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互金楊農:發展產業數字金融,金融精準滴灌產業鏈中小微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楊農 受訪者供圖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楊農 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在政策文件中被重點提及。剛剛結束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同時亦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數智化全新形勢下,推動產業與數字技術、數字金融更加緊密地融合,解決產業鏈上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毫無疑問這些問題都對金融服務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產業數字金融”這一概念和需求也應運而生。

如何準確認識與定位產業數字金融?打造數字化金融服務平台應該注意什麼?在產業鏈體系中,中小微企業如何才能做到不依託大企業的商業信用、直接憑藉自身商業信用實現融資?就此,貝殼財經記者專訪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即“中互金”)副秘書長楊農。

產業數字金融包含產業、金融、數字三個市場,三個認識誤區應避免踏入

貝殼財經:2022年1月原銀保監會發佈的《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將“積極發展產業數字金融,打造數字化金融服務平台”作為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戰略任務。什麼是“產業數字金融”?應該如何準確把握它?

楊農:在我看來,產業數字金融是以產業互聯網為依託、數據為生產要素、數據信用為核心特徵的一種新型金融形態。

大家可能也關注到了,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智慧物流、數字鄉村等各類產業數字化方案的實施所產生的融資需求,均可以與產業數字金融深度融合,促進金融系統與企業生產經營系統打通,共同提升各產業數字化水平,並孕育出產業鏈金融、物聯網金融、綠色金融、農村數字金融、科創金融等新模式新業態,為更廣泛的生產經營者提供更智慧的金融服務、更精準的產品定價、更可負擔的融資成本。

貝殼財經:今年以來多家銀行在產業數字金融方面發力,尤其在汽車產業領域表現比較明確。除了金融機構外,產業數字金融的參與主體還有哪些?

楊農:產業數字金融具有“藍海效應”,其他像網絡平台、科技公司、實體企業等在內的各類從業機構都正在加快資源佈局,圍繞產業數字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科技應用和業務模式創新,也呈現出“百舸爭流”的活躍態勢。

貝殼財經: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把資金融通做好了,產業自然就做出來了。你是如何看待的?

楊農:這點其實就屬於當前市場上對產業數字金融定位存在的誤區,即不重產業。

一些市場機構只專注於利用金融工具和技術手段實現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與上下遊企業的資源配置,不注重產業鏈自身優化和整體發展。但我們應關注到,很多世界500強企業不做金融只做產業,仍然可以做得很好。發展產業數字金融,應深耕細作於特定的產業,注重產業為本,不能捨本逐末。

另外,誤用金融或盲從技術,也會對產業數字金融的定位產生誤區。

對於前者,長期以來“中小微企業看銀行,銀行看核心企業,核心企業不配合”成為產業金融發展面臨痛點堵點的尷尬寫照。部分金融機構只認核心企業,而有些核心企業一方面佔用上下遊企業賬款,另一方面通過關聯機構提供應收賬款融資賺取利息,沒有使金融精準滴灌到產業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各方在產業鏈條上更注重“分蛋糕”而非“把蛋糕做大”。

而對於後者,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隱私技術等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和廣泛應用,產業數字金融的內涵和邊界不斷髮生變化,確實給企業準確把握自身發展定位和方向造成了一定困難。一些企業不顧自身業務經營和技術能力實際,跟風炒作尚處於發展初期的新興技術,過高估計技術應用可能帶來的效益,不僅沒有促進產業發展,反而造成數據泄露等風險,危害金融安全和行業聲譽。

就實質而言,產業數字金融包含了產業、金融、數字這三個市場。發展產業數字金融,應避免踏入上面我們說到的三個誤區,緊緊圍繞各地區產業需求和傳統產業金融服務短板,把握好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自身優勢和市場定位,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過程中發掘有效需求,在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新增長點的培育過程中提供優質服務,把金融資源合理高效地配置到產業鏈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平台建設宜考慮“做減法”思路

貝殼財經:圍繞發展產業數字金融,《指導意見》也提出要打造數字化金融服務平台。這一平台有哪些業務模式?

