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如何看待醫保門診共濟改革

“個人醫保賬戶里的資金減少了?”近期,多地實施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改革,並同步調整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計入辦法,引發社會關注。針對公眾疑問,《人民日報》、新華社刊發專家觀點指出,“個人賬戶保門診小病”局限日益凸顯,共濟保障改革勢在必行。

相關專家的闡述,回應了輿論關切,也廓清了一些爭議。事實上,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並非新事物。2021年4月,國辦印發《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已經提出增強門診共濟保障功能、改進個人賬戶計入辦法、規範個人賬戶使用範圍、加強監督管理、完善與門診共濟保障相適應的付費機制。

有改革就有調整。以改進個人賬戶計入辦法為例,上述《意見》指出,在職職工個人賬戶由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計入,計入標準原則上控製在本人繳費基數的2%,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入統籌基金。基於此可知,單位繳納的錢被統籌了,而不再進入個人賬戶,這正是參保人發現自己醫保賬戶中錢少了的原因。

那麼,個人賬戶上的錢減少了,是否意味著醫保待遇會受損?這並不能從表面上的變化去理解。個人賬戶減少的錢,將轉化為統籌基金大池子的增量,用來承擔以往個人賬戶小池子需要支付的普通門診費用,且個人賬戶之前的累計結存仍歸個人使用,有利於更好地發揮醫保的共濟功能。

此次醫保制度改革,還有很多變化。比如,個人賬戶使用範圍拓寬,使用主體從個人擴寬到配偶、父母、子女等;再比如,還改變了以往“有病的不夠用、沒病的不能用”等弊端。從這個角度看,改革就是一場利益調整,通過算大賬、長遠賬,讓更多人受益。

一項初衷良好的改革,也需要注重程序公正。為提高改革的公平性、可行性,改革前要多問計於民,廣泛徵詢民意,詳細告知為什麼要改、利弊之所在。具體到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改革,出於對個人利益的敏感,每個參保人都有權知道個人賬戶的錢為何少了,都迫切想知道自己的權益有沒有受損。

醫保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改革方案設計越周全,推進時就越順暢,越直面民眾訴求,就越能獲得認可。各地在推進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與民眾保持良性互動,做好政策答疑釋惑、細化配套措施,讓參保職工更有獲得感,才能體現改革初衷。

關於社會保障,中央一再強調八個字: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是水漲船高的關係。具體到醫保改革,要堅持通過完善制度,不斷引導預期,以更好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逐步減輕參保人員醫療費用負擔,促進制度更加公平、更具有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