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進化論:全面註冊製時代,投資邏輯大不一樣?

轉自:中國網財經

  自全面註冊製啟動以來,討論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一些謹慎的小夥伴認為,全面註冊製推行之後,IPO效率提升,股票供應量增加,可能分流股市原有的資金,對市場造成一定的衝擊;而樂觀的小夥伴則認為,全面註冊製有利於發揮市場價格發現的功能,引導資金流向前景明朗的優質企業,這是利好的消息。

  那作為普通投資者的我們,如何在全面註冊製的背景下,提升自身投資邏輯,去應對新變化,迎接新挑戰呢?今天廣發基金就和大家聊聊註冊製下個人投資者可關注的投資邏輯變化。

 註冊製下,向“寬進嚴出”轉變

  在之前的文章《投資進化論:全面註冊製下,投資會變難嗎?我該如何應對?》中,我們也介紹過本次全面註冊製改革中值得關注的幾項變化。總結來說,註冊製是一個更市場化的過程,企業申請IPO的流程更加簡單便捷,同時不合格的公司將會加速退市,從過往的“嚴進寬出”轉向“寬進嚴出”,看似要求變低了,實則要求更高。

  這就好比工作招聘,一家準備上市的公司前往交易所“應聘”,向交易所遞交材料,只要材料合規合法,就可以登記上市,成為公司“員工”,“入職”過程比核準製時代容易很多。

  此外,公司過去不能輕易辭退業績不好的“員工”,但註冊製下,只要績效持續不達標,公司就可以把崗位騰出來給更優秀的“求職者”,還可以擴大團隊,增加整體的績效評估。

  所以,全面註冊製推廣後,在市場“優勝劣汰”的大環境下,普通個人投資者也可以從投資邏輯上做一些轉變,去應對新變化。

  投資邏輯有哪些改變?

  1. 打新“穩賺不賠”的時代宣告結束

  在過去的核準製下,能夠通過審核在主板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優等生”,潛力足,能力佳,打新賺錢的概率較大。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在打新上拚運氣,大家都下意識覺得,中了簽基本上就是等著漲停賺錢了。

  但是註冊製實行以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哪怕企業成功上市,也不能簡單地判斷它是“優秀員工”。打新前更需要好好做功課,如果不幸“看走眼”,績效不必多說,破發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2. 炒ST股的風險大大增加

  以前,市場上滯留著少量業績不達標的“員工”,因為不容易退市,所以當它們業績在低位波動時,總有資金想進去炒一把。

  但往後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減少。IPO效率提升,市面上可流通的股票選擇增加,定價自然也就更有效,從前因為股票有限而給垃圾股高溢價的情況就不那麼容易出現了;同時不符合條件的公司將加速退市,這些“墊底員工”隨時可能被開除,若還藉機參與炒作,那虧損的風險將大大增加。

  3. 選股難度增加,投資更需專業

  註冊製下,股票的供應量增加,擁有突出創新潛力以及長期發展價值的公司,將更有機會脫穎而出;表現長期不合格的公司,則會嚴重缺乏資金流入,逐步退出浪潮。而我們則需要擁有一雙“慧眼”,在大浪中淘出真正的“金子”。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性,挑出真正的好資產,才有可能獲得更好的盈利體驗。

  4. 個人投資方式發生變化

  隨著上市公司逐漸增多,未來市場中,機構投資者在信息和專業性上的優勢可能越來越大,畢竟大部分普通投資者研究市場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選擇通過公募基金、投顧服務等方式參與投資。

  另外,指數投資可能也會受到青睞。指數基金具有規則透明、定期迭代、幾乎不摻雜基金經理主觀操作等特性,能夠提升投資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個股黑天鵝事件所帶來的風險。尤其是成分股的迭代機制,讓組合能不斷納入符合條件的新標的,本質上與“尋找優質企業”的內在邏輯也是相契合的。

  免責聲明:本文資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意見不構成推薦、要約、要約邀請,也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客觀冷靜,量力而為。基金、理財產品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不等於基金、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投資須謹慎。

  本欄目《投資進化論》由廣發基金投資者教育基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