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手機預置軟件勢在必行

轉自:經濟日報

  手機剛激活就看到滿屏的預置應用軟件;手機沒用多久,存儲空間就被占了一半;想卸載卻找不到入口……部分手機預置應用軟件功能較弱,佔據存儲空間,還可能推送廣告,影響個人信息安全,用戶自己的手機卻無法決定應用軟件的去留,規範手機預置應用軟件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為新機預置應用軟件已成為各大手機廠商的“標準動作”。進入預置名單的軟件涉及瀏覽器、輸入法、影音、商城、金融、資訊、遊戲等多種類型,其來源主要有三種:一是手機廠商旗下的應用,主要目的是為構築手機品牌自身的生態;二是運營商在與手機廠商合作的定製機上捆綁搭載應用;三是應用開發商出於營銷推廣需要,在出廠前預先“鋪貨”。

  按理說,手機廠商和運營商借“近水樓台”之便推廣自家應用本無可厚非,應用開發商為自己引流也並非不可理解。但是在預置應用問題上,手機廠商不應忽略用戶的感受。消費者普遍反感的不是預置安裝行為本身,而是相關的應用無法被刪除。這一帶有強迫性質的操作,不僅不會增進消費者對手機品牌和應用軟件的好感,反而帶來諸多差評。

  一方面,預置應用軟件影響了消費者使用體驗。另一方面,預置應用軟件潛藏侵權風險——有的強行推送廣告、過度索取權限,甚至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採集用戶信息,侵犯隱私權。

  近年來,相關部門接連出台了多項舉措規範應用軟件預置行為。2013年,預裝APP實行申報制度,正式被納入監管;2017年,規定“基本功能”外的軟件要可以卸載;2022年,進一步明確了“基本功能”的類型、範圍、數量,並要求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載方式供用戶選擇。值得關注的是,幫消費者奪回“卸載權”遠非看上去那麼容易。有的廠商在“基本功能”四個字上玩起了文字遊戲,有的廠商嚐試通過更為隱蔽的方式推廣應用軟件。

  治理為何如此困難?原因就在於背後強大的利益驅動。隨著我國手機硬件產業鏈的高度成熟,手機硬件毛利率越來越低,智能手機的競爭逐漸從拚硬件、拚配置向拚軟件、拚服務過渡,加碼應用軟件生態成為各大手機廠商突圍的方向。作為手機廠商盈利的渠道之一,預置應用軟件不僅貢獻了規模龐大的收入,而且實現了綁定客戶、搶奪市場、進行產業鏈推廣的目的,以至於出現“手機還沒賣出去,就已經回本”的奇葩現象。

  規範預置應用軟件,需要各方協力推進。手機廠商要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塑造自身差異化競爭優勢,逐步擺脫對預置應用軟件的依賴,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應用開發商應努力憑藉軟件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強買強賣留住消費者。監管部門則要不斷細化相關措施,增強標準規範對預置應用軟件的約束力,真正實現誰的手機誰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