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紀實節目何以動人?餘華蘇童西川陪你“在島嶼讀書”

“餘華和蘇童真是‘相愛相殺’。”

“看著西川在海邊敲著鼓唸著他寫的詩,那一瞬間我熱淚盈眶。”

“當餘華提到鐵生,史鐵生老師就存在於這張合影。”

……

從2022年到2023年,一檔文學類紀實節目讓觀眾“笑了,又哭了”。

節目名叫《我在島嶼讀書》。作家餘華、蘇童,詩人西川,旅行博主房琪來到海南分界洲島,在島上開出一間“分界書屋”,並迎來《收穫》主編程永新,作家葉兆言、祝勇、黃蓓佳,詩人歐陽江河,攝影師肖全等好友相聚於此。

評論區的網友還給節目起了另一個名字,叫“文壇老友記”。

(一)

看完節目後,一位網友說:“這才是‘嚮往的生活’。”

什麼樣的生活呢?

在一個面朝大海的地方,身邊總有海風,和親密的老友。大家閱讀,散步,騎行,垂釣,圍坐篝火擊鼓而歌,懸崖觀影又遇海上明月。

聊天無處不在,自由而豐富,有對世界經典的閱讀心得,有對同道中人的確認,也有深入的觀察與探討,比如“純文學”和“類型文學”的關係,文學原著與影視改編的關係,等等。

許多有意思的對話恰在朋友之間“越說越起勁”的氛圍中誕生。比如11期里,餘華、蘇童、西川給外國文學排出了一個“4-4-2”陣型:兩個前鋒是《尤利西斯》和《堂吉訶德》;四個中場是《戰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喧嘩與騷動》和《百年孤獨》;四個後衛是 《包法利夫人》《城堡》《神曲》和《浮士德》;守門員則由《歐也妮·葛朗台》“擔任”。

他們還一時興起,在球場邊上安排了“乾著急”的“教練員”莎士比亞、“助教”狄更斯和“新聞發言人”雨果,並表示“還有一千個偉大作家因為受傷沒有上場”。這一幕讓很多觀眾忍俊不禁,津津樂道。

而過去隱身於作品背後的作家也慢慢走了出來。有時,哪怕在一閃而過的鏡頭或隻言片語里,他們的性情也會有十分微妙的展現。

比如在首期開頭,蘇童一下就喜歡上了那張面朝大海的書桌,他看著窗外說:“春暖花開倒也不必,秋雨蕭瑟也是美的”;餘華穿著T恤和沙灘褲現身,看到年輕時的照片會嘿嘿一笑:“是比蘇童帥一點”;而才進書屋的西川,看到唐詩宋詞就忍不住開始“倒騰”書的位置……

這些日常的、隨性的畫面,也在不知不覺間,拉近了我們與文學的距離。

(二)

其實,這個節目不僅有關讀書,有關文學,有關作家,它也像是一台神奇的時光機。你可以說,它傳來了一首首時代的戀曲。

餘華、蘇童、西川,他們共同擁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他們都曾用小半導體收音機聽音樂:聽著《流浪者之歌》,想像歌曲背後的世界;聽著《鄉間的小路》和《外婆的澎湖灣》,感到莫名的安心;而當崔健的聲音響起,他們一下就知道,那是屬於他們的聲音。

他們也都曾為突然湧入的世界文學名著欣喜若狂。那時買書要憑票,同樣一張票,有人能買到四卷本巨著,有人就只能買到輕輕一冊,總之是厚是薄,全憑運氣。有一次,蘇童好不容易排到了,文學名著卻都賣光了,他只能買回了一本《微積分》。

再後來,誌同道合的文學青年們相互辨認,相互欣賞,漸漸走到了一起。1993年在海南的藍星筆會、1998年在羅馬萬神廟、1998年在台灣……一張張老照片定格了當時的文學青年,他們眼裡有光,充滿朝氣。

而來到島嶼後,重逢的他們也找回了再談文學的熱情,從一本書說到一個人,從一個人說到一段文字,一切就像十幾二十歲時那樣。

另一邊,餘華、蘇童和老友馬原的視頻連線也讓人感慨不已,視頻一接通,他們同時看到了自己和對方的白髮。而重拍合照時,餘華的一句“鐵生不在了”更讓許多人在屏幕之外瞬間破防。

有一種東西是能跨越時空的,是能喚起所有人共鳴的,那就是感情。

(三)

對於文學,我們一直有著一種“小眾”的印象:看小說的人遠沒有看球賽、看電視劇、看電影的人多(不少人瞭解文學作品也是通過影視改編)。

但近幾年,除了《我在島嶼讀書》,還有幾部文學類紀實節目深受讀者喜愛,比如紀錄片《文學的日常》第一季、《文學的故鄉》、《文學的日常》第二季。它們的存在本身意味著:誰說慢節奏的文學節目就沒人看呢?

現代社會,一切都是那麼快,連信息都開始要求“秒回”。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多了,從線下延續至線上,但內心的孤獨和距離感卻與日俱增。現代學科的發展加速了社會的進步,也加重了人的分裂與焦慮,而文學,它的本質是最反內卷的。它關乎人的內心,關乎每一次自我對話和自我建設,可以說,越孤獨,越需要文學。

在《我在島嶼讀書》開頭,餘華、蘇童、西川為書屋起名“分界書屋”,這個命名本身或許很能解釋為何節目受到了這麼多觀眾的喜歡。分界,在餘華的解釋里是把生活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物質生活,一部分是精神生活。蘇童說:“當你走到這個分界書屋的時候,你從一個嘈雜的、忙碌的生活中掙脫出來,走到這個界限之內,你可以看到海,但是你捧起那本書來,哪怕看三頁,哪怕看十頁,那都是一種‘分界’的姿態。”

而每一個觀眾,也在雲端探訪了這間“分界書屋”。在每週大約50分鍾的時間里,他們回歸自己的精神世界,從嘈雜的、忙碌的生活中掙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