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康書記後再演現象級大劇定海神針,吳剛:對“徐忠”不滿足

掃黑劇《狂飆》掀起的全民熱情狂飆仍在發酵。人藝演員吳剛在劇中扮演掃黑督導組專員“徐忠”,這已經是他第二次在多年不遇的現象級大劇中扮演正義方的“定海神針”,上一次是2017年的《人民的名義》。

然而,相比那時全民喜愛、集體守護“達康書記的GDP和保溫杯”,這次的“徐忠”受劇本限制,吳剛和觀眾都感受到了不滿足。針對劇中一些爭議性情節,吳剛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現象級作品

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丟分

大家齊努力才能形成

北青報:《狂飆》在春節檔掀起的“狂飆”是否超過預期?

吳剛:比預料之中稍微高一點,現在確實是全民“狂飆”啊。其實從題材到劇本,在創作階段已經能感受到它是部非常上乘之作,拍完之後,應該會受觀眾喜歡。

北青報:作為颶風中央當事人,近來您個人有什麼切身的感受?

吳剛:這段時間一直在劇院排演《茶館》,沒有時間完整收看。我會找時間認真學習一下。

北青報:您認為它能夠成為現象級作品的原因是什麼?

吳剛:是題材、演員、劇本等方方面面整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是集團作戰,不是小分隊。大製作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丟分,大家齊努力才能形成這樣的用心之作。

徐忠的作用

他是“正”的這一方

他代表了督導組

北青報:“徐忠”這個人物對於您個人來說,吸引力在哪裡?

吳剛:從徐忠視角切入、展開整部戲挺有新意。但主要還是接受朋友邀請幫忙完成任務。我跟出品方不僅是工作上的關係,也是家人一般的感情。家裡邊有事肯定要家人出面,難道還讓“隔壁老王”出面?肯定不行啊。

北青報:“徐忠”跟“達康書記”都屬於正義一方定海神針類型的人物,您為何願意“重複”?

吳剛:不是同一類。“達康”更有人味,優缺點共在,所以觀眾比較喜歡。“徐忠”更偏向工具型人物,觀眾會感覺些許單薄。希望下一部能再寫一個“徐忠傳”,把他寫得豐富些我再來詮釋吧。

北青報:如何評價徐忠在全劇中的作用?

吳剛:張頌文扮演的高啟強,從賣魚到蛻變,最後接受法律製裁是必然,因為邪不壓正。而徐忠就是“正”的這一方,他不是一個人,他代表了督導組,背後的靠山是強大的。

北青報:“徐忠”這個人物的表現空間不如“達康書記”大,您在創作時進行了哪些二度創作?

吳剛:第三階段的戲一直在修改當中,包括指導組怎麼展開工作的,隨時會調整,隨時在變化。再加上這個人物缺少鮮明的優缺點和鮮活的細節,所以施展路線比較狹窄,也限制了很多表現。

北青報:“徐忠”被誣陷回京接受審查期間,有一場跟妻子的戲,也是您跟生活中的夫人嶽秀清再度演夫妻。其中提到了刻意隱瞞冠心病,算是“徐忠”唯一的生活面體現。這場戲是臨時添加來彌補“徐忠”這個人物過於“單薄”的問題嗎?

吳剛:很多重頭戲都拍不過來,哪有可能給我加戲。其實是原本劇本里有一點跟妻子的戲,正好我媳婦秀清來探班,導演看到嫂子來了,就說給咱幫幫忙吧,她堅決不同意,說我是來改善夥食把後勤服務好的,工作不在我的計劃里。後來經不住導演反複勸說,耳根子軟,那就演唄。但這場戲也沒有特別重要的事,不足掛齒。

高光時刻

抓捕楊健現場

點名環節是真實的存在

北青報:抓捕楊健的現場,是“徐忠”全劇的高光時刻。能介紹下當時的創作過程嗎?買酒和點名兩個細節背後有什麼故事嗎?

吳剛:關於這場戲我看到很多評價,有的覺得很激動,有的覺得略尷尬。其實這場戲本意也是向逝去的一線民警致敬吧。點名的環節也不是導演杜撰,是真實的存在。福建省一個公安局,到現在一直保持著重大活動喊名字的習慣,無論是在職還是逝去的,都會用這種形式來激勵民警,我們把它搬到螢幕上。當時的設計,首先生活當中對家人朋友戰友以酒祭奠是一種習慣,再者楊健這個人也談不上十惡不赦,內心民警榮譽感、自豪感還沒有泯滅,用這種方式來溫暖、喚醒他內心漸漸失去的榮譽,他就可能自首,可能會保命,徐忠也可以更完整地掌握案件證據。

北青報:您如何評價兒子扮演高曉晨的表現?在拍攝過程中有給予過什麼指導嗎?

吳剛:我還沒有時間整部劇觀看學習,現場也沒有看他的表演。其實孩子自己選擇了這個職業,將來的路是要他自己走的。吸收批評,認識到優缺點,可以讓他在下一部戲中有更好的表現,進步。

北青報:觀眾對劇中的一眾配角表現評價很高,您在拍攝過程中有留下一些深刻印像嗎?

吳剛:其他演員表現都很棒。任何一個爆款的戲,不是一個兩個人表現好,必須各部門都非常優秀不掉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