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十週年|離岸轉手買賣將迎幾何式增長,離岸通平台或“支持全國”

2021年10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離岸通”平台在外高橋保稅區正式上線。這是全國首個直接整合境外數據用以支持貿易真實性審核的輔助信息平台,該平台的上線也標誌著上海自貿試驗區在離岸貿易發展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

2021年10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離岸通”平台在外高橋保稅區正式上線。 本文圖片均來自微信公眾號@浦東發佈2021年10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離岸通”平台在外高橋保稅區正式上線。 本文圖片均來自微信公眾號@浦東發佈

將近2年過去,“離岸通”將迎來進一步升級。9月25日,上海自貿區保稅區管理局財政和金融服務處處長梁翔表示,保稅區管理局正在爭取“離岸通”平台接入國家外彙管理局相關信息化服務平台,“相關技術方案在9月份的時候已經報國家外彙管理局進行審核。”

這也就意味著,全國商業銀行每個網點的機器將有望直接接入“離岸通”平台。“我們一直強調自貿區要‘種苗圃而不是栽盆景’,那我們這個就是一個典型的‘苗圃’,如何‘離岸通’平台可以為全國的商業銀行提供服務,那麼就可以支持離岸轉手買賣這種貿易形態在全國的發展。”梁翔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進一步補充道。

“離岸通”平台上線2年:破解離岸轉手買賣審核難題

離岸轉手買賣、全球採購、委託境外加工等,均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型離岸國際貿易。而何謂離岸轉手買賣?梁翔介紹稱,離岸貿易中最標準的類型,即嚴格意義上兩頭在外的單據處理貿易,通常貿易中間商與貨物進出口商分別位於三個不同國家,這一模式在我國外彙管理體系中定義為“離岸轉手買賣”。

這一模式突出體現了“兩頭在外、貨物流和資金流分離”的特徵。“兩頭在外”是指貨物的最終賣家和最終買家均是境外企業,貨物直接由生產地運往消費地;“貨物流和資金流分離”則是指國內企業作為貿易的中間商,與買賣雙方分別簽訂合同並辦理資金結算,但並不經手貨物物流環節事務。

以保稅區內某家總部型企業開展的一筆具體離岸貿易為例,2021年4月1日,A企業委託中遠海運將一批電子元器件由中國香港發運運送至墨西哥恩塞納達港,最終於4月29日送至位於墨西哥蒂華納市的客戶手中。此筆業務由自貿區內企業完成供應鏈上下遊的合同簽訂和資金結算,而貨物流完全在海外發生,因此境內海關並不掌握相關物流信息。

在“離岸通”平台上線前,銀行為判斷貿易真實性,通常要求企業提供相應的合同、發票和正本提單,並通過船公司核實提單信息。在“離岸通”平台上線後,銀行則可以在企業無法提供正本提單或完整物流憑證的情況下,獲得此單貨物的國際貨物運輸、境外港口裝卸和境外海關報關信息,通過多方數據交叉比對,確定完整物流鏈條。同時平台能夠通過對曆史交易數據的智能分析,向銀行提示企業的陌生交易,支持重複結算預警功能,對同一提單在不同銀行的多次結算進行風險提示,構建風控模型,對企業經營和外彙結算等方面的異動進行預警。

“由於我國的外彙監管要求將海運提單、海關單證等貨權憑證作為外彙經常項目收付彙的重要依據,而離岸轉手買賣的貿易中間商不直接經手物流單證,因此導致了貿易中間商結彙和付彙困難、以及海關數據與外彙數據不一致等問題。”

梁翔介紹,截至目前,“離岸通”平台已獲取境外近20個國家的海關報關數據,並對接覆蓋超過60%國際海運業務的船公司和30多個主要國際港口的裝卸信息,同時還納入了國際航空電信協會的航空數據。

業務規模不斷提升,“未來有幾何式增長”

據澎湃新聞記者瞭解,過去的2022年,保稅區域開展離岸轉手買賣企業超過300家,占全市比例過半。保稅區域內企業在全國商業銀行開展離岸轉手買賣業務收付總額近500億美元,占全市81.54%。

具體從企業端來看,梁翔表示,“離岸通”平台能夠幫助銀行拓寬國際物流數據比對渠道,提升數據精確度,降低銀行信息獲取成本,從而逐步簡化離岸貿易單證審核要求、優化離岸貿易發展環境,最終吸引跨國企業將離岸業務由境外主體向上海主體轉移。

這既能助力企業開拓離岸業務新模式,也同步提升了上海自貿區國際資源配置能力。

梁翔以保稅區內外資企業金士頓科技為例提到,去年底該公司在上海自貿區正式啟動離岸轉手買賣業務,“經過一段時間測試,目前金士頓已經將原來由境外承擔的離岸業務放在自貿試驗區內的上海分公司。”據悉,今年前8個月,該公司新增離岸轉手買賣結算已達4.94億美元。

此外,中國鋼鐵央企、全球最大鋼企中國寶武旗下歐冶國際電商有限公司(下稱“歐冶國際”)的離岸轉手買賣業務也在今年實現大增。該公司於2016年3月在上海自貿區註冊成立,是專注於鋼鐵等大宗商品B2B跨境交易服務的平台。

歐冶雲商海外事業部總經理、歐冶國際總經理、歐冶新加坡總經理倪海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在上海自貿區的政策扶持下,歐冶國際以跨境電商平台為核心,與自貿區內的生態圈合作夥伴共同探索國際供應鏈模式創新。該公司依託跨境交易平台,從傳統的“港到港”業務拓展到海外倉業務,從單一的出口模式轉變為進出口和轉口並舉的多元化模式。

此前的2020年,歐冶國際獲得自貿區“全球營運商計劃(GOP)”授牌,成為首批入選GOP的自貿區企業之一,並於2022年12月再次入選。借助GOP計劃,歐冶國際自2022年起為海內外鋼廠提供離岸轉手買賣業務,2023年業務規模已達10.3億美元,同比增長85%。目前,歐冶國際的業務範圍已覆蓋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助力國內企業“走出去”,吸引海外企業“走進來”。

對標新加坡等離岸貿易條件優越的地區,梁翔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上海自貿區的離岸轉手買賣業務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僅就規模這點來說,目前保稅區內有300多家企業在做離岸轉手買賣,我覺得未來會呈現幾何式的增長。”其補充道,未來“離岸通”平台提升的核心仍在於“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