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眼”到“曆史眼” 《從唐詩走進曆史》帶你更細緻“看見”唐朝|新書架

《從唐詩走進曆史》

封面新聞記者張傑 實習生 劉珈汐

“以詩證史”,即以詩歌為材料考證曆史,這是現代史學家頗為推崇的一種治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就主張“詩史互證”——在傳世文獻內部將詩歌與曆史間的互證。

唐代是中國傳統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留下了大量的傳世詩篇。這些詩篇歌頌了大好山河,抒發了詩人的胸懷誌向,同時也包含著豐富多元的曆史、社會、文化信息,能夠幫助今天的我們瞭解當時的曆史風貌,是非常重要的曆史研究素材。一首詩最出彩、最打動人心、流傳最廣的句子,往往被稱為是“詩眼”。 學者們發現,研究曆史需要尋找的“曆史眼”,往往就與“詩眼”重合。

比如從杜甫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詩句,還原大唐曾經的繁盛;從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可以瞭解唐代社會的經濟、地理分界線;從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則對唐朝完備而快捷的交通網絡有所熟悉等等。詩歌雖然不能窮盡曆史,卻足以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生動。

由新星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從唐詩走進曆史》,是一本優秀的史學通識作品——用詩歌的方式帶領大家更清晰“看見”唐朝社會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唐朝的官製、科舉、城市風貌、文化生活、交通運輸、賦役制度,乃至社會結構變遷等等。

這本書的作者寧欣是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曾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五代史、中國古代經濟史和中國古代城市史。在這本書中,寧欣教授以多篇優秀唐詩為文本分析對象,引導大家從“烏衣巷”的夕陽去瞭解中古時期社會階層之大變動,從看不盡的“長安花”瞭解科舉製的前世今生,從江州司馬何以濕“青衫”去分析唐代行政官員的相關情況,從“夕貶潮州路八千”看當時貶官、監察等狀況,從春風十里與西湖歌舞剖析唐宋城市風貌變遷,從“一騎紅塵”分析唐朝的交通運輸管理。

元稹在《估客樂》中寫道:“求珠駕滄海,采玉上荊衡。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炎洲布火浣,蜀地錦織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費,不計遠近程。經營天下遍,卻到長安城。……”

“估客樂”為樂府歌名,包括李白在內的許多唐代詩人都以此為題作詩,但元稹這首最為人所稱道。詩作文字充實而豐滿,對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描寫具體真實。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重本抑末、重農輕商不僅體現在制度和各種政策上,也深刻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

寧欣教授從這首詩中發掘出寶貴的曆史信息,“這首詩將商人南上北下,到處搜求珍奇物品,長途販運,最後彙聚到長安城來兜售或尋找更多商機的場景呈現在我們眼前。這種場景的背後,是以長安為代表的唐朝城市商業的興盛,城市廣闊而具有輻射性的市場為商人提供了無限機會。商人勢力的壯大也在慢慢改變著社會階層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