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多地小學入學人口下降 校園擁擠和掐尖招生難題猶存

2024年秋季義務教育入學已經啟動,將有多少新生入學,受到教育部門和全社會的關注。

由於二孩人口高峰影響,2023年全國小學招生1877.88萬人(當年招生主要面向2016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出生人口),創近20年峰值。

北京家長黃齡(化名)的女兒本應在2023年秋季入學,但黃齡預感到入學高峰,於是試探性地詢問學校和教委能否晚一年入學,沒想到得到了很乾脆的肯定答覆。

“學校就在我家旁邊,一年級已經連續幾年招生超過10個班,看著每天放學擁擠的人流,我其實有點慶幸,自己的孩子今年可能不會這麼擠了。”黃齡說。

21世紀經濟報導梳理各地發佈的2024年中小學招生計劃、預估數據發現,2024年秋季小學入學人口普遍回落,但部分地方的小學校園或許將更加擁擠,因為小學入學人數仍大於畢業人數。

前幾年的小學人口高峰正向初高中轉移,2024年秋季初中入學人口普遍增加,校舍、師資壓力陡增。

入學人口變化,勢必對招生政策產生影響。21世紀經濟報導梳理髮現,雖然各地中小學招生入學政策保持穩定,但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2024年小學入學人數減少

2023年,全國小學招生1877.88萬人,比上年增加176.5萬人,增長10.37%,招生總人數和相比上年增加的人數,都創下2003年以來的最高峰。

相距雖然只有一年,但2024年秋季小學入學壓力確實將大大放緩。

首先,從幼兒園人數來看,2021年全國入園人數1526.24萬人,比上年減少265.16萬人。

近年來,隨著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提升到較高水平,幼兒園入園人數變化趨勢與三年後小學入學人數變化趨勢較為匹配。

比如,2018年~2020年,幼兒園入園人數呈“V”形變化;隨後的三年,也就是2021年~2023年,小學入學人數亦呈“V”形變化。

其次,21世紀經濟報導梳理髮現,近期多地公佈的2024年秋季小學招生計劃和預估人數也普遍比上年減少。

北京市海澱區2023年達到新生入學高峰。今年,海澱區小學入學人數相比去年回落,預計約3.4萬人,減少約17%。

2023年北京市西城區小學入學人數迎來“史上最高”,創紀錄地達到近2.5萬人。今年亦有所回落,預計約2萬人,減少約20%。

廣州市11個區近日發佈了2024年小學招生計劃,相比去年普降。番禺區招生計劃較多,公辦小學共招收一年級654個班,但比去年減少30個班。老城區中,越秀區公辦小學一年級招生計劃總數為351個班,比去年大幅減少了74個班。

根據前期摸底,青島市今年約有14萬人小學入學,相較於2023年17萬入學人數有所下降,但相較於小學畢業人數10.6萬人,全市仍存在約3.4萬個學位差。

逆增長背後的流動效應

青島市的情況在全國較有代表性,即雖然2024年小學入學人數下降,但小學在校生總人數仍在攀升,整體學位壓力有增無減。

3月28日的青島市人民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通過啟用新建校、學校內部挖潛、學位統籌等多種渠道,新增學位約3.6萬個,大於學位差3.4萬個,總體看學位能夠滿足適齡兒童入學需求。

北京市西城區幼升小人數總體也在高位徘徊,今年該區小學學位缺口約為1500個。

北京市人大代表、國家督學劉林介紹,北京市小學在校生規模在2023年首次突破110萬人,2025年將達到峰值117.5萬人左右,目前還有2萬個左右的學位缺口。

今年2月,廣州市有4個區發佈了2024年學位預警信息。根據南沙區的通告,6所公辦小學的起始年級學位供給緊張,還有兩個街道的公辦小學非起始年級學位供給緊張。

小學入學人口變化主要受出生人口、戶籍政策和人口流動等因素影響,雖然出生人口發揮重要作用,但亦不能輕視後兩者的影響。

比如,根據天津市和平區教育局的預先調查,2024年和平區小學入學人數將增加800人。

黃齡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她在北京的同事在結婚生子後,由於沒有北京戶口,便選擇落戶天津,讓孩子在天津讀書。

天津市的落戶政策較為友好,且天津市教育資源發達,對於周邊的北京非京籍家庭、河北教育相對欠發達地區家庭有很強的吸引力。

城鎮化導致城市新區不斷設立,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5月9日,在武漢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舉行的2024年新生入學服務範圍劃分聽證會上,據介紹,2024年秋季一年級入學新生預計將達6200人,比2023年預估入學人數增加約1200人。

經濟開發區吸引大量年輕就業者入住,容易出現新生兒和入學人口集中的現象,且由於往往是城市新區,教育資源的底子較差。

據報導,2019年至今,盤龍城地區新建和投入使用小學4所、初中2所、九年一貫製學校2所、公辦幼兒園10所。

人口流動帶來的入學人口變化鮮明體現在城鄉之間。浙江省武義縣2024年計劃招收小學一年級新生6045人,比去年減少約825人。

由於適齡兒童大量減少,武義縣政府網站數據顯示,該縣四所鄉村小學今年分別僅計劃招生1個班20人,比去年減少33%~50%。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王烽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我國仍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十年之內城鎮化率有望超過70%,之後才進入穩定期。這意味著人口還會向城鎮集中,教育需求隨之向城鎮集中。

