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會帶來的消費新契機:成都謀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再升級”

成都的消費魅力有了“國際化”的趨勢。

剛剛閉幕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是中國今年首個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也是疫情後中國舉辦的參加國家最多和入境人數最多的大型活動之一,共有來自世界113個國家和地區的6500名青年運動員參加了本次大運會。

在賽場上,這6500名運動員展開激烈的角逐,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他們同時是喜歡嚐試新鮮事物的“好奇寶寶”,比賽結束後,他們迅速化身為吃吃吃、逛逛逛和買買買的消費者。

這使得國際大體聯夏季大運會主任趙晶也不得不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闢謠”——“有成都市民說這些活躍在街頭巷尾的運動員,莫非不是來參加大運會的,而是來旅遊的,”趙晶說,“事實上大運會的紀錄一破再破,我們的賽會也是高水平的,但這些年輕人不僅來參加比賽,也是來感受成都的,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承辦這屆賽事的意義。”

一場運動會撬動一座城市的消費,成都大運會成為一個典型案例。

圖片來源:IC photo圖片來源:IC photo

整個成都都變得國際化

在大運會召開的時間里,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無論是在火鍋店、大熊貓基地或是各個商場中,總能碰見外國運動員。

他們將火鍋店變成大型賽歌現場,也挑戰了人生吃辣的極限。而在大熊貓基地,作為本次大運會吉祥物“蓉寶”原型的大熊貓“芝麻”,成為眾多運動員拍照的焦點,比如在成都大運會藝術體操項目中連奪兩金的匈牙利運動員凡妮,就表示“終於圓了自己的熊貓夢”,而更多運動員在離開大熊貓基地時都“含熊量”十足,大熊貓造型的髮箍、掛飾、玩偶掛滿了全身。

在成都街頭巷尾的“金邊銀角”,是日常成都的“嬢嬢”們跳廣場舞的地方,這也吸引了不少運動員參與。

甚至作為西部地區最知名的批發市場——荷花池市場也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運動員,他們拎著大包小包的商品,準備作為伴手禮送給家人。

初步統計顯示,從7月22日成都大運村開村至8月8日賽事結束,成都稅務部門已為來自55個國家(地區)的338名消費者開具414份離境退稅申請單,商品銷售額407萬元,平均每單消費金額達到9800元,同期還辦理離境退稅24萬餘元。

事實上,對於成都而言,本屆大運會的舉辦,不僅是一場高水平的競技比賽,也是推動成都消費業發展的良機。

“我們研究過很多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已經遠遠超越體育本身,可以說對經濟社會有著倍增器的乘數效應。”成都大運會執委會體育競賽部(反興奮劑部)專職副部長、成都市體育局副局長陳誌對媒體表示。

事實上,自2019年起,成都就持續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工作,大運會給了這項工作一次很好的檢驗機會:成都是否從各方面做好了準備,以“廣迎天下客”。

成都大運會人力資源部誌願者部專職副部長李明蔚則對媒體講述了其中一個細節。“成都在各大商圈景點、場館周邊、公園綠道、交通樞紐佈局了1000多個大運會城市服務小站,共計組織800餘支城市誌願服務隊伍,1.1萬名城市誌願者參與其中,開展便民服務、城市宣傳、賽事推廣、語言翻譯等誌願服務。”

便利的國際化支付結算是實現旅遊外彙收入的一個關鍵。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的數據顯示,成都首次在國際大型體育賽事集中推廣境外個人入境移動支付服務,僅截至8月4日的統計數據,大運會期間,交易筆數已達10.9萬筆,且這一數據在持續增加中。此外,大運會期間,充分考慮到外籍人士的支付習慣,成都著力推進“刷卡無障礙”環境建設,全市共有外卡收單商戶近7000家,較去年底增長了40%。

此外,成都的消費行業經營者也在自發接軌“國際化”。為滿足眾多外國運動員的就餐需求,成都的一些餐飲店增添了英文菜單。在小紅書上,有網友發出了一張某火鍋店的英文菜,如豬腦花被翻譯成Brian flower,精品耗兒魚被翻譯為VIP mouse son fish。儘管漏洞頗多,但卻很有“成都英語”特色。

