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勞保軍大衣火了,給高價羽絨服提個醒

社交平台上,軍大衣、花棉襖火爆。  光明網 圖社交平台上,軍大衣、花棉襖火爆。  光明網 圖

一群大學生裹著軍大衣笑著走進教室的視頻,爆火網絡,被百萬網友圍觀點讚,也帶紅了軍大衣。

雖然很難說清到底有多少年輕人選擇了軍大衣,而且目前市面上出售的絕大多數軍大衣並不是軍品,主要是模仿65式軍大衣的勞保用品,應該叫“勞保軍大衣”。但是,這並不妨礙一些大學生花式整活,盯上爺爺輩兒的軍大衣、奶奶輩兒的花棉襖。歸根結底,是不“絨”易的羽絨服,先“辜負”了年輕人的冬季。

近年來,羽絨服漲價潮迭起,有些國產品牌也貴的讓人高攀不起。有人開玩笑地說,“年過30歲,全款拿不下羽絨服”。數據誠不我欺。據統計2014—2020年,我國羽絨服平均單價由452元漲到656元;大型防寒服的成交價突破1000元,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比已經接近70%。

當漫長的冬季來臨,本該禦寒的羽絨服,價格卻漲到讓人心寒。保暖效果沒見提高,售價反倒一路飆升?買件羽絨服,憑什麼不“絨”易?首先必須看清,漲價的鍋,不能讓“鵝”背。雖說,鵝絨鴨絨有所上漲,可“做羽毛的不賺錢,做服裝的賺錢”才是漲價的真相。

與成本端的變化相比,在流量時代,營銷成本高企才是國產羽絨服變貴的主要推手。不少國產羽絨服品牌,為了走高端路線,鉚足了勁拚營銷、請明星、玩聯名,一路把羽絨服的價格“卷”上了天。問題是,噱頭炒得再熱,真保暖才是硬道理。從電商銷售數據看,售價過千的羽絨服,消費者並不買賬。於是乎,有了軍大衣、花棉襖的復古。

不過,如果將時針撥回幾年前,彼時不少年輕人還在熱衷買買買,將剁手能力標榜為彰顯財富與成功的標籤。貪慕虛榮、追求“偽精緻”,讓人陷入虛榮攀比、透支消費的惡性循環。時過境遷,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觀返璞歸真,用“人間清醒”的態度,理性捂緊錢袋子。

這屆年輕人被指為越來越“摳”,向老一輩人看齊,學會精打細算過日子。各種減價、滿減攻略熟稔於心;特種兵式旅遊興起,主打一個成本節約;蹭老年食堂、去夜校占座,到商場只逛不買,實現“市場調研式”逛街自由……

比起剁手消費,年輕人更願意把錢花在“提升生活幸福指數”的事上。正如網友所述,當你穿上菜場裁縫阿姨量身定製的衣服,才會明白“之前的身材焦慮,錯不在你,而是衣服的問題”。

法國學者安東尼·加盧佐在《製造消費者》一書中,描述過“被製造的消費者”的形象:“現代消費者在意的是一種符號,通過擁有一種東西來建立身份認同感。”或者說,年輕人的省省省,實則是拒絕為品牌不合理的溢價埋單,更在意商品的品質與實用。他們正在重構一種身份認同,減少衝動消費,購物前三省吾身,只買對的,不買貴的,倒也未必一定選擇軍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