上有些國家政局動盪、財政空間有限、經濟不確定性高,這給綠色項目帶來很大壓力。此外,綠色金融的內容還不夠豐富,特別是商業效益不夠高,再加上成熟的綠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相對有限,難以支撐綠色經濟的大規模發展。“這些都需要大量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市場的培育和金融的支撐。”

“未來,綠色絲綢之路的推進既要控製碳排放,堅持綠色發展,也要平衡經濟效益,帶動東道國經濟發展。一方面,中企可以積極拓展低碳、綠色技術輸出帶來的海外產業機遇;另一方面,中國還需加強與共建國家綠色標準對接,推動構建具有創新性的‘一帶一路’綠色標準體系。”朱亞明說。

數字絲綢之路為全球化創造新機遇

過去十年來,“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亮點紛呈。白皮書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與17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與30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諒解備忘錄,與1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關於加強數字經濟領域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不僅如此,中國積極推進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建設數字交通走廊,多條國際海底光纜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構建起130套跨境陸纜系統,廣泛建設5G基站、數據中心、雲計算中心、智慧城市等。

當前,面對世界經濟複蘇、國際格局重塑等挑戰,各國加快政策調整,聚焦科技創新、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產業鏈重塑,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邵榮說,在企業層面,從能源、交通到消費品、娛樂等產業,均面臨轉型需求。數字化作為未來主要的創新樞紐之一,不僅為企業應對業務複雜化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也為新全球化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此背景下,他認為,數字絲綢之路是推動“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引擎,不僅推動中國技術及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同時充分利用中國的市場、技術優勢,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加快東道國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提升當地的數字化能力建設。這將有助於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差距,為區域經濟、貿易的縱深發展提供支撐。

安永在有關數字絲綢之路的報告中集中梳理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供應鏈、智能製造及智慧工程、智慧城市、跨境電商和數字文娛五大領域。報告指出,未來,作為世界數字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中國將繼續拓展、深化國際合作,推進數字絲綢之路的高質量發展。

展望未來,邵榮向21記者指出,數字絲綢之路的建設仍有多重挑戰:在法規和政策方面,需要各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構建一個可協同但又有差異的法規和政策指導;在數據安全和隱私方面,需要各方針對大國博弈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發展,以及網絡攻擊、竊密和監控等惡性事件做出應對;很多發展中國家數字基礎設施薄弱,數字基建成本高昂,數字化人才匱乏,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克服數字鴻溝;此外,針對金融風險,尤其是跨境數字支付和數字金融服務,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跨境監管合作機制和風險管理協同機制。

(作者:鄭青亭 編輯: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