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擬中選結果公佈 種植牙“萬元時代”徹底結束?專家解讀

1月11日,口腔種植體系統集中帶量採購產生擬中選結果。具體過程究竟怎樣?預計今年3月下旬到4月下旬,種植1顆牙的費用有望降低約50%。這是否意味著種植牙“萬元時代”的徹底結束?種植牙集采難在哪?《新聞1+1》連線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價格招采室主任蔣昌鬆,共同關註:種植牙集采結果,怎麼看?

專家:口腔種植體系統集采相當成功

1月11日,口腔種植體系統集中帶量採購在四川開標,產生擬中選結果。此次集采擬中選產品平均中選價格降至900餘元,與集采前中位採購價相比,平均降幅55%,共有55家企業參與,其中39家擬中選,中選率71%。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價格招采室主任 蔣昌鬆:應該說這次55%的平均降價幅度比較合理,各方也都能接受。39家擬中選企業的品牌,能夠占到集采需求量的87%,接近九成。換句話說,臨床上常用的主流品牌在本次集采中全部中選。由此可見,各方參與的積極性很高,總體上我認為這一次的集采相當成功。

集采降價後,其他環節會不會再漲價?

主持人:種植體集采降價了,從“批發”到“零售”環節,會不會再漲價?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價格招采室主任 蔣昌鬆:在公立醫院不存在這一問題,現在其強調有序推進“技耗分離”,耗材“平進平出”。比如說採購價格是770元,未來在公立醫療機構銷售給患者的價格也是770塊錢,不會有任何的加價。但是在民營醫院是允許根據市場供求關係等因素,允許一定程度合理加價的。另外,這一次我們也是圍繞種植牙全流程做好價格調控工作,從醫療服務到種植體,再到牙冠,加成的價格不會“天馬行空”,而民營醫院本身的市場屬性、競爭環境,也使得它不可能加出一個完全不合理的價格,那樣的話患者也不會選擇去它那裡種植牙了。

為什麼國內每年種植牙的需求量只有400萬顆?

主持人:按常人30顆牙計算,我國20-44歲年齡層平均缺牙0.4顆,55-64歲群體人均缺牙3.73顆,65-74歲人均缺牙7.5顆,但為什麼國內每年卻只有400萬顆的種植牙需求量?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價格招采室主任 蔣昌鬆:總的來說,我們種植牙的需求量跟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比較低,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種植牙的價格比較昂貴,尤其是在大城市、大醫院,種一顆牙基本上到1.8萬甚至2萬以上的價格。因此不少老百姓種不起牙,也很難種得上牙。反映在需求量上,相對來就比較低。

種植牙“萬元時代”結束?

主持人:人們自然期待,價錢談下來了,我們什麼時候能裝到嘴裡去,享受到這個服務呢?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助理價格招采室主任 蔣昌鬆:按照規劃,在完成了種植牙醫療服務價格、種植體集采之後,接下來還有一項工作要做,近期還將對種植牙過程中配套使用的牙冠耗材開展競價掛網,四川先做,其他省份3月份會跟進聯動。這樣的話,我們預計種植牙集采最快的省份將在3月底,還有一部分省份4月份,最晚也應該在5月前,大家都能全面享受到萬元以下的種植牙了。目前在我們的大城市、大醫院,種一顆牙可能要1.5萬到2萬之間的水平,集采落地之後就是千元級別了。但是每個地方會一些差異,比如說像北京、上海種植一顆牙可能會七八千元,在一些經濟相對沒那麼發達的地方,可能四五千元也能做到。

種植牙能否像心臟支架一樣大降價?

主持人:冠脈支架均價從1.3萬元左右跳水至700元左右,降幅達93%,種植牙價格可能有這樣程度的降幅嗎?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助理價格招采室主任 蔣昌鬆:集采事業強調提速擴面,現在也更加強調落地的執行效果。提高執行的質量,就是要追求各方的利益平衡。不能只是單純地追求降價,還要考慮照顧到醫療機構,要尊重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也要尊重我們生產企業研發生產產品的成果價值。同時還要讓醫保基金能夠可持續,從而實現多元目標的動態平衡。就像這次集采,我們就是要深化醫保、醫療、醫藥的協同改革、協同發展治理,實際上這一次集采,就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無論是醫療機構還是企業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不能過分強調降價。

如何看待“史上最難集采”的推進?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助理價格招采室主任 蔣昌鬆:有人稱種植牙的集采是“史上最難的一次集采”,也有人把這一過程形容為一次“小型醫改”,因為它涉及醫療服務價格,又涉及民營醫院。而這一次的工作,實際上也是為以後常態化、制度化推進帶量採購,以採購和使用為突破口,進一步深化醫改提供了很好的樣本案例。我想各方接下來都可以進行解剖分析,瞭解它到底在我們的醫改當中能發揮什麼作用,發揮多大的作用,從而更進一步去借鑒。

編輯 鄧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