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底隱現,基金還是“穿越牛熊”的好夥伴麼?

作 者丨賈肖明

編 輯丨李彤欣

圖 源丨視覺中國

股諺有雲,“五窮六絕七翻身”。

日前,罕見的政策表述“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給7月底的股市燃了一把火。7月28日以中信證券為代表的券商股批量漲停,更是讓股民們憧憬牛市再度歸來。“政策底”成為不少投資者的共識,“精準踩點”入市的著名媒體人胡錫進先生,也掩不住“很痛快,很開心”的興奮之情。

但正如經濟學家凱恩斯所言,“市場持續非理性的時間,總會比你能撐住的時間更長”。成功的投資都是反人性的,多年的實證顯示作為一名非專業的個人投資者,拉長時間來看虧損的概率遠遠大過盈利,甚至往往牛市反而是股民虧損最多的時候。相比較親自在股海搏殺,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選擇公募基金長期獲利的概率會大很多。但遺憾的是,近2年不少基民的投資體驗並不好,明星基金經理們的爆款基金頻頻“翻車”、基金業績不佳但基金公司管理費“旱澇保收”、基金業績頭尾相差巨大……

“好發難做、難發好做”是基金行業的規律,當股市底部隱現,基金髮行再度遇冷的當下,基金還能否成為陪伴基民度過投資“漫長季節”的好夥伴麼?

“狂飆”的規模

萬物皆週期。

2019年到2021年曾是中國公募基金的高光時刻。2019年A股上演結構性牛市,99%的公募基金取得正收益,當年全部基金平均收益率22.41%,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更是高達39.61%。在亮眼業績的推動下,公募發行市場火爆,年內新發基金募集份額創下曆史新高達1.43萬億元,其中偏股類基金超5000億元。

2020年更是公募基金的超級大年。雖然出現了新冠疫情爆發這一突發事件,但結構性行情推動基金重倉股的大漲讓基金的業績和規模雙雙豐收。2020年權益基金整體獲得44.82%的收益,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更是高達61.28%、58.79%,當年各類基金合計盈利逼近2萬億元,達到1.98萬億元,遠超上兩次高點2019年和2007年。與此同時,當年公募基金總規模首次突破20萬億元大關,達到20.16萬億元,刷新曆史規模最高紀錄。新發爆款基金頻出,60億元首募上限的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混合有效認購資金達1223.8億元,打破業內塵封13年之久的單只基金認購資金紀錄,隨後發行的鵬華匠心精選一天認購1371億元,輕鬆超越300億元的首募規模上限。

“炒股不如炒基”的概念深入人心,2021年開局延續了火爆的態勢,1月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創出認購2398.58億元的新紀錄,成為公募基金史上首隻認購規模超2000億元的基金。當年普通股票型基金收益率9.98%,被動和增強型指數基金收益率8.88%,混合型基金收益率8.69%,債券型基金收益率4.91%。雖然業績無法跟之前兩年相比,但依然可圈可點。公募基金總規模在當年再上新台階,突破25萬億元大關。

“失落”的業績

大熱易倒灶。

2021年初,知名市場人士“程大爺”在21財經客戶端《金V訪談》欄目中和筆者交流爆款基金髮行時,明確表達了“當投資者們開始瘋狂買基金時,反而要多一份警惕和小心,爆款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的意見。一語成讖,2022年行情急轉直下,全年權益類基金平均收益率為-16.9%,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達到-20.47%。總體上公募產品出現了萬億級虧損,2022年全年虧損達1.45萬億元,其中主動權益產品合計虧損近1.3萬億元。讓狂熱“追星”的基民們受傷的是,明星基金們的業績也翻車了。不乏單只基金在2022年的淨虧損達到上百億元,雖然業績不佳但公募基金的規模卻漲至25.75萬億元,較2021年同比增長1.17%,公募基金收取管理費共計1458.26億元。

從2023年上半年的業績來看,公募基金的成績也不算理想。受益於境外市場的強勁,QDII基金以平均漲幅6.04%領跑,債券型基金平均漲幅為2.02%,股票型基金平均漲幅為1.13%。其中,普通股票基金和偏股混合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為0.03%和-1.43%。主動權益基金跑輸了被動指數基金,前者業績為-0.31%,後者為1.23%。雖然年初不少機構和明星分析師看好估值處於窪地的港股,但在上半年QDII基金整體業績領先的前提下,重倉港股方向的QDII和港股通基金淨值卻是跌幅居前。例如,華安大中華升級股票(QDII)、大摩滬港深精選混合、彙添富香港優勢精選混合(QDII)、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等基金淨值下跌超過20%。

