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藍色糧倉”建設 海洋領域專家共話海洋漁業創新發展

中新網青島6月13日電(胡耀傑 王禹)“推動藍色轉型,建設藍色糧倉,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是貫徹落實大食物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重要舉措。”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中國水產學會秘書長崔利鋒在出席12日舉行的第二屆青島“海洋·發展”大會上如是說。

當日,第二屆青島“海洋·發展”大會在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舉行。多位海洋領域有關院士專家相聚“藍色糧倉”高端論壇,為發展海洋漁業凝聚智慧和力量。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依海而生,向海圖強,更是發展“藍色糧倉”的題中之義。崔利鋒在致辭中指出,未來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主要途徑和增量將主要來自水產養殖。“近年來中國水產養殖發展走在世界前列,但未來也面臨發展空間受限等困難和問題。”

6月12日,第二屆青島“海洋·發展”大會舉行。劉邦華 攝6月12日,第二屆青島“海洋·發展”大會舉行。劉邦華 攝

針對發展空間受限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在作學術報告時表示,在陸域和近海養殖空間趨緊的情況下,蘊含廣大潛力的深遠海養殖是建設“藍色糧倉”、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徑。他提出,“藍色糧倉”挺進深遠海最重要的是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兩個鏈條。

“要從產業鏈上遊的苗種繁育、飼料研發,到中遊的養殖設施與裝備設計,再到下遊的產品加工進行創新,並建設深遠海養殖的完整產業鏈,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麥康森說道。

水產品加工一邊連接漁業生產,一邊直接面向市場,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薛長湖表示,水產品是重要的食品來源,而且營養豐富,對保障人類健康的作用不可替代,而水產加工作為漁業生產的延續,能優化漁業產業結構,帶動漁業經濟增長。

他表示,應加快促進水產品深加工,提升水產品副產物高值化利用水平,拓寬水產品加工產業鏈建設,努力把“藍色糧倉”這篇文章做精做好,讓“藍色糧倉”愈發充裕穩固。

種業是農業發展的“芯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在第二屆青島“海洋·發展”大會上,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正式揭牌。據悉,該研究院是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等涉海高校院所共建,定位於建設國際一流的海洋種業創新中心,打造面向產業進行技術開發、轉移和熟化的高水平研發平台,成為種業新概念、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策源地,突破系列種業核心技術,提升藍色種業科技創新能力。

本次大會由青島市政府、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主辦。會上,中國海洋大學牽頭建設的山東現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體(以下簡稱“共同體”)正式揭牌成立。

據悉,共同體將圍繞服務海洋強國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重大任務,堅持產業導向、政府推動、高校領銜,聚焦現代海洋漁業、高端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智慧海洋等產業領域,聯合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力爭利用3年至5年時間,建設成為引領全國、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