楊農:目前來看,我國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平台主要存在五大業務模式。

一是由政府部門、監管機構、自律組織主導建設的平台模式,注重行業內公共數據、交易數據、金融數據資源的融合應用。

二是由核心企業主導建設的平台模式,注重核心企業的行業地位,對上下遊企業數據資源的掌控能力。

三是由商業銀行主導建設的平台模式,注重利用商業銀行的資金優勢與風控優勢,實現業務導流和批量獲客。

四是由第三方供應鏈平台主導建設的平台模式,注重平台對商業信息、資金渠道等資源的整合能力。

五是由電商平台主導建設的平台模式,注重平台交易生態的完整性與協同性。

關注業務模式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各類產業數字金融平台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

比如,各地和社會各方紛紛建設區域性的產業金融平台,但平台大多局限在本地或本企業上下遊之間使用,重複建設問題凸顯,造成資源浪費,同時大大小小的平台呈碎片式發展,業務系統相互割裂,容易形成新的數據孤島;基於信用信息的中小微企業信用評價服務存在有效供給不足的情況,導致中小微企業過分依賴核心企業的信用背書和信用傳遞,加大了核心企業自身風險向金融等行業傳導的風險;個別平台為搶占客戶,競相降低風控標準,陷入“競次”(race to the bottom)困境。

貝殼財經:在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平台數量快速增長、但同時服務又良莠不齊的情況下,應從哪些角度著手解決?

楊農:我的建議是,做好減法。

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同一產業鏈上不同平台的數據整合。產業數字金融平台要注重提高產業鏈管理水平,優化整個產業鏈績效,應建立篩選淘汰機制,實現生產決策、採購決策和融資決策的最優解,運用現代供應鏈管理思維和方法,推動設計、採購、製造、運營、物流、銷售、消費信息交互等流程再造,加快企業供應鏈數字化升級,提升企業內部信息、物料、資金、產品等流轉配置效率,推動經營成本降低,促進全渠道、全鏈路供需調配和精準對接,有力支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另一方面,要探索建設綜合化、統一性的產業數字金融平台,打破信息孤島,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有關要求,加強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核心企業、第三方專業機構等各方合作,逐步整合政府平台中的工商、司法、稅務、電力等公共數據,核心企業、產業互聯網平台、倉儲物流企業等平台掌握的產業數據,基於上下遊產業鏈的貿易金融平台類的交易數據,商業銀行、保理公司等平台掌握的信貸、支付類金融數據,在切實保障個人隱私、商業秘密與敏感數據前提下,探索運用多方安全計算、聯邦學習等隱私計算技術,建立健全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融合應用機制,實現數據資源有機整合與深度利用。

企業底層資產多層級流轉的信息穿透難題,將有望被破解

貝殼財經:從展望視角出發,你認為未來產業數字金融發展將會呈現何種趨勢?

楊農:當前,產業數字金融主要是圍繞核心企業的“中心化模式”。展望未來,不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產業數字金融模式,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這種新模式下,中小微企業將不依託大企業的商業信用,直接憑藉自身商業信用實現融資。而這一模式的實現,還有賴於我國企業商業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貝殼財經: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實體企業、金融科技公司通過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平台建設,加快服務中小微數字化能力的搭建與沉澱,你怎麼看待這些現象及它背後的邏輯?

楊農:我認為,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平台可有效整合產業鏈供應鏈上下遊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等數據形成的商業信用,對中小微企業的運營狀況和盈利前景進行精準判斷,助力解決中小微企業缺抵押、缺擔保等授信融資難題。

比如,利用數據處理和智能審計等技術綜合分析企業財務狀況、償債能力;利用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優化信貸流程和信用評價模型;利用供應鏈大數據分析,確保借貸資金基於真實交易等。

隨著“萬物互聯”的實現和產業數字金融的發展,上下遊交易方、金融機構、核心企業、龍頭企業等構築的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生態圈將完全打通,交易將更加透明,資金流動清晰可見,融資便利性與風控水平大幅提升,使得中小微企業可隨時獲得金融服務,民營經濟和實體經濟活力得以充分釋放。

進一步地,數據技術的日趨成熟、企業資產的數字化以及信息披露機制的完善,可有效解決企業融資中的單體成本高、無信用記錄、信息不對稱、期限錯配等問題,破解企業底層資產多層級流轉的信息穿透難題,幫助中小微企業無需再依賴核心企業信用,獨立開展融資活動,獲得與大企業平等的信息話語權和融資能力。金融機構亦可以不依賴核心企業,直接獲取中小微企業融資所需的底層資產信息。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黃鑫宇 張曉翀

編輯 薑樊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