從業績表現來看,上半年最大的贏家是AI和與之相關的遊戲主題基金。在被動指數基金中,華夏中證動漫遊戲ETF、華泰柏瑞中證動漫遊戲ETF和國泰中證動漫遊戲ETF分別以93.25%、90.89%、90.81%的業績位列前三。在主動權益基金中,今年上半年的冠軍基金經理是諾德基金的周建勝,其管理的諾德新生活因為重倉計算機、電子等熱門板塊,取得了75.07%的投資回報。但遺憾的是,是其一季報的規模只有0.53億元。同樣,該基金上半年的業績,並不能說明基金投資能力。該基金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的淨值表現分別為29.26%,-8.44%,-30.91%,整體來看中等偏後。上半年的突出表現更多是因為其成功“押寶”了人工智能賽道。和人工智能基金火熱行情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批重倉新能源、白酒和醫藥基金經理的落寞,張坤、劉格菘、葛蘭、謝治宇等明星基金經理旗下多隻產品年內收益率依舊為負。

再現發行難

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上文提到的三隻爆款基金,截至7月26日,除了較早發行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混合迄今仍有30%以上的回報之外,鵬華匠心精選和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淨值跌幅分別為25.07%和39.60%。基金業績的滑坡,尤其是股票基金淨值的大跌,讓今年的基金髮行市場快速降溫。

以基金成立日統計,2023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市場合計發行基金產品608只,合併發行規模約為5403.51億元,發行數量同比下降14.37%。統計顯示,2023年上半年共有97只基金宣佈延長募集期,涉及招商基金、博時基金等53家基金公司。產品類型方面,延長募集期基金以混合型、股票型基金為主,數量達到65只,占比近七成。資料顯示,民生加銀基金優享進取一年封閉、民生加銀卓越配置兩年持有期混合、鵬揚進取先鋒一年持有等6只基金均因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宣告發行失敗。

與此同時,部分明星基金經理開始“退出”。今年以來,鵬華基金陸續官宣知名基金經理王宗合辭任所管基金。4月22日,曾經創下發行首日超1300億元認購的鵬華匠心精選發佈基金經理變更公告,王宗合不再擔任該基金基金經理,至此王宗合已正式卸任所有在管產品。無獨有偶,廣受熱議的蔡嵩鬆也陸續卸任其在管產品。今年來,蔡嵩鬆先後辭任其擔綱的諾安創新驅動和諾安優化配置混合,目前單獨管理的產品僅剩下諾安積極回報1只。

佈局的好時機?

“好發難做,難發好做”是基金業屢試不爽的規律。當基金再度出現發行難的時候往往也是佈局的良機。那對投資者們來說,當下是基金投資的好時機麼?

基金的業績取決於股市的大勢和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現在的股市是底部麼?坦白來說,無論是誰都難以精準預測股市走向。但就像股神巴菲特所說,“模糊的正確遠勝於精確的錯誤”,目前股市是底部的概率較大。作為新股民的胡錫進先生投資能力還待考,但是他“堅持自己對於股市已經處在底部的大判斷”並選擇入市的時機確實不錯。

我們常說的股市的底部,其實包括估值底、政策底和市場底等概念。在3200點已經徘徊許久的A股,估值是什麼水平呢?萬得全A當前股債性價比處於較高水平(近10年分位數80%水平),從風險收益角度來看,目前包括滬深300和中證500等大多數主要寬基指數估值相對分位數處在曆史中值以下,具備一定安全邊際。說明當前A股的位置,正處於一個具備配置性價比的點位,市場向下的空間有限。此外,港股整體估值水平基本處於曆史較低的10%分位左右,性價比更高。

政策密集支持、經濟數據和流動性環境的改善是開啟新一輪行情的主要驅動力。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面對當前經濟運行當中存在的困難和市場信心不足,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抓手,意味著全面穩增長模式開啟。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特別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曆史上當高層開始強調穩增長之後,金融、財政、產業等政策會同向發力。從過往經驗來看,從政策底到經濟底有2個季度左右的過程。不同的是,相對於過去對基建的依賴,當前更為倚重消費和新興產業的動力。

從流動性角度來看,美元持續加息導致人民幣彙率壓力帶來的資本流出大概率也是尾聲。7月26日,美聯儲宣佈再次加息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到5.25%至5.5%之間,達到22年來的最高水平,但美股對此反應平淡,7月27日港股更是大漲,其中恒生科技指數的漲幅甚至高達2.90%。7月28日,沉寂許久的“牛市旗手”券商股大漲,13只券商股罕見聯袂漲停,更是極大激發了市場人氣,成交量和北上資金買入金額明顯放大。

“沉默的真相”

