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匯聚海內外政商領袖共商構建新絲路機遇

為期兩日的第九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今日(九月十一日)開幕,吸引約6 000名來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政商界領袖,包括約10個國家的官方代表和多名國際商界翹楚,以及逾100個代表團38家央企參與。出席者共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入下一個金色十年的發展機遇及具潛力的領域,並展望共建國家和地區未來在投資、商貿、創科、綠色發展等方面有更多元化且更緊密的合作。
 
自二○一六年起,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每年舉辦論壇,已成為推動香港、內地及海外企業在「一帶一路」項目合作上的最大和最重要的國際商貿投資平台。論壇不單展示香港在共建「一帶一路」擔當重要的功能平台角色,亦為企業及專業服務締造更多商機。
 
今年論壇進一步強化廣度及深度,以「構建互聯互通、創新及綠色新絲路」為主題,各環節緊扣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宣布國家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推動香港與共建國家和地區在貿易投資、科技、文化藝術與人才交流等廣泛領域的合作,並推廣香港作為展示「一帶一路」民間交往成果和促進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開幕環節致辭時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啓發了許多國家和經濟體共同分享機遇、發展和文化交流。香港作為國家最開放及最國際化的城市,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願景的關鍵節點。
 
他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是唯一享有中國優勢與世界優勢的國際城市。作為「超級連繫人」和「超級增值人」,香港擁有國際級的基建及專業服務支援,以促進貿易和優化項目。他亦闡述香港在貿易、法律服務、創新科技、綠色發展及人文交流方面的最新發展。
 
李家超說,展望將來,隨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步入下一個金色十年,通過「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友誼及商務合作,各經濟體的增長、各企業的躍進、各社群的凝聚都將變得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
 
國家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李詠箑、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苟坪,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肖渭明亦在開幕環節致辭。越南常務副總理阮和平及新開發銀行行長迪爾瑪·羅塞夫分別於開幕環節和專題午宴發表主題演講。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專題午宴致歡迎辭。他指出,香港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包括既深且廣的股票市場和蓬勃的債券市場,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和企業籌集基礎設施、綠色轉型和社區項目資金的理想平台。同時,作為亞洲領先的綠色金融中心和快速發展的國際綠色科技中心,香港提供的金融和科技解決方案,助力各經濟體擁抱綠色轉型,實現淨零目標。加上卓越的專業與風險管理服務,香港將與「一帶一路」經濟體攜手並肩,實現高質量發展,共創繁榮的未來。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資深大律師則在題為「利用香港的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共建綠色、可持續和創新的絲綢之路」的專題分組論壇致開幕辭。他表示,在開展「一帶一路」項目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法律問題甚至爭議。香港正是提供一站式高水平國際化法律和糾紛解決服務的理想地點。他並向與會者介紹香港在相關方面的獨特優勢,包括香港對環境、社會及管治標準的嚴格要求、全面的知識產權法律,以及香港信譽卓著的爭議解決服務。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主持以「多邊合作構建互聯互通世界」為題的政策對話環節,與三名海外國家的經貿部長探討利用多邊合作,為共建國家和地區帶來更多機遇。他指出,透過「硬聯通」、「軟聯通」及「心聯通」推動國際合作,有助加速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繁榮,以達致「一帶一路」倡議協助構建全球命運共同體的願景。
 
商業主論壇匯聚知名商界領袖,探討香港促進共建「一帶一路」的商貿合作。今日另外三場專題分組論壇的議題則包括「中國(香港)國際服務貿易洽談會」、「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專屬自保保險公司的角色」,以及「攜手合作促進綠色發展•共同繁榮建設聯通世界」。
 
此外,特區政府在論壇上分別與馬爾代夫和印尼就加強反腐合作、與柬埔寨就推動雙邊經貿合作,以及與所羅門群島就航空氣象科學及技術合作舉行諒解備忘錄交換儀式。論壇亦促成21份商貿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今屆論壇新設「綠色專章」,把推動綠色發展及科技創新的專題分組論壇納入其中,邀請相關界別的商界領袖和企業代表就綠色科技應用分享見解及經驗,探討香港如何為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願景作出貢獻。
 
論壇亦得到超過200位獲頒「一帶一路奬學金」的學生、青年發展委員會的青年大使、「連青人網絡」的會員和「共創明『Teen』計劃」的學生及友師參與,讓他們親身了解「一帶一路」的最新發展和機遇,推動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論壇明日(九月十二日)繼續舉行,當中商業主論壇將聚焦中東地區及其他新興市場,探討開拓這些市場在「一帶一路」下的新發展機遇;亦將設有三場以創新及科技、城市發展,以及中東及北非地區為重點的投資項目介紹環節。此外,今屆論壇共設有800多場一對一項目對接會,涉及超過280個項目。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