中學學位供給壓力持續增加

與小學入學人口同比下降相反,2024年秋季初中入學人口料將繼續增長。

北京市海澱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學位供給壓力已傳導至中學,特別是初中學段。經初步估測,今年小學入學預計3.4萬人,初中入學預計3.2萬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或將增加0.9萬人。未來十年,海澱區中學階段學位供給壓力將會持續增加。

北京市西城區今年初中入學人數將從去年的1.5萬人增至1.9萬人。為緩解小升初人數壓力,進一步優化教育佈局,西城區今年將多措並舉新增初中學位。

據報導,今年西城區將通過多種方式增加學位,比如增加初中辦學空間,擴大特色校招生規模,甚至不排除通過新建學校或校區的方式來緩解學位壓力。

2024年,青島市初中一年級入學人數約11萬人,比2023年增加約7000人。

除了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亦呈現類似趨勢。

據報導,2024年長沙市有城區小學畢業生約8.11萬人,有城區初中畢業生約6.05萬人,與2023年相比,城區小學畢業生增加約1.17萬人,城區初中畢業生增加約4100人。

2024年江西省景德鎮市中心城區初中招生計劃共8150人,比上年增加700人。

“但初中入學人口增長會是一個短期現象,主要原因是此前的小學入學人口高峰的順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初中入學人口增長,對初中學校大班額治理提出了挑戰。近日,海南、河北、安徽等省份發佈的關於做好2024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均對防止大班額反彈提出了要求。

河北省通知提出,保障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切實滿足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劃片入學需求,確保56人及以上大班額問題不再反彈。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按照小學每班不超過45人、初中每班不超過50人標準招生。

廣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今年2月表示,對於初中學段,將結合當下與未來全盤考慮學位供需峰穀,通過小初資源銜接、建設九年製或十二年製學校、利用新開辦學校未使用場室招生等方式,緩解階段性入學高峰壓力。

人口變化下的“掐尖招生”問題

義務教育實行免試入學,但入學人口變化,也會影響“擇校熱”的降溫升溫。

為了應對入學人口高峰下的“擇校熱”,北京市實行了多校劃片與單校劃片相結合的就近入學政策。朝陽區2017年率先發佈政策,規定2017年6月30日後購買的學區房不再對應一所學校,入學兒童將參加所在片區的統籌分配。

但家住朝陽區的黃齡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這個政策並未落地,她每年5月都在朝陽區居住地對應小學查詢系統中查詢自己家所在小區,每次只顯示單校劃片結果。

“過去幾年,入學兒童逐年增長,但學校通過借校區等方式,把孩子都收下了。”黃齡說。

西城區等極少數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均衡、入學人口過於集中的學區,真正落地了多校劃片。

據報導,由於今年西城區幼升小人數總體仍在高位徘徊,加上類似德勝學區和三帆附小等熱點學區和熱點小學仍面臨巨大的入學壓力,因此西城區仍會繼續堅持多校劃片入學政策。

但小學入學人口下降,還是給優化入學政策創造了空間。各地發佈的入學政策中,都強調優化“長幼隨學”人性化服務舉措,即家庭內不同孩子安排就讀同一所學校,方便家長接送。

“前幾年入學人口高峰時,即便是公辦幼兒園,也無法全面落實‘長幼隨學’,現在則已具備了客觀條件。”山東某經濟發達市一位區教委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小升初不僅家長“擇校”,還伴隨著學校“掐尖招生”問題。特別是九年一貫製、單校對口直升等機制尚未全面覆蓋的地方,隨著初中入學人口增長,風險敞口亦隨之擴大。

近日,央視曝光了一些機構與個別學校勾連,舉辦以“掐尖”為目的的招生說明會,通過各種違規“掐尖”手段,以此來與普通學校拉開生源質量的差距。

調查中列舉出的“掐尖”的方式,包括組織學生參加選拔考試、收取學生簡曆、要求杯賽成績等,並且手段隱蔽。

5月17日,北京市教委對兩所涉事學校北京明誠外國語學校(民辦學校)和陳經綸中學進行了核查處置通報。通報稱,堅決杜絕“掐尖招生”等違規行為,堅決維護義務教育招生入學秩序。

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初中是否“掐尖招生”與入學人口增減,其直接關係並不明顯。“只要地方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政策推進不到位,仍然想舉辦個別所謂‘好學校’,就無法根除‘掐尖招生’。”

各地發佈的關於做好2024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均將陽光招生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嚴禁提前組織招生,嚴禁借轉學名義變相“掐尖招生”,實現義務教育“零擇班”等舉措。

儲朝暉認為,只有做到以下兩點才能根除“掐尖招生”:第一是教育評價標準多元化,而不是只根據考試成績評價學生,考核教師和學校;第二是學校之間均衡發展,學校辦學質量大體相當,學校和學生之間根據辦學特色和自身特長雙向選擇。

(作者:王峰 編輯: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