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鏈三巨頭業績分野 立訊、藍思、歌爾勾勒不同轉型路徑

2023年消費電子行業顯著下滑,上至晶圓製造、下至智能手機終端,業績下滑成為主基調。作為消費電子行業中最具代表性的蘋果公司,其供應鏈的業績表現是觀察行業變化的一個切口。

而在其供應鏈中,又以在A股上市的立訊精密(002475.SZ)、歌爾股份(002241.SZ)、藍思科技(300433.SZ)三家公司最為典型,被市場並稱為“果鏈三巨頭”。

隨著A股年報季收官,三家公司的2023年業績呈現出不同看點:有難逃大環境影響的下滑;有難得的業績回歸;也有行業低迷下的逆勢增長。複蘇、下滑,看似矛盾的詞彙交織,勾勒出“果鏈三巨頭”不同的轉型路徑。

近年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持續關注果鏈的轉型升級,見證了其在資本市場從“眾星捧月”到“遇冷”轉型,2023年行業的整體下行,更讓產業鏈雪上加霜。一貫堅挺的蘋果產業鏈,如何走過這一年的行業低穀期?此前紛紛高調進軍的新能源汽車賽道,轉型成效如何?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整理了“三巨頭”近年來的業績數據,試圖還原這個關注度極高的產業鏈生態變遷。

消費電子行業的整體下行,已有各方數據佐證。終端的數據最為直觀:IDC發佈的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億部,是十年來最低的全年出貨量。上遊環節,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發佈的報告,全球半導體行業2023年銷售總額為5268億美元,較2022年銷售總額5741億美元下降了8.2%。

具體到微觀層面,從A股維度來看,以Wind數據消費電子(中信)成分股為樣本,95家產業鏈公司2023年實現的歸屬淨利潤總和為289.7億元,而上一年板塊淨利潤總和為333.7億元。板塊整體盈利下滑,是為行業低迷的一個註腳。

而“果鏈三巨頭”在板塊中的份量有多重?

2023年,立訊、藍思、歌爾三家公司的淨利潤為150.6億元,佔據整個板塊的半壁江山;對比2022年的133.6億元,亦有所增長。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蘋果產業鏈的業績韌性。

其中,立訊精密的體量最大,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2319.05億元,同比增長8.35%;歸母淨利潤109.52億元,同比增長19.53%;歸母扣非淨利潤為101.86億元,同比增長20.65%。

公開報導顯示,立訊精密為蘋果代工iPhone、Apple Watch、AirPods和Apple Vision Pro等產品。

從業務構成來看,2023年,立訊精密來自消費性電子業務營收占比85.03%,相較於上一年的83.95%有所增長,絕對值增長175億元。其對行業的趨勢判斷是,消費電子市場在(2023年)下半年回暖趨勢明顯,特別是智能手機、智能可穿戴設備、個人計算機等主要品類正逐步扭轉低迷狀態。

值得關注的是,立訊精密與大客戶綁定進一步加深。2023年,其對第一大客戶銷售占比達到75.24%,2022年第一大客戶占比為73.28%。

在最新的機構調研中,立訊精密透露,公司的消費電子業務,除了大客戶以外的產品線均呈碎片化發展,但也有很多積累的增量貢獻。

歌爾股份的體量排在第二,2022年公司營收一度達到千億元以上。不過2023年有所下滑,實現營業收入985.74億元,同比下降6.03%;歸母淨利潤10.88億元,同比下降37.8%;實現扣非淨利潤8.6億元,同比下降47.2%。

歌爾股份此前給外界最醒目的標籤莫過於是AirPods的代工商,其主營業務包括精密零組件業務、智能聲學整機業務和智能硬件業務,其中智能聲學整機業務的最主要產品就是TWS智能無線耳機。

但2022年智能聲學整機產品的砍單風波,讓歌爾業績蒙塵。2023年,其自2012年起重點押注的VR領域也面臨需求不振,導致業績繼續下滑。

藍思科技業務體量雖然在三巨頭中最小,但2023年的表現相對穩健。當年實現營業收入544.91億元,同比增長16.69%;歸母淨利潤為30.21億元,同比增長23.42%;實現扣非淨利潤22.5億元,同比增長14.48%。

與上年一度陷入虧損相比,2023年的藍思科技可謂業績回歸,營收突破500億元創曆史新高,單季度的表現來看,營收、淨利潤均實現逐季增長。只是淨利潤方面相比高峰期2020年的49億元仍有差距。

藍思科技是蘋果的玻璃供應商。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是,藍思科技對蘋果的銷售有所下滑,2023年銷售金額為315億元,占比57.83%;而在2022年,藍思科技對蘋果的銷售達到331.4億元,占比為70.96%。

從2023年三家公司業績對比來看,立訊精密已牢牢佔據“果鏈一哥”的地位,即便是在消費電子行業週期性調整的情況下,其業績也展現出韌性。值得玩味的是,在其他公司主動或被動降低對蘋果依賴的情況下,立訊與大客戶的綁定仍在進一步加深。

約莫在十年前,果鏈三巨頭的格局遠非當下如此。2014年,立訊精密的營收還不足百億元,不及另兩家公司,2015年營收也才剛過百億元。但到了2018年,差距就開始出現。

當年,受行業調整影響,藍思科技和歌爾股份業績均有所下滑,但立訊精密的營收、淨利潤均兩位數增長,營收破350億元,被市場認為超出預期,主要得益於大客戶新產品擴展順利。

