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十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超去年全年,中企市占率再度回升

儘管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增長放緩,電動汽車電池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根據全球諮詢機構SNE research12月6日發佈的最新數據,2023年1—10月,全球註冊的電動汽車(EV、PHEV、HEV)電池裝車量仍然達到了約552.2GWH,比去年同期增長44.0%,超越去年全年。

2022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為517.9GWH。

跟1—9月的前十名榜單相比,入圍企業並未發生變化——中國企業六家: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韓國企業三家:LG新能源,SK On,以及三星SDI。日本企業為鬆下一家。

十家企業的電池裝車位次幾乎穩定,唯一的變化是繼8月後,國軒高科再度超越億緯鋰能排名第八。

六家中國電池企業的市場份額為63.3%,較1—9月的62.9%小幅上升0.4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的58.8%增加4.5個百分點。韓國三家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為23.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個百分點,較1—9月的市場占有率為23.8%下降0.4個百分點。

其中,寧德時代電池裝車量203.8GWH,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1.1%,市占率為36.9%,較1—9月小幅增加0.1個百分點,在全球電池供應商中唯一佔據35.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

SNE research指出,寧德時代正以特斯拉為起點,正式超越中國內需市場。寧德時代借助全球整車企業擴大磷酸鐵鋰電池採用比重的趨勢,在除中國以外的海外市場,其裝車量都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一倍。

目前,寧德時代的電池除了搭載在廣汽埃安Y、吉利汽車旗下極氪001等中國市場的主力電動汽車車型之外,還搭載在特斯拉Model 3/Y、寶馬iX、梅賽德斯EQS等全球主要整車企業的汽車上,預計將會持續呈現較高的增長勢頭。

1—10月,比亞迪的電池裝車量為87.5GWH,同比大幅增長66.5%,市占率為15.8%,與今年前9月持平。市占率與寧德時代相差21.1個百分點,領先韓國LG新能源2個百分點,對LG新能源的優勢繼續擴大。

比亞迪通過自行供應電池及汽車製造垂直一體化優勢,在價格競爭力上佔據優勢,在中國內需市場上獲得了很高的人氣,隨著最近在中國以外地區作為主力銷售的Atto 3(元plus)和海豚的銷售量增長,全球占有率正在迅速擴大。

其餘四家中國電池企業中,億緯鋰能再次表現出了三位數的增速,1—10月其電池裝車量為11.7GWH,同比增加128.1%,也是前十名榜單中唯一一家呈倍數增長的企業。

雖然市占率整體下降,但韓國三家公司的電池裝車量均呈現增長趨勢。LG新能源76.1GWH,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7.2%,市占率為13.8%,同比增長0.3個百分點,位居第3位。SK On裝車量為27.9GWH,同比增長了13.8%,市占率5.1%,同比下降1.3個百分點。三星SDI電池裝車25.1GWH,同比增長了42.1%,市占率4.6%,與去年持平。

SNE research分析,韓國三家公司的增長勢頭主要是因為搭載各公司電池的車型的銷售利好。搭載三星SDI電池的寶馬i4/i7、奧迪Q8 e-Tron的銷量呈現增加趨勢,此外,libian r1噸/R1S/EDV、FIAT 500也創下了良好的銷量,繼續保持增長。

攻占高級電動汽車電池市場的三星SDI通過擴大高附加電池P5比重,預計將維持穩定的業績。據瞭解,目前寶馬對P5(Gen.5)需求很大,隨著P5生產線在匈牙利的擴產,新車型的電池銷量將飆升,三星動力與儲能電池收入同比將實現大幅增長。

SK On憑藉現代汽車的ionic 5、起亞EV6、梅賽德斯奔馳EQA/B、福特F-150閃電的強勁銷量,創下增長勢頭。據悉,擅長軟包電池路線的SK On最近已經相當程度地完成了市場需求較高的方形、磷酸鐵鋰電池的開發,預計今後將以北美地區為中心擴大市場占有率。

LG新能源則受到特斯拉MODEL3/Y,大眾ID系列、福特Mustang Mach-E等在歐洲和北美表現出較高人氣的車輛的銷售利好,在韓國3家公司中創下了最高的增長率。

鬆下是日本企業中唯一進入前10名的企業,1—10月電池裝車量達到37.3GWh,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0.8%,市占率為6.8%,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日本鬆下是特斯拉在北美市場上售出車型的主要電池供應商之一。特斯拉MODELl3的在北美的銷售狀況因部分變更而暫時停滯不前,但是與去年同期相比, MODELY銷售量有所增加,帶動了鬆下的增長勢頭。

SNE research指出,最近,隨著對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增長放緩的擔憂,電動汽車電池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特斯拉、福特、通用等整車商正在擴大磷酸鐵鋰電池搭載比重,以降低成本。

據分析,隨著全球電動汽車滲透率超過15%,早期消費者的初期購買需求結束,電動汽車市場進入了分化區,疫情時期因供應不足而推遲的需求也因供應正常化而消耗殆盡,這是市場增長趨緩的主要原因之一。