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堅專欄丨金融強國建設,需處理好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協同效應關係

孫立堅(複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複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委員會會議強調,要著力提升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水平,在保持貨幣政策穩健性的基礎上,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圍繞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抓緊研究出台具體政策和工作舉措,把握好時機、節奏和力度,紮實推動金融業開放行穩致遠,促進金融業更好發展壯大。

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舉行之後,中央金融委員會這個新成立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首次對外公開發聲,傳遞的重要信息值得關注。10月底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將金融工作上升到更高戰略高度,給市場增添信心。會議回答了近期社會尤為關注的兩大問題。一是要“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二是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註冊製走深走實,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前者側重盤活存量,防範由此引發的金融風險;後者側重用好增量,通過推動註冊製,提升資本市場造血能力。

從近期幾場會議及相關部門的權威發聲來看,當前金融工作的重心仍是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此應對經濟挑戰並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筆者認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幾方面關鍵內容。首先,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充分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持續推進我國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做到不偏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根本宗旨,保持穩中求進工作的總基調。

其次是健全的金融生態。這包括健全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加快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營造良好的貨幣信貸環境;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併發揮其樞紐功能;深化利率和彙率市場化改革等關鍵內容,從而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改善和提高全民福利。此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還特別提到要把握好權和責的關係,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這是各方齊心協力建設金融強國的保障。

第三是專業化的機構。要推動金融機構改革,促進規範健康發展,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並要優化金融機構佈局,構建由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風險投資等組成的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持續改善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三農”等金融服務。為此,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鬥力將成為重要支撐。

第四是業務。這主要是指中央金融委員會會議提出的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中,為了推動金融強國這一發展目標的實現,還需要注意三個重要的問題:開放、監管、節奏(即穩中求進)。

開放就是在一些國家採取保護主義的逆流中,中國要主動開放,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提升金融服務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水平。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高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為此,要深化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推進上海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發揮兩者的協同效應和金融服務的樞紐功能。

從監管層面來看,監管功能的強化是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的必然選擇,也是金融開放和金融安全兩者兼顧的必然要求。為此,不僅要防範債務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還要避免彙率風險和利率風險。所以,健全金融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監管責任落實和問責制度,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就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總之,金融強國的建設,要處理好金融服務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關係,要處理好市場開放和金融監管相輔相成的關係,也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激勵相容的關係。所以,比起經濟強國的建設難度,金融強國建設面臨的挑戰可能更大。為此,需要做到未雨綢繆,穩中求進。

(編輯:洪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