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動情念的這首詩,127年前誕生在廣東

來自網絡自媒體的現場視頻,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3月28日上午敬謁南京中山陵,參觀中山紀念館時,導覽員提到中日甲午戰爭戰敗,馬英九建議展覽板上加一句“割讓台灣”,他說:

“要寫上‘去年今日割台灣,四百萬人同一苦’,你可以想像,當時台胞是多麼地痛苦多麼地遺憾。”

發哥注意到,馬英九所提及的“去年今日割台灣,四百萬人同一苦”,來自丘逢甲所寫的著名詩篇《春愁》: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的全國兩會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曾引用丘逢甲的這首《春愁》,回答了中外記者關於台灣的問題。

3月28日上午,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一行拜謁南京中山陵。圖為馬英九題寫“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以誌紀念。中新社記者 路梅 圖

圖為馬英九向孫中山先生石刻坐像敬獻花環。中新社記者 路梅 圖圖為馬英九向孫中山先生石刻坐像敬獻花環。中新社記者 路梅 圖

那麼,丘逢甲是誰?

丘逢甲是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著名的抗日保台誌士。

“丘逢甲與汕頭”展館。沈堅悅 供圖“丘逢甲與汕頭”展館。沈堅悅 供圖

1864年,他出生於台灣省苗栗縣銅鑼灣一位教書先生家裡,那年正是甲子年,父親丘龍章想起了延平郡王鄭成功也是甲子年生的,就給他起了個“逢甲”的名字。

他自幼天資聰穎,14歲應童子試,獲全台第一名。赴考時,主考官丁日昌以“甲年逢甲子”令對,他隨口應道:“丁歲遇丁公”。丁又令作台灣竹枝詩,他日呈百首。丁日昌大為讚賞,贈以“東寧(台灣的別名)才子”印一方。

1888年,丘逢甲在福州鄉試中舉,次年春,年僅26歲的丘逢甲赴京會試,考取進士,被欽點為工部虞衡司主事。

但他無意仕途,棄官返回台灣,一面擔任《台灣通誌》的編撰,一面致力於書院講學,鼓吹維新的進步思想,是當時士大夫中富有影響的人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年少時就“毅然以天下為己任”的丘逢甲深為戰局的前途擔憂。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丘逢甲悲憤地說:“清廷與吾台民恩義絕矣”,表示“桑梓之地,義與存亡”,“誓不從倭”,怒斥“清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

他挺身而出,號召台灣同胞聯合起來反對日本的侵占,並創辦了義軍。但終因寡不敵眾,義軍傷亡慘重,丘逢甲也在戰鬥中負傷。此時他仍主張聯合台灣山胞,據山死守,與台灣共存亡。最後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他揮淚離台,內渡大陸,以再圖恢復。

1895年秋,丘逢甲回到祖籍廣東鎮平縣(今梅州蕉嶺縣)淡定村,始終一心報仇雪恥,唸唸不忘收複台灣。 

《春愁》寫的是什麼?

廣東省地方誌辦副主任丘洪鬆告訴發哥,丘逢甲的這首《春愁》寫於《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即1896年。原作第二句詩是“往事思量淚欲潸”,後來丘逢甲將“思量”改為“驚心”。

位於梅州市蕉嶺縣文福鎮的中國倉海詩廊,有著《春愁》等丘逢甲詩歌的碑刻。受訪者 供圖位於梅州市蕉嶺縣文福鎮的中國倉海詩廊,有著《春愁》等丘逢甲詩歌的碑刻。受訪者 供圖

當時,丘逢甲覺得“思量”還代表不了那種憤慨、傷心的感情,所以改為“驚心”,使得詩的感情就更加充沛了。

丘逢甲從台灣內渡到福建以後,返回蕉嶺。其實,他很不想回來,但他的部下勸說他不要以卵擊石,日後再圖東山再起。他很多離台詩都寫的很好,“十年如未死,捲土定重來”等詩句寫得非常堅定,表達了一定要光複台灣的意誌。

《春愁》在何地寫下?

丘洪鬆認為,《春愁》是丘逢甲在內渡蕉嶺後所寫下的。

而黃誌平、丘晨波主編的《丘逢甲集(增訂本)》寫到:丘逢甲從台灣返抵祖居地鎮平縣(今廣東梅州蕉嶺)後,愴懷台事追憶台灣之作,從未中斷,更為深沉悲痛,其中寫下的詩作就包括《春愁》。

受訪者 供圖受訪者 供圖

汕頭市政協文史委特約研究員陳琳藩也告訴發哥,《春愁》應該是丘逢甲在蕉嶺所寫。當時,他還沒到潮汕地區教學。

實際上,丘逢甲內渡之後,除了在蕉嶺活動,在潮汕大地也留下眾多的足跡,當中客居汕頭近十年。

陳琳藩說,據考證,1897年,丘逢甲赴潮州出任韓山書院掌教,但因推行新學而遭遇舊勢力抵製。1898年,他主講潮陽東山書院。1899年,丘逢甲開始動了念頭辦自己的學校,1901年至1904年在汕頭創辦了嶺東同文學堂,以歐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維新鼓勵士氣,開了粵東民辦學校的先河。

據瞭解,2022是丘逢甲逝世 110 週年,汕頭市政協在“ 嶺東同文學堂” 舊址設立“丘逢甲與汕頭 ”展館,全面系統展示丘逢甲在汕頭的主要活動和貢獻,弘揚丘逢甲愛國主義精神。

在陳琳藩看來,丘逢甲是“詩界革命鉅子”,他的詩歌具有革命性,從他從台灣內渡到廣東後,他寫下的大量詩歌,幾乎就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光複台灣,而且這些詩讀起來沒有重複的感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1912 年 2 月 25 日,丘逢甲這位憂國憂民,致力祖國統一事業的愛國誌士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 49 歲!臨終前,仍唸唸不忘故土台灣,囑咐家人葬須南面,“吾不忘台灣也 !”

(原標題為《今天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動情念了這首詩,127年前誕生在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