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進入新一輪大地震發生期了嗎?

來源:中國新聞社

中新社記者:賀劭清

全文字數:2508

預計閱讀時間:7分鍾

北京時間2月6日9時17分和18時24分,土耳其先後發生兩次震源深度20千米的7.8級地震。據法新社報導,當地時間2月8日,土耳其和敘利亞北部地區6日發生的大地震已造成逾1.5萬人遇難。

土耳其地震發生後,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對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坡進行了預測,並第一時間將相關數據與土耳其同行共享。為什麼土耳其地震破壞力度如此之大?全球進入新一輪大地震發生期了嗎?人類應如何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應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副主任許強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土耳其地震破壞力度如此之大?

許強:土耳其地震的破壞力度大,除了地震本身震級高,還有兩次強震疊加、震中離城市近、建築抗震能力不足、強震發生時間、氣候等多重因素導致。

在過去的強震救援現場,人們常看到一些山體、建築搖搖欲墜,但並沒有整體垮掉,但如果地震時間延長十幾秒,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而土耳其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兩次7.8級地震,不少第一次被震裂的建築、山體在第二次強震中受損嚴重。

土耳其地震第一次強震發生於當地時間淩晨4時許,許多人正在睡夢中,來不及自救逃生。同時嚴寒的氣候縮短了人類戶外生存時間,不利於震後救援。

圖為當地時間2月9日,航拍土耳其卡赫拉曼馬拉什受災地區。圖為當地時間2月9日,航拍土耳其卡赫拉曼馬拉什受災地區。

中新社記者:和常見地震相比,本次地震有什麼新特點?這對震後救援帶來哪些挑戰?

許強:和常見的主餘震型地震不同,土耳其地震屬於震群型地震中的雙震型地震。雙震型地震是指兩次震級差不多的地震在短時間內接連發生。

雖然雙震型地震比較罕見,但此次土耳其地震所處的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帶曾經發生過雙震型地震。

雙震型地震的兩次地震一般發生在靠得很近和具有相關關係的兩條斷裂上,目前似乎還沒有在同一條斷裂上短期內發生兩次強震的案例,一般一條斷裂經曆一次強震後會徹底破裂,而不會短期內再破裂一次。

土耳其地震同樣,一條斷裂發生破裂後,這條斷裂的應力進行了調整,進而影響到附近的斷裂,附近或與之相關的斷裂也因為應力調整而發生地震。就如同一群人擠在一起,如果有一個人倒下,可能旁邊的人也會跟著倒下。

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帶位於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結合帶,這條斷裂帶比較寬大,由多條次級斷裂構成。一條斷裂破裂後,會讓附近斷裂的應力進行調整,進而產生較強餘震。同時,兩次強震疊加導致交通癱瘓,加劇了救援難度。

中新社記者:預計土耳其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將持續多久?

許強: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主要是滑坡,以及在強降雨天氣下產生的泥石流。

土耳其地震後,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強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利用前期已研發的地震誘發滑坡預測模型,對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坡進行了預測。

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坡預測結果(左)及其與城市和人口的空間位置關係(右)。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供圖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坡預測結果(左)及其與城市和人口的空間位置關係(右)。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供圖

預測結果顯示,土耳其地震滑坡易發區主要沿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帶分佈。地震重災區人口密度最為集中的阿勒頗、加濟安泰普和安塔基亞地區距山脈主體有一定距離,位於滑坡災害威脅較小的中-低易發區。但由於土耳其建築的抗震性較差,仍面臨房屋坍塌損毀問題。

沿山脈一側分佈的幾處人口密集城鎮位於中-高易發區。緊鄰靠山區域存在滑坡和崩塌的威脅。卡赫拉曼馬拉什位於東安納托利亞山脈之中,兩側山體均位於中-高易發區之中,面臨滑坡災害風險威脅,應注意震後次生災害的影響。

次生災害究竟會持續多少時間,主要與當地同震滑坡數量、規模以及嚴重程度相關。一般地震所直接導致的次生災害會在10年左右快速衰減,但衰減並不意味著次生災害停止。日本關東地震五六十年後,當地地質災害才完全恢復到震前水平。從目前的遙感影像看,可能因地形高差和坡度的原因,本次土耳其地震所產生的次生災害不是太嚴重,其影響時間相對較短。

許強在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看實驗數據。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許強在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看實驗數據。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中新社記者:土耳其地震給其他國家帶來了什麼影響?全球進入新一輪大地震發生期了嗎?

許強:土耳其地震發生時亞歐非三大洲多國均有強烈震感,相鄰的敘利亞受影響最為嚴重,一些土耳其以北的國家也受到影響。

每一次地震都是一次應力調整,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條斷裂破裂後,往往會影響鄰近斷裂應力進行調整。

曆史上全球強震一直都很多,並不是今天才有這麼多強震。目前並不能判斷土耳其地震會否導致全球地震數量增加,但可以判定在本次地震後,土耳其地震所在的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帶上的地震會進入活躍期,因為這條斷裂帶上斷裂的應力會逐漸調整,且調整範圍逐步擴大。

中新社記者:面對災害,我們應如何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同應對?

許強:土耳其地震發生後,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啟動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機制,向土耳其和敘利亞提供緊急援助。首批向土耳其提供4000萬元人民幣緊急援助,向敘利亞方面提供3000萬元人民幣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除派遣了中國救援隊緊急馳援土耳其震區,各路民間救援隊也陸續啟程。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對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坡進行預測後,第一時間將相關數據共享給伊斯坦堡科技大學的土耳其地震專家Tolga Gorum。

圖為當地時間2月9日,土耳其哈塔伊,一名婦女在倒塌建築物廢墟下被搜救人員救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為當地時間2月9日,土耳其哈塔伊,一名婦女在倒塌建築物廢墟下被搜救人員救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Tolga Gorum在荷蘭攻讀博士學位時,在導師建議下來到四川學習,他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5·12”汶川特大地震。接下來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會和Tolga Gorum展開合作研究,希望給當地地震救援、災後重建更多科技支撐,讓救援力量第一時間前往最需要去的地方。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國際社會向中國施以援手。同樣,2010年海地地震、2011年日本地震、2015年尼泊爾地震、2018年印尼中蘇拉威西省地震等強震發生後,中國也在第一時間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包括黃金72小時的救援、運送救災物資、提供科技支撐以及災後重建等。

中國還無償向國際學者開放了部分地質災害數據,分享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接下來成都理工大學還計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溝通,幫助地災頻發的國家進行滑坡監測預警,同時分享重大自然災害應急處置的“中國經驗”。

“地球村”上任何國家,都很難僅憑一國之力,應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同樣,地球環境影響受多個圈層相互作用,一個國家發生地震、洪水、火災等自然災害後,也會產生全球性影響。只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合作,才能更好應對“地球村”的極端自然災害。

受訪者簡介:

許強,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副主任。主持

重大項目課題等60餘項,參與了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等數十起重大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並在世界實現了滑坡預警的“新突破”。

原標題:《許強:全球進入新一輪大地震發生期了嗎?| 東西問》

文字編輯:文龍傑

排版:趙曉倩

責編:宋方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