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胃食管反流17年,男子接受手術後終於能“躺平”

白天站立,晚上躺平,這是一個正常人的正常生活,但57歲的老錢無法做到。他從40歲開始,晚上“躺平”就成了奢望。

2006年,老錢出現燒心的感覺,有一次吃了辛辣的食物,食物便不受控製地從嘴巴里“噴射”出來。老錢的身體就像一個沒有蓋子的水壺,只要一躺下,胃酸就一陣一陣地反流出來。

事實上,像老錢這樣的胃食管反流患者並不罕見,發病率在中國呈逐年上升趨勢,總體患病率為8.7%。單純服用藥物只能緩解症狀,無法根治,且停藥後容易複發,約30%的患者只能通過手術治療。

不久前,聽說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正在開展一項臨床試驗,不需要開膛破肚,像做胃鏡一樣,在胃底打幾個“釘子”,就能加固好“決堤”的屏障,老錢決心試一下。 

接診的是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姚瑋豔。經過評估,老錢內鏡下反流性食管炎(LA-C)級,胃和食管的房門無法閉合,食管長期浸泡在酸水裡,使得他食管內60%的黏膜受損融合。老錢還存在食管裂孔疝,簡單說就是胃的一小部分被“吸入”胸腔內,形成了會跑的“胃”,這被稱為食管裂孔疝。

進入臨床研究,必須經過嚴格審慎的評估,姚瑋豔找來了胃食管反流病多學科(MDT)小組的成員、胃腸外科醫生薛佩,從內科外科的角度展開仔細討論,為了方便老錢理解,薛佩手繪了一張草圖,從外科角度解釋了手術的操作和原理。

手術中  本文圖片均為 瑞金醫院 供圖手術中  本文圖片均為 瑞金醫院 供圖

由於老錢的胃底主體仍位於腹腔內,未見明顯疝入胸腔,通常這類患者可考慮行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但考慮到老錢裂孔疝缺損不大,選擇內鏡下胃底摺疊術能實現很好的反流效果,而且屬於腔內手術,創傷比傳統的腹腔鏡更加小。大家一直認為,內鏡下胃底摺疊術獲益更大。

內鏡下胃底摺疊術是一種內鏡治療的新技術,內鏡從口腔進入,經過食道,無需任何切口,通過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釘合點將胃底部分釘合在食管下端,重建胃食管閥瓣,建立阻止胃食管反流的有效屏障。

4月8日一早,在麻醉科醫生宋小星的保駕護航下,姚瑋豔及其團隊給老錢實施了手術。

姚瑋豔站在操作台旁,緩緩將內窺鏡通過胃鏡套管插入食道,通過攝像頭指引,內窺鏡很快到達了胃底,並在內鏡融合的指南針系統指引下精準定位,選準釘合點。隨後,內窺鏡頂端彎起,將一部分胃底向上摺疊。借由超聲傳感,完成定位,隨後將食管末端與被摺疊起的胃底釘在一起,形成一道堅實的“堤壩”。

內鏡下胃底摺疊術示意圖。內鏡下胃底摺疊術示意圖。

術後48小時,老錢出院了,感覺整個人如獲新生,他終於可以“躺平”了。

瑞金醫院方面表示,正在進行的這項臨床研究,旨在驗證內鏡下胃底摺疊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項目將在全國開展55例手術。

消化內科主任鄒多武介紹,在胃鏡下實施的胃底摺疊術是一種新的治療方式,創傷更小,避免了胃底和食管下段帶來的創傷,全程採用國產化設備,在對病人創傷進一步降低的基礎上,相比以往使用進口設備,患者的醫療費用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