國際大體聯代理主席雷諾·艾德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成都大運會讓很多年輕人有機會來親自瞭解中國。他表示,體育和文化、教育一樣,都是非常重要,很多的學生在比賽之後都會去看成都的文化展覽和藝術展覽,這實際上是大運會的一部分。“在成都,運動員們不只是進行訓練和比賽,他們走出了大運村去體會中國的文化,我們看到在社交媒體中我們很多運動員都發了非常有趣的照片和視頻,他們在Tiktok、抖音等都發表了內容,他們有很好的文化體驗。”

“後大運時代”的成都機遇

成都大運會已在8月8日閉幕,“後大運時代”隨即到來。

大運會給成都留下的物質“資源”,最顯眼的是用於比賽的49個場館,包括新建的13個場館,以及改造場館36個。

如何加以利用推進城市的發展?成都提出的目標很明確,要利用大運會帶來的各項機遇,繼續推進“世界賽事名城”建設。

陳誌表示,大運會場館的創造過程本質上是賽事價值的提升過程,同時也是城市價值的放大過程。據此,成都借鑒了國內外體育先進城市的場館運營經驗,採取“短期+長期”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在短期,著重是圍繞引進高等級賽事,分類實施惠民開放,持續提升場館的服務品牌和場館的顯示度。在長期,將著重圍繞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推動產業融合,做大體育集團,促進場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優化,推動大運遺產服務城市、惠及市民。

“根據《國際大體聯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基本要求》和我們的工作安排,我們將在大運會結束後六個月內,向國際大體聯提供一份詳細、準確、全面和完整的大運會賽後報告。此外,在大運會結束後至少10年內,我們還將收集有關大運會遺產和影響的數據,每年向國際大體聯至少提供1次書面報告。”陳誌表示。

在大運會開幕前,有成都市民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擔憂大運會的關注度不高,因為從競技水平或者明星運動員的參賽數量看,都低於亞運會或奧運會。但開賽後,大運會的各項賽事門票銷售卻異常火爆,如跳水、游泳、籃球等熱門賽事,往往一票難求。

8月7日,在四川省體育館的一場籃球比賽開賽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成都市民。一些共同的觀點是,第一是帶家裡的小朋友來感受體育賽事的氣氛,第二是要在成都看到國際級賽事,過去機會並不多。

這表明成都不缺乏體育消費的市場,而是缺乏實現的場景。而在大運會結束後,成都大運會的49個場館,將繼續服務於成都的體育事業和全民健身運動。一個細節是,在成都申辦大運會之初,國際大體聯曾對成都的體育場館規劃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預期提出質疑,而成都的回覆則非常明確:無論是否舉辦大運會,成都都在新建體育場館,因為這既符合成都的人口規模,也符合成都對於賽事產業的整體規劃。

即,到2025年成都將建成賽事體系完備的世界賽事名城,每年舉辦國際級和國家級賽事50項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50%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以上。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500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到2030年建成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世界體育名城,體育在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經濟生產力、市民健康力、社會親和力、文化傳播力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大運會的比賽場館,也會變身為演唱會的舉辦地。目前,先後已經有五月天、張學友等演唱會確定將選擇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鳳凰山體育公園綜合體育館舉行。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在商務部關於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文件中,也明確提出要“促進大型體育場館向休閑娛樂中心等新型發展載體轉變”。

如今,成都已經將體育、消費、城市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從2017年至今,成都先後承辦了53項高水平國際體育賽事,並先後提出建設世界賽事名城,“謀賽、營城、興業、惠民”“謀賽就是謀城”的規劃或戰略思路。

成都作為一座全國聞名的消費城市,在消費的結構上,體育消費也成為重要支撐。來自成都市體育局的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全市累計簽約重大體育產業項目115個,簽約金額超過870億元,2022年成都市體育消費的總規模提升至578.6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44.5%,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2022年全市體育產業的總產值達到了1005億元,增加值達到385億元,相比2018年分別增長了59%和79%。

“我會再來成都。”8月11日上午,在最後一批參加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代表團離開之際,運動員們用不同的文字寫下這句話。

而在中國,以體育促進城市發展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如在幾個月後,又該杭州上場了。

(作者:李果 編輯: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