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首次公佈電池發展新規劃,鋰電業“貧富差距”有多大?

文 | 新浪財經 劉麗麗

寧德時代首次公佈了全固態電池研發和量產時間表。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稱,目標是到2027年達到7—8分的水平,意味著屆時可以小批量生產全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擁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和溫度適應性等特點,被認為是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首選方案之一。

寧王又搶先了一步。

實際上,鋰電板塊上市公司2023年業績分化明顯,大部分企業正在經曆淨利潤的“由盈轉虧”或“大幅下滑”,唯有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兩大頭部企業風景獨好。有分析師認為,近期天齊鋰業的暴雷,顯示出鋰電池行業複蘇路漫漫。“長期以來鋰電競爭的白熱化,導致鋰礦期貨價格長期在十萬一噸的價格以下徘徊,鋰電企業長期陷入虧損。”

三元、鐵鋰電芯價格在2023年均腰斬的背景下,電池廠獲利變得更為艱難。除了頭部電池企業之外,其他電池廠商為確保市場份額不得不加入價格戰。價格戰的結果就是行業哀鴻遍地。

“隨著固態電池的研發進展,鋰電的地位進一步被削弱。鋰電將何去何從?”有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還有投資者感慨,“鋰電整個板塊的盈利都集中到頭部去了。”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直言,“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行業進入一個慘烈的淘汰賽階段。”

死於週期?

鋰電行業好像坐上了過山車。傳說中的鋰電雙雄之一天齊鋰業,本是市值接近800億的大白馬,2023年在鋰產品大幅度降價的情況下,盈利接近72億,其中2023年一季度盈利48億,可是到了2024年一季度,卻忽然預計虧損36億-43億。

“真是一年天堂,一年地獄啊。”有分析人士認為,這都是週期所致,誰也逃不過。

但不管如何風吹浪打,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巨頭的日子還是不錯的。2023年他們的淨利潤都是數百億,而且同比增幅保持兩位數。利潤百億是個門檻,跨過這個門檻的企業屈指可數。

其他企業就各有各的難處。從一季度的數據看,除了暴雷的天齊鋰業,華盛鋰電的利潤同比縮水幅度也是驚人的,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216.34%,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918.88%。當升科技的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74.36%,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75.49%。

從影響盈利的原因來看,不少企業都提到了上遊碳酸鋰價格下降和需求不及預期的影響。

有關報告顯示,2023年鋰化合物市場經曆了從供應緊張到供應過剩的轉變,中國市場主要鋰化合物價格自年初開始呈現下跌趨勢,其中1-4月處於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淡季,鋰化合物價格開始出現下滑趨勢;4-7月由於正極廠主動補庫存以及新能源車行業終端需求逐步企穩,跌幅逐漸放緩,鋰化合物需求逐漸恢復,價格小幅回升;下半年隨著新投產及擴產項目的產能逐漸釋放,由於需求端表現不佳,供大於求的局面導致市場情緒低迷,價格又逐步下跌。

兩巨頭之外,卷無可卷

上海鋼聯新能源研究員李攀分析指出,多方因素促成了鋰產品的價格快速回落。其中,2022年底新能源搶裝潮疊加寧德時代“鋰礦返利”計劃造成了2023年上半年價格快速回落。此後,在買漲不買跌的負反饋效應下,全產業鏈去庫存也呈現出供強需弱的局面。

受上遊碳酸鋰影響,2023年磷酸鐵鋰行情也一路向下,全年呈現“跌漲跌”走勢,下遊電芯價格走勢也相似。根據ICC的數據,2023年國內動力鋰電池電芯價格持續下降,方形動力電芯(磷酸鐵鋰)價格降幅超47%;方形動力電芯(三元)價格降幅超43%。

除了週期的影響,巨頭們還要再捲一下。有消息稱,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進一步推動降本,動力電池價格下探到0.3元/瓦時只是時間問題。

“大家都在說進入了淘汰賽,淘汰賽是很殘酷的,淘汰意味著有的人要出局”,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成說,“出局不僅僅是一個企業一個品牌出局,而是幾千人的工作沒有了,上千億的錢化為烏有。”

他坦言,“不管哪個路徑,2023年行業數據有一個清楚的邏輯,動力電池領域里兩強格局非常顯著,除了市場份額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賺錢了。”

“前面兩個老大,誰捲得到比亞迪,誰捲得到寧德時代?你怎麼卷?下面的弟兄們說卷,不是卷,共生共死。你怎麼卷?沒得卷。”“其他的後面的企業百分之幾未來能不能在,其實有不確定性。”劉金成認為,“卷就是殺價格戰,殺價格戰是沒有前途的。”

要被固態電池革命?

“有兩個關鍵變量,一個是固態電池技術可能突破,一個是地緣政治格局對海外鋰礦資源的衝擊,尤其是阿根廷。後面到底怎麼樣,還真是難說。”有分析人士這樣預測鋰電行業的走向。

“動力電池的畫風有點轉變”,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成在會議上表示,“院士們講的是固態電池,我們看家吃飯的還是鋰離子電池。”

固態電池會革了鋰離子電池的命嗎?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要將電動化進行到底,全力攻克下一代電動化核心技術全固態電池技術。他表示,2030年左右全固態電池可能產業化,而全固態電池會使安全再提升一個數量級。

“新的技術2027年產業化,2027年你還在不在?你有沒有錢研究這些新技術到哪一天?”劉金成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應該回歸到行業最本質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提高技術和質量水平,還是要紮紮實實做好基本功。

他表示,“行業里講得很熱鬧,不斷髮表新的技術方向,不斷新的技術概念,但是不是真的能夠滿足電動汽車的本質需要?很多公司其實還是沒有做好的。做好了往前跑,做不好的逐漸下去,這是以前看到的邏輯,非常清楚是這樣。”

“做兩億的銷售額也可以賺錢,做了幾十億的銷售額還不賺錢,一定是存在內在能力的問題。”劉金成認為,質量提升到不導致重大質量風險和最終在市場上沒有客戶端的質量投訴,是企業活下去的根本保障。

他坦言,電池行業特別是動力電池行業,都是重資產投資,動輒上百億、幾百億的投資,如果戰略誤判踩錯了技術方向,再掉頭調整難度是很大的,所以億緯鋰能也是多種技術路線並舉。

行業面臨拐點,未來仍霧裡看花,投資行為也更為謹慎。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數據顯示,鋰電池製造投資出現降溫,根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3月,全國共有26家企業公開了電池項目規劃,總產能超過233.53GWh(含計劃/簽約/開工/投產等),投資額超過987.16億元,環比下降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