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路12號》:義烏小商品經營者的故事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第一代市場是室外露天市場,第二代市場1984年移入室內,地址是新馬路12號。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20多年後,義烏的“小商品”竟然創造了一個“大世界”。

《新馬路12號》《新馬路12號》

8月22日,《新馬路12號》在上海發佈。本書真實呈現8位義烏小商品經營者的個人生活與工商業經營史,從一個個細節和故事中,帶領讀者走進這些義烏的“奮鬥者”,發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秘密。

8位主角中,馮愛倩被認為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創始人”,其他7位則分別經營著吸管、鞋墊、相框、帽子、飾品、禮品、“仙草”等各不相同的小商品。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傳奇人生與跌宕起伏的經營曆程,他們是義烏從“草帽市場”發展到“買全球,賣全球”國際小商品交易平台的縮影。

一批貧困、饑餓的農民是如何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里創造出如此傲人的奇蹟?帶著這樣的疑問,本書作者、複旦發展研究院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主任張樂天深入義烏小商品市場一線,探究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典型樣本。本書就是其這幾年深度訪談、研究的初步成果。

《新馬路12號》作者張樂天教授《新馬路12號》作者張樂天教授

作者摒棄了宏大敘事,從細微處入手,以8個義烏工商業經營者的創業故事,剖析這些源自村落共同體價值觀的工商業經營者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的行為準則,超越村落共同體中“情”的局限,成就了適合市場經濟的“經濟結義”。他們的生命史中潛藏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他們的工商業經營活動中包含著市場與地方政府良性互動的道理,他們近10年激動人心的故事更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素材。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創始人”馮愛倩最初冒著風險“攔截縣委書記”,好說歹說,終於獲得了義烏縣委謝高華書記的一句話:“你暫時去擺(攤)”。不久,義烏小商品市場在湖清門開張,馮愛倩成為第一批領取經營證的工商業者。在常人看來,她趕上了發財致富的好時機,可以大展身手,成為義烏最早“富起來的人”。但令人想不通的是,她進入湖清門不久,就開始義務幫助維持市場秩序。在新馬路小商品市場開張以後,她放棄了自己的一大半生意,當起了小商品市場的治保主任,成了新馬路市場的“阿慶嫂”。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年代,人人爭相賺錢,馮愛倩卻在賺取了滿足基本家庭生活的錢以後,就放棄自己賺錢,服務於她眼中的“政府的事業”。

“她的奉獻精神來自何處?”這是張樂天想要探尋的答案。義烏許多商人身上,都有這樣讓他想要“刨根究底”的品質。“世界吸管大王”樓仲平專注於“一根小小的吸管”,其公司成功加入瑞士ISO 國際標準化組織,成為吸管國際標準起草的主席國。他的專注精神讓張樂天關注。曾獲多項世界跳遠冠軍的周洋霞投身珠寶創業,前幾年一直遭遇同行的“圍追堵截”,她硬是杠了下來,不但把生意做得有聲有色,自己也成了非遺傳承人。張樂天感慨“她的極致精神令人動容”。

參與首髮式的嘉賓合影參與首髮式的嘉賓合影

接觸越多義烏小商品經營者,張樂天就越想寫下他們的創業史,“他們都是一些平凡的人,恰恰如此,他們的故事才代表著千千萬萬平凡的人們正在進行著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有機會讀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