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170年的土山灣畫館,見證張偉“最後的背影”

澎湃新聞獲悉,作為徐家彙書院開幕展,“傳承與影響——紀念土山灣畫館誕生170年藝術文獻展”將於2023年2月28日落下帷幕。1月11日,為展覽竭盡心力的近現代海派文獻研究學者、策展人張偉先生因感染時疫離開人世。他在病榻上依然牽掛著展覽。文獻展也因此成了他人生的謝幕展。據悉,展覽至今兩個多月間,已接待了2萬餘名觀眾。

1852年創立、位於上海徐家彙的土山灣畫館,被徐悲鴻盛讚為“中國西洋畫之搖籃”。

此次文獻展是土山灣畫館誕生170週年的紀念展,其中大多數珍貴檔案文獻和史料圖像出自已故策展人、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張偉先生的個人收藏,一半以上是首次披露,具有重要的史料和藝術價值,向觀眾展示了土山灣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先驅地位與大量實績,展示了土山灣畫館的傳承脈絡與深遠影響。

土山灣文獻《繪事淺說》,展覽現場

土山灣文獻,徐詠青民國初年為《婦女雜誌》《小說時報》等所繪封面原本,展覽現場

土山灣文獻,徐詠青編繪《水彩畫風景寫生法》原本(大東書局1922年),展覽現場

“在今天,土山灣這個詞好像已經沒有了。有些知道的人,也把土山灣和徐家彙混在一起。但是在當時,兩者全然分開。土山灣和徐家彙的分界線,是今天的徐彙區區政府(漕溪北路336號),過去的大修道院。土山灣建築中最主要的就是土山灣孤兒公益院。公益院包括印書館、圖畫間(俗稱土山灣畫館)、五金車間、鞋作車間等。”展覽開幕前夕,張偉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採訪時說,“近百年間,至少有300餘名學生在土山灣畫館接受素描、寫生、水彩和油畫的嚴格訓練,其培養人數之眾,是中國曆史上所未有的。畫館的作品遍及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所及並非僅限於宗教領域,海上畫壇中任阜長、任伯年、沙山春等著名畫家,都曾在同畫館的交往中得益,從中受到西洋美術的熏陶;稍後的周湘、張聿光、丁悚、徐悲鴻等人也都間接受到畫館的影響;畫館培養的畫家之中,更不乏中國近現代西畫活動中的先行者和啟蒙者,上海的第一代西畫家,如陸伯都、劉德齋、王安德、範殷儒等均從那裡走出,而徐詠青和張充仁等眾多的學生和再傳弟子,更將他們的事業源源不斷地延續了下去。曆史不應忘卻畫館的創建者和眾多默默無聞的中國畫徒。2022年是土山灣畫館誕生170週年,也是畫館執掌主任一職最久的劉德齋逝世110週年。”

“土山灣畫館的這些師生及再傳弟子們是熠熠閃光的,他們中的不少人是掌握著絕世本領的不凡人物,在事物的發展進程中,他們固然難以謀劃方向,但卻往往能決定質量,增加重量;他們都在特定領域作出了出色的甚至傑出的貢獻。當年他們的精彩無比,被視作了平淡無奇,百年之後的今天,卻成了我們必須珍視,值得打撈的曆史。”張偉說。

展覽活動現場

對展覽,張偉先生全身心投入。在策展過程中,張偉多次淩晨溝通、發送文稿。布展當天,張偉早早到達,過程中不僅親自擺放和懸掛,而且反複斟酌爭取達到最好的效果,布展完還囑咐工作人員每幅作品的講解要點。僅布展張偉就用了整整6小時。他對於學術的嚴謹和鑽勁,讓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展覽現場,圖為策展人張偉先生。展覽現場,圖為策展人張偉先生。

小觀眾向張偉先生獻花

展品中有不少由張偉重金收購,如畫館主任劉德齋的手稿及信劄原件,有徐詠青編著的《中學鉛筆習畫帖》《水彩畫風景寫生法》原本,及其為《小說時報》等所繪封面原本;以及“首席畫師”王安德、繪畫大家徐詠青等人的經典作品以及再傳弟子張充仁、杭穉英、金梅生的代表作等等。可以說在土山灣曆史文化的研究史上,張偉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偉收藏的土山灣文獻

展覽現場

張偉去世後,相繼有多位他生前的親朋好友到展覽現場紀念,向張偉老師“最後的背影”致敬。講解的誌願者和講解員也會告訴每一位觀眾這位策展人為展覽付出了多大的心力,觀眾在唏噓不已的同時,都會被現場展品震動。

展覽曆時整整2個月,共接待2萬餘名觀眾,土山灣博物館聯合徐彙“建築可閱讀”誌願者聯盟,帶來了每天四場公益導覽,兩個月的時間,300餘場公益講解,加上三場互動活動,共有2萬多人次受益。此次展覽也成為徐家彙書院開幕期間的重要一環。

此次展覽引起的轟動達成了張偉生前的期許。但此次展覽也是一個契機。澎湃新聞記者獲悉,一方面土山灣博物館計劃將此次展覽的部分展品數字化,在線上展覽;另一方面,土山灣博物館接下來將承繼張偉遺誌,繼續深挖土山灣的曆史,後續將舉辦系列相關的展覽以及研學活動:如舉辦“中華帝國自然史——土山灣畫館博物類素描與水彩畫特展”,同時與土山灣畫館最後的傳人:葉兆澂,以及吳昌碩藝術基金會合作,針對青少年群體,利用徐家彙街道“生活盒子”空間,開展以“土山灣畫館”為主題的美術教育的培訓與研學活動。博物館希望通過“打撈”工作,讓更多人瞭解土山灣,親近“海派文化之源”。