2019年,立訊精密的營收達到625億元,藍思科技則剛突破300億元,歌爾股份剛突破350億元。2020年,立訊精密營收已經達到925億元,2021年達到1539億元。2022年,歌爾股份營收曆史性突破1000億元,藍思科技仍不足500億元,而立訊精密則達到了2140億元。

立訊精密快速崛起的背後,是其為市場稱道的併購整合能力。據統計,其圍繞蘋果展開的併購有十餘起,包括收購崑山聯滔電子有限公司,成為iPad連接線的供應商;通過收購江蘇緯創和崑山緯新100%股權,切入iPhone代工業務等。

圍繞蘋果這個大客戶不斷擴大業務線,並拓展上下遊產業鏈佈局,成為立訊精密的併購主線,也是其做大做強的根本。

而從歌爾股份和藍思科技近幾年的轉型結果來看,均在主動或被動地降低對蘋果的依賴。

藍思科技對蘋果的銷售有所下滑是一個最直觀的結果,2021年公司甚至投資光伏賽道尋找新機遇。

歌爾股份自2012年開始佈局VR/AR產業,在AirPods出貨量放緩之後,歌爾也將重心轉移至VR/AR業務。2021年,公司以VR/AR為代表的智能硬件營收占比達41.94%,超過智能聲學整機業務,成為第一業務。到2023年底,該業務占比已經達59.56%,而該業務的主要客戶是Meta、索尼、Pico等。

早些年元宇宙概念風起,甚至在AirPods砍單風波之下,歌爾押注的VR業務都曾帶來新的資本故事,但隨著元宇宙概念退潮,VR出貨量下降也反過來影響了歌爾的業績成長。

與蘋果的深度綁定,對一家供應商而言一直存在“硬幣的兩面”。歐菲光被剔除果鏈、歌爾被砍單,讓市場看到大客戶依賴的風險,並嚐試拓展新的領域。但從上述三家果鏈公司的業績表現可直觀感受:與蘋果綁定越來越深的立訊精密得到了更快發展,而降低對蘋果依賴的公司業績則受到了影響。短時間內,蘋果訂單的多寡仍是影響供應商業績的關鍵因素。

一位電子產業鏈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過去果鏈企業享受了蘋果高速發展的紅利,但現在供應鏈風險越發得到企業關注,開始探索新的領域。“只要是蘋果供應鏈都有被蘋果拋棄的風險,蘋果在供應關係中一直掌握主動權,除非有核心技術,蘋果暫時需要你,而且即使如此蘋果也會培育更多供應商,最終讓你降價或拋棄你,暫時沒有應對方法。”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許多果鏈企業對抗風險的策略。即便是消費電子盤子越做越大的立訊精密,也在大舉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幾乎是果鏈企業轉型的共同選擇。

2023年,立訊精密汽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業務實現營收92.52億元,同比增長50.46%,是各大業務板塊中增速最高的。占總營收比重為3.99%,較上年的2.87%有所提升。

年報披露,公司已形成汽車線束\連接器、智能座艙、車身電子、電源管理四大細分業務板塊,中長期目標是成為全球汽車零部件Tier1領導廠商。

相比消費電子的大盤子,立訊精密汽車業務的體量仍然很小,但其在這一領域的增長目標瞄準得更遠。

在4月底的一次機構調研中,公司管理層回覆投資者“汽車板塊未來是否可以維持現在的增速”的提問稱,“公司汽車零部件在2000億規模之前不需要去擔心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接下來10年都無須擔心,甚至我們可能不到10年就可以實現2000億這個目標。”

從2000億目標來看,立訊精密對汽車業務未來的高速增長顯然充滿信心。

藍思科技雖然對蘋果的銷售有所降低,但作為基本盤的智能手機與電腦類業務仍然保持了增長,2023年實現收入449.01億元,增速17.5%,這也說明來自其他終端品牌的收入有了較大提升。同時,公司來自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營收增長最快,達到39.47%,為49.98億元,占比為9.17%,上年占比為7.67%。據悉其汽車客戶有特斯拉、寧德時代、寶馬、奔馳、大眾、理想、蔚來、比亞迪等。

歌爾股份也將汽車電子列為與消費電子一同重點發展的業務,報告期在傳感器、AR HUD模組及光學器件等細分方向上取得了積極的業務進展,目前車載HUD曲面鏡及PGU模組均已實現量產出貨。

不過,在產品分類中,歌爾股份並未像其他果鏈企業將汽車業務單列,目前尚未可知其具體占比情況。從相關描述來看,汽車電子被歸在了精密零組件業務,去年該業務實現營收129.9億元,占比13.18%。

這暗示著汽車業務在歌爾股份營收盤子中的占比並不高,而從近年來收入構成的變化來看,其向VR/AR業務轉型的優先級顯然更高。

在4月的機構調研中,歌爾股份方面的回覆也佐證了上述判斷。公司管理層表示,“公司汽車電子相關業務已有一定的營收產出,但在公司整體營收中占比仍然較小。”被問及在消費電子需求不振的情況下是否考慮業務轉型時,歌爾股份表示長期看好消費電子行業的未來發展,短期的行業波動不會影響公司長期的戰略定力。

2024年被認為是消費電子的複蘇之年,但各方對下遊複蘇強度仍有分歧,對於果鏈企業而言,挑戰猶在。新能源汽車被視為“下一個手機市場”,轉型較早的果鏈企業已經吃到增長紅利,但由此帶來的安全、庫存、運營成本等問題也將繼續拷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