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理事冷冰:綠色低碳轉型需大量資金 ESG披露引導市場資源配置

5月1日,三大交易所《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正式開始實施。這套對資本市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披露標準,從開始醞釀到正式出台,曆時多年。

對於納入強製披露範圍的上市公司而言,《指引》或許意味著成本的增加。但大部分企業或許未意識到,開啟ESG強製披露時代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意味著什麼。

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理事冷冰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各國減排和綠色低碳轉型需要大量資金,而強製披露的目的是引導市場資源配置,為在資源定價過程中考慮企業的減排績效提供可靠的投資決策依據,為企業估值提供更為全面信息,從而吸引更多資金以商業可持續的方式為企業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引導企業更全面地承擔包括減排在內的社會責任,支持各國政府穩步紮實地實現減排目標。

冷冰。資料圖冷冰。資料圖

南方財經:如何評價三大交易所出台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指引》?

冷冰:作為ISSB中來自亞洲大洋洲和中國的理事,我分享幾點不成熟的個人觀察,不代表ISSB的觀點。

第一,《指引》具有巨大的里程碑式意義。披露標準從“0”到“1”,特別是強製披露的引入,是我國資本市場要求企業提供、要求投資者考慮綠色低碳轉型等可持續信息的重要一步,釋放了要求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明確信號。

第二,披露指引在小範圍內要求大公司強製披露範圍3、增強標準的可操作性、存在較鮮明的歐盟準則(ESRS)色彩等方面還有一定的討論空間。

第三,製定和實施標準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分階段走,首批實施的公司一般應為較大的公司、在價值鏈中居於核心地位的公司,最好同時是在其他資本市場已納入強製披露範圍的公司。

第四,在標準的製定和實施過程中,政府、市場、企業、投資者和審計師需要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制度和實務的不斷完善。

不久之後,ISSB將發佈一份《採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ISSB準則的國家指引》,作為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編寫描述各國家和地區與ISSB準則關係的《國家檔案》的編寫依據。屆時,大家可以看到ISSB的對各國披露標準及執行情況的正式描述。

南方財經:強製披露對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有何意義?

冷冰:強製披露的意義其實不在於是否國際接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切實落在本國的實際情況和需要上。因此,我想以中國會計準則體系的發展曆史為例,來類比可持續強製披露的重要性。

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實現實質性趨同後,美國在華直接投資出現了翻倍增長,並在隨後十餘年持續保持在高位。這一增長趨勢並非始於2001年中國加入WTO,而是源於會計準則等一系列基礎性市場制度在加入WTO之後的國際接軌。簡單說,加入WTO讓你有權利吃這些好東西,基礎性制度的接軌讓你終於有能力把這些好東西真正吃進嘴裡。

在討論中國的經濟發展和ESG披露對全球的重要性時,我們首先需要審視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和轉型升級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次,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綠色低碳轉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僅僅依靠政府資金遠遠不夠。唯一可行的做法是利用一系列合理的公共政策形成有效的杠杆,撬動海量的私人部門資金。換句話說,要讓投資者為綠色低碳轉型買賬。這樣,政府的一隻手里是減排和環境監管的大棒,另一隻手里是投資者買單的胡蘿蔔,政策空間必然更大更靈活。

目前,證監會及其他相關部門積極推動的披露標準,實際上是服務於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資金的調度、調配和估值都需要強製披露進行直接干預。

披露的目的是引導市場資源配置,為資源定價提供依據,為企業估值提供全面信息,從而吸引更多資金流入,降低綠色低碳轉型的成本。可以說強製披露在確保這一體系有效運作上扮演了脊樑骨的角色。

南方財經:三大交易所指引並未涉及金融機構的針對性披露指引,是否有必要建立一套專門的金融機構披露指引?

冷冰:事實上,ISSB準則的一個重要來源和基礎,是金融穩定理事會FSB2018年推出的TCFD(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的框架。而TCFD框架最初就是為金融機構量身打造的。ISSB準則對一般企業只要求披露行業特定信息,但怎麼批、用什麼指標,只給參考而不強製適用,唯獨對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資產管理這三個行業的“融資排放”(銀行業企業的範圍3的主要部分)是連按什麼指標批、批什麼都強製規定的。

這是因為,大型的金融機構具有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報告企業)和資金提供方(投資者)的雙重角色,應當被納入強製披露的範圍,並有必要設立專門且獨特的披露要求和行業標準。

在市場化運作的可持續發展融資體系中,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遠超其他行業。回到披露的初衷,強製披露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可靠、有效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融資體系。融資體系中流動著資金和交換資金所需的信息,這些信息直接影響著資金流動,對於推動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因此,為了突出金融機構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特殊性,金融機構有必要按照特定指標進行披露。特別是商業銀行,其融資活動產生的碳排放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重要指標。

南方財經:為什麼商業銀行披露融資活動產生的碳排放指標需重點關注?

冷冰:金融機構的範圍3排放,也可以理解為融資活動產生的碳排放,占商業銀行的排放總量的99%。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機構作為專業的投資者,在貸款和投資決策時越來越多地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同時,在披露層面,要求金融機構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其合規要求之一,也將有力推動被投資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

實際上,2018年TCFD(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設立的初衷便是通過金融機構的力量,推動實體經濟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但這種制度設計一出生就面臨挑戰,銀行是營利機構,如何驅動一個商業機構來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動力?

事實上,投資者之間的偏好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些人偏好深綠,有些人偏好淺綠,甚至有些人偏好棕色資產。面對這種差異,最合理的做法是客觀、真實地披露資產情況,讓投資者自行做出選擇。只有建立接受監管的強製披露,才能找到從根本上防止“漂綠”的方法。

南方財經:那麼金融機構應該怎麼做?

冷冰:首先,ISSB在自己的培訓材料中原則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研習ISSB準則、對照自身補齊內控短板、加強數據積累和能力建設。

我個人的觀察是,數據積累和數據能力的持續提升非常關鍵,要不斷提升數據的可獲得性和質量。

然而,最為關鍵的是銀行決策層的認識和考量。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尤其是對資源相對豐富的金融機構而言,開闢新業務、拓展新市場或增加新的產品線所需的成本,遠超出一份報告的製作成本。那些對披露成本有所抱怨的人,並沒有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所帶來的對企業估值的積極影響,所以只看到了成本卻看不到收益。如果決策層充分認識到信息披露工作對銀行估計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性,這項工作的推進就順利了。

我國的金融機構不應等待外國銀行形成成熟模式後再花費巨資聘請成熟的諮詢方,我們完全有條件自己做。例如,由於中國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普及程度全球領先,金融機構對數據的獲取成本其實低於歐洲等地,我們的辦法會更多。越早探索出可行的道路,中國的銀行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就越強。

如果能夠成功推動頭部金融機構的強製披露,其他大型金融機構分批分階段跟進,同時迅速推動第三方服務能力和服務容量的提升並降低第三方服務的價格,或許我們還能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輸出軟實力,為其他國家提供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