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義GDP預計跌至世界第4,意味著什麼?

澎湃新聞記者 陳沁涵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最新經濟展望,預測日本2023年的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將低於德國,跌至第4位。

對此,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在24日的記者會上回應稱,日本的經濟增長潛力下降或低迷是事實,通貨緊縮的背景下也有彙率的影響,如何創造不斷增長的經濟是當下的課題。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則“傷口上撒鹽”,25日在社交平台發文稱“日本越來越窮了,現在的政府該下台了。”他還敦促優秀人才為國家做貢獻。

日本經濟界分析普遍認為,日本的名義GDP被德國反超,主要是由於近期日元貶值和德國的高通脹,也反映了日本經濟的長期疲軟。不過,並不能僅憑這一項預測數據就說明日本經濟衰退。日本今年第二季度年化經濟實際增長率為4.8%,增長率並不低,同期美國為2.1%。

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日本研究院副院長張玉來對澎湃新聞表示,日本經濟處於複蘇向好態勢,今明兩年增長率應該在2%以上,但是日元貶值已經成為威脅日本經濟的頭號難題。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陳友駿也對澎湃新聞指出,現階段日本的經濟增長勢頭不錯,屬於投資拉動型,而且這種勢頭可能還會維持一段時間。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日本民眾對這樣的經濟增長無感。經濟投資過後帶動新一波的經濟增長實現,但是通貨膨脹隨之出現,物價飆升,工資增長速度難以跟上通脹幅度。

毋庸置疑的是,經濟規模與國際影響力直接掛鉤,日本GDP一旦被德國超越,存在感將進一步降低。2010年日本GDP被中國超越,雖有心理落差,日本國內輿論認為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以上,GDP不可避免被超越。而德國人口不及日本的70%,日本公眾心理或將受到震動。

日元貶值之困

“日本GDP世界第三寶座危矣”的論調早在今年年初就已在經濟界流傳,因為長期通貨緊縮加上日元兌美元快速貶值,名義GDP下跌是可預見的。

IMF10月23日發佈的最新經濟展望報告中預估,德國今年的名義GDP約為4.4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8.4%;日本今年的名義GDP則預估約為4.23萬億美元,同比下降0.2%。所謂名義GDP,是以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銷售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雖然表明經濟規模,但受到物價和市場彙率變動的影響。

從日元本身來看,一年多來經曆了大幅貶值,從去年1月的1美元對114日元到當前的1美元對150日元,日元對美元縮水了31.5%。張玉來指出,這意味著以美元計的日本GDP減少了將近1/3,日本要想保持當前彙率下的美元計GDP的話,經濟增長率必須超過31.5%,顯然不可能。

德國使用歐元,歐元對美元去年經曆大幅貶值,但是今年來相對平穩,貶值1.5%左右,而日元今年以來貶值15%左右。因此兩國GDP統計受到彙率因素的影響較大。日本東洋大學國際學部教授野崎浩成撰文稱,如果不考慮彙率的影響,日本GDP尚未被德國超越,但不可否認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大。

此外,通脹上行也會推高名義GDP。德國今年1月至8月通脹率都超過6%,9月下跌至4.5%。日本連續18個月高於日本央行2%的年度通脹目標,最高出現在今年1月達4%,與德國相比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解決日元貶值最簡單辦法就是央行加息,但是加息則引出困擾日本經濟的最大難題——“退出金融寬鬆”。為達到2%的通脹目標,日本央行長期以來實行超寬鬆貨幣政策,將利率維持在負值。張玉來分析稱,當前日本財政狀況讓其無法退出寬鬆。因為加息將導致超過1000萬億日元國債成本負擔幾何級的增長,會造成財政陷入困境,甚至發生財政危機。

2013年黑田東彥領導的日本央行推出了“異次元金融寬鬆”政策,至今已經持續了10年。在此政策下,日本央行每年從民間金融機構收購大量國債,國債餘額從2013年末的國債餘額為849萬億日元增加到2023年3月末的1027萬億日元。日本財務省的報告指出,日本的國債是GDP的兩倍多,在主要發達國家中達最高水平。債台高築讓日本政府償債負擔加重,公共財政狀況嚴峻。

新一任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今年4月走馬上任,仍然堅持寬鬆的貨幣政策,稱央行目前對日本能夠穩定、可持續地達成2%通脹目標並沒有信心。幾個月後,央行通過“彈性化”政策,實際上將長期利率控製目標從0.5%放寬至1%,金融圈普遍認為這可以理解為事實上的加息。

投資拉動經濟增長

日本內閣府8月底發佈的2023年度經濟財政白皮書稱,當前物價和工資上漲,日本政府將此形勢視為擺脫持續25年的通縮轉折點。但是物價上漲主要是因進口成本上升,而非消費者需求強勁使然,而工資增長卻難跟上物價飆升的速度。

根據厚生勞動省10月6日公佈的統計數據,8月現金工資總額(名義工資)較上年同期增加1.1%至282700日元(約合人民幣1.4萬元),連續20個月上升,但是由於物價上漲,實際工資較上年同期減少了2.5%,連續17個月下滑。日本官房長官鬆野博一對此表示,希望創造一個薪資上升跟上物價上漲的環境,並支持擴大投資,從而提高生產率和增強供給能力。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0月26日在政府和執政黨政策會議上宣佈,將於明年6月實施減稅措施,所得稅和住民稅每人統一減免4萬日元,並指示政府在年底前製定支援家庭生計的具體措施。一些分析人士對於此舉帶來的經濟實效抱懷疑態度,而且納稅額較少的群體也難以獲得減稅的福利。

儘管岸田的招牌政策“新資本主義”尚未實現全部目標,目前拉動投資、刺激消費的效果顯著。而且可以觀察到,日本股市今年一路高歌猛進,日經股指和東證股指連創新高,外資快速湧入。尤其是著名投資家沃倫·巴菲特領導的美國投資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今年6月宣佈增持三菱商事、三井物產及伊藤忠商事等日本5大商社的股票,帶來了日股的回升。

陳友駿分析稱,日本近期的經濟增長主要由投資拉動,來源於三個部分,首先是政府的財政投融資,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拉動國內的消費和投資;其次是日企在新一輪的工資增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最近對半導體、芯片領域的追加性投資,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性作用;最後是外資,像巴菲特加碼日股投資,被視作在日本“抄底”,大量外資湧向日本。

“岸田政府如何讓老百姓獲得實惠,體會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實利,這是一個問題。”陳友駿補充說,接下來,推動薪資增長可能是岸田在經濟領域的一個主要任務。

本期編輯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