延伸閱讀

土山灣走出的繪畫大家徐詠青

由土山灣畫館培養的畫家中,徐詠青是名氣最響的一位:在畫館學習的時候,他幾乎門門功課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學霸;畫館畢業後,他留館工作,和王安德、範殷儒一起,成為畫館中有資格對外承接油畫訂單的7位畫師之一;1905年,他離開畫館闖蕩社會,以其出色的畫藝很快享有盛名,成為被業界認可的著名水彩畫家,並在以後幾十年間,相繼在全國各地開設了很多藝術學校,一生桃李滿天下,為發展中國美術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徐詠青為英商亞細亞火油洋燭繪1924年月份牌《深山古刹》

徐詠青繪風景,鄭曼陀繪人物,交通農商兩部註冊 公益轉運報關兼理保險總公司 1926年月份牌

徐詠青1898年畢業後,在畫館整整服務了七年。1905年,他離開土山灣進商務印書館,從事美術工作。他在“商務”繪製出版的《中學鉛筆習畫帖》共6冊,循序漸進,非常適合當作繪畫教材,也完全能夠作為自學範本,故十分暢銷。1906年2月初版,至1929年6月,已經第23印了,其銷售之旺,在“商務”出版物中完全可以算作佼佼者了。

徐詠青繪《中學鉛筆習畫帖》一套六本,1906年2月商務印書館初版

徐詠青當時為“商務”以及其他書局出版的雜誌畫了很多封面,其中畫得最多的是有正書局的《小說時報》(1909年創刊)《婦女時報》(1910年創刊)和商務印書館的《婦女雜誌》(1915年創刊),總數有幾十幅之多。而且,出現在他畫筆下的婦女形象,幾乎都是投身社會的讀書女子,這不但開創了封面畫反映現實的先河,而且也成為他以後參與創作月份牌的一次可貴實踐。

民國初年的徐詠青肖像

徐詠青繪製的水彩畫月份牌,風格鮮明,獨樹一幟,張充仁評價他的這些水彩畫:和當時世界上的最高水平不相上下。徐詠青還和當時名畫家鄭曼陀合作,由鄭負責畫人物,他主畫風景,兩位大家施展身手,各得其所,“鄭家人物徐家景”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品牌,並且帶動了月份牌畫合作互補的“雙人繪”現象。

餘凱:畫館的最後一抹斜陽

餘凱出生於1892年,畢業於徐彙公學。1920年進徐家彙氣象台工作,負責觀察每天的氣溫。他喜歡美術,也有天賦,氣象台距離土山灣畫館很近,他便經常去那裡觀摩學習,在畫館藝術環境的熏陶下成長起來。同時,他結合之前學習時習得的中國畫功底,逐漸形成了中西結合的獨特繪畫風格,這種風格,可以說是在土山灣畫館西洋畫基礎上的再發展。由於餘凱在美術上嶄露頭角。上層便讓他在母校徐彙中學代課,專門教美術。

餘凱1963年繪《枇杷》

餘凱繪《婺源溪瀑》

1925年,他被調往洋涇浜類思小學(今四川南路小學)擔任副校長職務。在洋涇浜,他著重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多次在學校中舉辦適合小學生的畫展,同時注重在學生中發掘好的繪畫苗子,悉心栽培。他喜歡大自然,閑暇時常帶領學生到野外活動,往往是徒步行走,邊走邊向學生講授各種博物知識;他還喜歡捕捉昆蟲自製標本,類思小學內因此特地設有一間動物標本陳列室,供師生對照課本,仔細觀看比較。

1953年,他回到徐家彙,開辦繪畫興趣班。當時,土山灣畫館主任那彥英離開上海,孤兒院不再招收新的孤兒。餘凱臨危受命,出任土山灣畫館的最後一任主任。對於餘凱來說,這個分配對他來說似乎是如魚得水:一向喜愛美術的他,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從1955年到1963年,這八年里,餘相公幾乎用自己一人之力,撐起了土山灣畫館的最後一抹斜陽。

餘凱晚年像

在那個時代,土山灣可以說是相對安靜的一塊區域,也是安心搞創作的最好地方;另一方面,土山灣畫館名聲在外,還有一些學徒和老師選擇留在這裏,教與學都還有一定的資源。除此之外,土山灣還有很多繪畫愛好者們難以企及的資源優勢,如有專業的繪畫空間,積累有大量的繪畫材料等等。於是,餘凱利用土山灣畫館留下來的學徒和老師,加上他之前在類思小學期間發掘的繪畫苗子,積極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在那個年代里,土山灣成了難得的一方藝術淨土。當時受到藝術啟蒙的人中,有的在改革開放之後成為了畫界崛起的中堅力量。除了日常的繪畫教學之外,餘凱還舉辦小型的展覽會展出師生的繪畫作品,甚至還帶領學生出去採風寫生。為鼓勵繪畫學生的學習信心,餘凱還利用當時尚存於土山灣的發行部力量對外銷售繪畫作品,居然銷售業績還不錯。餘凱的名氣悄悄在上海的繪畫愛好者中傳開,有人甚至從外地慕名而來。餘凱的堅守,為土山灣的繪畫留下了最後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