如果說認可當前是股市的底部區域,對於投資者們來說,基金還是值得投資的好品種麼?雖然過去2年基金讓不少基民傷透了心,在網絡上對基金特別是業績滑坡的明星基金口誅筆伐。但“沉默的真相”是,拉長時間來看基金的長期收益並不低。

“7月底3.5%的保險產品都要下架”“抓緊時間上車”……近日保險經紀人們在朋友圈里以“3.5%理財保險即將消失”等名義頻刷存在感,掀起一波搶購的高潮。

長期來看,公募基金可以提供的年化收益又可以達到多少呢?我們來看一個數據,萬得全基指數(萬得中國基金總指數,885010.WI)25年來的表現——整體收益率980%,年化收益10%。該指數樣本中有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基金以及其他所有公募基金,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公募基金市場的整體表現,也是市場上唯一包含所有公募基金的指數。

斯蒂芬·平克在新著《理性》中指出人們普遍容易犯的“指數增長偏差”:人類的直覺無法理解指數增長,誤以為指數增長不過是穩定的爬行或輕微的加速,想像力沒有跟上“持續加倍”。年化回報10%和3.5%,從長期來看差別有多大呢?舉個例子,如果一位30歲的人,投10萬元買基金組合,按年化收益10%計算,30年後得到的回報是175萬元;如果年化收益是3.5%,回報是28萬元,差距整整是6倍!如果按50年來算,前者是1174萬元,後者是56萬元,差距更是高達20倍!

盈米基金創始人肖雯女士經常說起自己親曆的故事:2004年還是熊市的低迷期,一位親人為了支持她的工作,認購了當時公司發行的廣發穩健增長基金,從基金成立到現在從來沒有交易過,最高時收益達到13倍,即使到現在以來淨值回報也有11倍之多。

投基“三板斧”

雖然說現在是投資基金,特別是股票和混合基金的好時機,但是對於基民們來說,基金投資的難度也越來越大。2022年基金總數量正式破萬,選基變成了“萬里挑一”,比上市公司的數量還多。同時基金業績分化越來越明顯,以今年上半年為例,主動權益類基金收益首尾差超過100%,追逐明星基金經理也往往是“高位接盤”。對此,筆者有三個建議:

策略一:指數定投

雖然股神巴菲特執掌的伯克希爾股價長期表現遠遠超過標普500指數,但是他在公開場合多次推崇指數基金,“通過定投指數基金,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業餘投資者往往能夠戰勝大部分專業投資者。”

當前市場上的指數基金數量也不少,除了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等寬基指數外,還有新能源、金融、醫藥等多種行業指數基金和大宗商品等另類資產基金。筆者建議,個人投資者長期投資可以選擇滬深300和恒生科技兩個指數(對標美股的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指數)進行定投。當然指數基金定投也並非絕對的長期持有,如果當市場再度出現過熱,特別是爆款基金再現的時候,可以暫時中止定投並贖回全部或者部分份額,等基金髮行再度遇冷的時候再度開啟定投計劃。

策略二:優中選優

面對上萬種基金,如何選擇呢?筆者的第二個建議是“優中選優”,相對於追逐熱點短期業績飆升的基金,更多關注基金風格穩定中長期業績優良的基金品種。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晨星、銀河證券、螞蟻理財金選、招行基金“五星之選等評級機構或代銷渠道已經選出的優秀基金中,選擇投資風格適合自己風險偏好和收益預期的基金品種。

以著名基金評級機構晨星為例,據統計曆史上獲得晨星獎的基金在後市整體跑出了明顯的超額收益。據統計,自2004年底以來截止到2022年底,晨星偏股型獲獎基金組合(組合構建方式為獲獎基金在當年度晨星獎公佈的當月月底加入組合;如獲獎時任基金經理離任,則當月月底從組合中剔除,組合內各基金等權重。偏股型組合業績計算起始日為滬深300指數成立日2004年12月31日)獲得1670.8%的累計收益,超越同期滬深300收益指數1255個百分點。

策略三:投資FOF

市場變化風雲詭譎,基金風格飄移、行業分化、基金經理更換……個人投資者往往無從下手,對組合配置也缺乏專業能力和經驗,也可以投資“基金中的基金”,選擇一攬子優質基金讓專業研究基金產品的FOF基金經理來進行篩選和配置,通過投資FOF力爭實現較穩健的資產配置。

截至2023年6月底,市場上一共有419只混合型FOF,731個基金份額(包括A/C/Y份額),相對於全市場的“萬里挑一”,選擇範圍已經大大縮窄。混合型FOF上半年的業績差異也是非常收斂的,最高收益6.10%,最低收益-7.73%,最大回撤-15.56%。建議投資者可以在頭部基金公司(規模排名前20基金公司)所發行的FOF產品中選擇適合的品種。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