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信息中心魏琪嘉:炒作“中國產能過剩”阻礙全球經濟複蘇 中國新能源有利於全球綠色轉型

近來,國際輿論場上頻繁出現對“中國產能過剩論”的炒作,聲稱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衝擊國際市場。

大肆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有何意圖?如何客觀看待中國新能源等產業的發展情況以及對全球綠色轉型的貢獻?近期以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為代表,再次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風險,是否會阻礙全球經貿複蘇?對此,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

魏琪嘉表示,中國的新能源產品被公認為是“物美價廉”的代表,但這並不能與低價傾銷畫上等號,更不可能作為產能過剩的衡量指標,要正視目前中國新能源產業在技術革新、綠色轉型、規模化推廣上的積極影響。同時,中國也在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大規模生產設備更新改造等方式來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先進產能。一些國家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既無益於本國產業轉型升級,也無助於緩解國際產能矛盾,反而會危及全球供應鏈穩定,阻礙全球經濟複蘇。

魏琪嘉。資料圖魏琪嘉。資料圖

產能問題需要動態分析

《21世紀》:如何看待近期產能問題引發的爭論?

魏琪嘉:“產能”本來是一個中性的概念,而且產能不是產品,最近引發的爭論本質是美國偷換概念、設立議題、轉移焦點,其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論”是完全不符合經濟學常識和邏輯的。商品適當的供大於需,在經濟學上都是正常的現象,不能稱之為“產能過剩”。

特別是目前中國的新能源產品在市場上還頗具競爭力。適度超前的產能投資是產業發展的普遍選擇,新興產業尤為如此,不僅是市場具備競爭活力的表現,對產業安全發展也有一定的保障。其他國家也出現過不同行業的產能過剩,解決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後共性的特點還是通過市場的競爭淘汰去進一步消化,最後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動態的視角去看待產能變化。

近期引發的爭論完全是一些國家的“競爭焦慮”所導致,通過混淆國際上的認知,達到打壓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目的。需要意識到我們面對的是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結構,現有的情況需要以一種動態發展的視角去客觀辯證分析。

《21世紀》:有觀點認為,中國新能源產品“過剩產能”在國內難以消化,只能以低價向全世界銷售。你如何看待目前全球新能源市場的產需關係?

魏琪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判斷產能是否過剩,不能僅以一國的市場情況來看,要從全球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潛力去分析。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國際能源署發佈的《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認為,未來十年全球電動汽車需求將持續強勁增長,2024年銷量預計達1700萬輛,占全球汽車總銷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國家信息中心最新的預測,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也將從2023年的35.2%提升到2033年的60%。可見新能源汽車的內外需求量都依然龐大。

而且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很多國家的產品同樣是外向型的,比如美國大規模的芯片出口、波音公司的飛機出口,德國、日本、韓國大規模的汽車出口,都是超過本國市場需求的優勢產業出口能力。同樣,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出口持續增長,也是基於研發能力優勢、產業鏈配套優勢、人力資本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一種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優勢產業出口能力,不是“過剩產能”。

《21世紀》:“低價”能作為“產能過剩”的衡量指標嗎?

魏琪嘉:中國產品被公認為是“物美價廉”的代表,但這並不能與低價傾銷畫上等號,更不可能作為產能過剩的衡量指標。任何一個國家市場的價格都是在當地的市場競爭當中形成的,反倒是歐美市場上的同類新能源汽車價格依然要高於國內,如果沒有可觀的利潤,企業是不會輕易地遠赴他鄉開拓市場的。

一些國家目前正在通過關稅壁壘和貿易製裁來打擊中國新能源產品,這表面上保護了國內市場,實際上不但損害本國消費者利益,更影響了資源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配置效率,破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很多國家仍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對先進產能和綠色技術有著巨大而迫切的需求。當前強調推動綠色轉型,重要的阻礙之一就是轉型成本過高。中國通過多年的技術創新突破和自身超大市場提供的廣泛應用場景,釋放了新能源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效應,物美價廉的產品對減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綠色化轉型負擔和先進技術推廣有著很大的幫助。但是這種正向的概念,卻被“產能過剩論”無視。

貿易保護主義影響全球經貿複蘇

《21世紀》:目前在新能源和綠色裝備等領域,世界各國都或多或少地通過不同方式鼓勵和支持相關產業發展,我們應該如何理性看待目前存在的相關補貼和支持政策?

魏琪嘉:對新能源和綠色裝備領域的補貼,對新興領域的補貼,是世界各國通行的政策,而且美國以《基礎設施和就業法案》等立法的形式出台這些補貼政策。這種“雙標”的做法,顯然也是政治霸權在經濟領域中的一個集中體現。

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都是嚴格遵守世貿組織規則。而且目前競爭優勢較強的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這些產業,更多的是受益於降本增效的規模化發展、領先的科技創新能力、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已經逐漸走過了需要政策引導支持的階段,進入到了充分市場競爭的成熟期。

《21世紀》:4月份外貿數據剛剛發佈,我們注意到中國新能源產品不僅出口旺盛,同樣也是需要進口大量中間產品,如果國際上以“產能過剩”為由對一些關鍵市場實行貿易限制政策,是否也會對其他國家的經濟造成衝擊?

魏琪嘉:其實這都是貿易保護主義在產業領域中一個具體體現,萬變不離其宗。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打亂了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匹配循環關係,導致了很多產品要另闢蹊徑、另開生產線,捨近求遠,變相推升了生產成本。

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了1.2%,今年全球貨物貿易將逐步回升。但如果在此時以“產能過剩”為由掀起新一輪的貿易保護主義,必然會影響企業的貿易和發展信心,還會破壞全球新能源產供鏈穩定,擾亂國際經貿秩序,拖累全球經濟複蘇。

中國仍在積極優化產能佈局

《21世紀》:在一些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中,技術更新較快,市場競爭激烈,我們應該如何對正常的“市場競爭”與“產能過剩”現象進行區分?同時,在未來的產業發展和產能佈局過程中,如何進行更加合理的引導?

魏琪嘉:目前許多行業的生產技術處於持續的升級迭代中,“出清落後產能”與“佈局先進產能”同時存在的現像是正常的,是通過市場進行的自然淘汰。而且這裏需要明晰一個概念,落後產能是從生產技術層面判斷的,過剩產能則主要是從供需層面判斷的。尤其是目前很多新興產業面臨的是旺盛且多元的市場需求,一些技術相對落後的產能通過合理配置依然可以發揮作用。

目前我們也在強調要“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於產能問題,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完善標準體系,形成一個合理的長效機制。

《21世紀》:目前我們正在推動生產領域的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這是否也會對我們優化產能佈局、推動產能提質產生積極影響?

魏琪嘉:當前推進的生產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是在為推動節能降碳,擴大有效投資,形成投資消費的良性循環,提供一個很好的抓手。只要資金搭配合理的話,能激活很大的一部分市場。

設備更新改造不僅是簡單的新舊機器替換,本質上是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調整,這必然會帶動舊的工藝與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進而促進整體生產工藝及生產模式的創新,進而將技術創新落實到產品生產環節。

從產業結構和產能優化的角度上看,一方面能夠推動傳統產業生產方式的更新換代,進一步加速相關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轉型,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也為新興產業提供了更多的市場需求,目前的高端裝備、智能化設備也有了更廣泛的應用空間,未來也會有更多的新興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