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處罰“三連”,中銀證券怎麼了?

競爭加劇,或可倒逼提升服務質量。

1

“無證上崗”?

中銀證券 連收三張罰單,原因是旗下老牌網點唐山新華道證券營業部出現合規管理漏洞。

根據河北證監局發出的三份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該營業部存在四方面問題。

大意是指員工無證展業、機構管理存在漏洞。

據悉,該營業部此次被警示的兩名員工曹春輝、張彬分別為本科學曆和大專學曆,先後於2016年10月和11月以經紀人身份在新華道營業部執業,2018年1月兩人正式轉崗為一般證券業務,但轉正多年兩人仍未登記執業為投資顧問。

不過按理說,證券從業資格證是進入證券行業必備的“入場券”。

而且財聯社提到,營業部拿到投顧相關資格並不難,正常本科畢業員工兩年內努力一點,學習一般都能夠拿到。

既然考證不難,為什麼還會無證執業呢?

根據財聯社記者,一家頭部 券商 營業部負責人指出,有一種較為常見的潛規則,即無基金銷售資格人員推薦客戶購買基金後,將該單業務掛在有資格同事名下,最後在私底下獲得業績提成。

自己沒有銷售資格,同事有啊,私下約定一下也不容易被查出來。再說了,這空子又不止自己一個人在鑽。既然有沒有證都能拿到提成,又不容易被查,那為什麼還要費心考證呢?

有個說法叫每8分鍾就會有一個人死於車禍,但沒人願意相信下一個可能就是自己。僥倖心理下,總有人覺得自己不會是倒霉的那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券商行業已經有多例經紀業務違規受罰的例子了。

根據財聯社,今年上半年, 證券公司 經紀業務違規罰單最多,達到55張,占行業罰單多達三成。處罰事由主要集中在無證展業、代客理財、違規炒股、不當宣傳。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除管理漏洞以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

2

競爭加劇

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行業內部,外部監管和內部管理只能醫“外傷”,不能治“內疾”。

包括券商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種 種業 務運行的設定,回溯到最初,目的應該是提高社會資金的利用效率,推動社會高效運轉,加快社會前進的步伐,但在實施過程中,獲取資金以及完成資金本身的增值等短期目標,逐漸矇蔽了一些人的雙眼。

不過“蛋糕”是有限的,與之相對應的,是相關從業人員的數量在不斷提升。

中國基金 報援引數據指出,截至6月30日,在中證協登記為分析師的從業人員已達到4223人,在今年上半年突破4000人大關。而2017年末證券分析師數量尚不足2600人。

從業人員增多,如果是良性競爭倒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激烈的競爭下,有些人眼前只看得見業績了。

金融八卦女頻道在近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去年某券商的固收首席給員工訓話,比如“你們不是在跟我競爭,你們是在跟全市場幾千名賣方研究員競爭”,各種“金句”頻出。

管窺之下,可以想像,這個時候的券商機構“搞錢”氛圍有多濃烈,在有限的蛋糕下,你不搶客戶,客戶就被別的公司搶走了,至於內部管理,哪兒還顧得上呢?搶客戶要緊。

而經紀業務作為券商機構一直以來的第一大營收來源,類似中銀證券旗下員工無證展業這樣的違規問題,自然就不在少數。

不止如此,競爭加劇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人才流動。

證券時報就曾在6月9日的《券商年內流失近4300人兩大原因浮現》一文中提到,截至6月5日,券商從業人員較年初減少了4291人,其中證券經紀人全體今年以來減少3580人。

人員流失的兩大原因,文中提到一方面是業務壓力,另一方面是“限薪令”,另有受訪券商人士認為,行業內卷加劇、公司福利減少、職場內耗等亦 綜合 影響著當下從業人員的職業選擇。

金融行業就如同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想出來,但更多的,可能是像證券時報文中受訪的從業人員一樣,一邊煎熬著,一邊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今年2月22日,中銀證券公告表示,基金經理白冰洋因個人原因離職。

白冰洋累計任職6年多,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49.86%,管理過的基金任職回報表現都還不錯。2022年,其管理的中銀證券價值精選以13.08%的收益率,躋身主動權益基金前十;中銀證券 優勢製造 以9.26%的收益,位列2022年普通股票型基金第五位。

一地基毛文中甚至提到一個玩笑說,“之前稱呼白冰洋為丘棟榮的夫人,如果丘老闆不加把勁,那麼以後就要被稱為白冰洋的丈夫了。”

而類似白冰洋這樣的明星基金經理出走,還不止一個。金融人事mini在幾個月前的文章中舉例的就有中銀證券原醫藥首席鄧周寧。

隨著行業在市場化方面的探索不斷加深,人才流動或將成為常態,而中銀證券等券商機構所需要考慮的,更多可能是平台整體的投研能力和基金經理儲備,而非明星基金經理的個人光環。

3

業績釋放仍需時間

中銀證券作為有著五大行股東背景的券商,可以說在渠道和客戶資源方面都占盡優勢。

根據公開資料, 中國銀行 通過控股香港中銀國際間接控股中銀國際證券,銀行系券商也確實一直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很受市場資金的青睞。

中銀證券的業績如何呢?

近期中銀證券發佈了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快報,數據顯示,實現營業收入15.92億元,同比增長9.9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45億元,同比增長24.39%。

中銀國際證券還表示,報告期內,資管規模穩居行業前三。

不過看業績也不能囫圇吞,容易卡嗓子,還是得看公司旗下的產品具體收益如何、回撤如何。

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台新華財經與麵包財經聯合完成的一篇文中統計道,截至2023年6月16日,券商資管旗下權益類公募化產品共有133只,今年以來,73只基金收益為正,60只為負;其中,5只產品今年以來回報超20%,1只產品回撤超過15%,而這1只產品正是中銀證券旗下產品中銀證券瑞益A,回撤幅度16.9%,屬於行業墊底。

截至6月28日,旗下3只FOF產品今年以來收益率均跑輸業績基準。

3只產品中銀證券慧澤進取3個月持有期A、中銀證券慧澤平衡3個月持有期A、中銀證券慧澤穩健3個月持有期A,今年以來分別回撤6.78%、3.91%、1.23%,分別跑輸業績基準8.46%、5.16%、2.39%,同類排名均靠後。

這3只產品前十大持倉相似度較高,同時重倉了華寶 中證醫療ETF、華夏 中證全指房地產 ETF、國泰中證全指建築材料ETF、中泰玉衡價值優選A、信澳 健康中國 A、富國消費主題A等6只地產和醫療等可選消費板塊的基金。

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地產、醫療板塊回撤明顯,中銀證券的這3只產品自然也就業績慘淡。

如今,中銀證券面臨著業績、合規管理、市場競爭加劇等多重壓力,在牛市來臨前,不說浮盈多少,能夠在控製回撤的基礎上,完成內部調整,抗到牛市,就算贏了大半。

正如古話說的,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